生态和谐视野下的农村公共卫生调查【和谐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创新服务模式】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更是个全面平衡发展的有机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窗口,是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紧密相连的。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它作为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肩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重任。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拥有大量优秀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给高校图书馆发展与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融于和谐社会之中。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
  
  1.提供公平的信息服务
  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创建和谐社会,应当实现信息公平,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信息公平,就是指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无论贵贱、贫富、年龄、性别及城乡差异,都能够公平地获得各种权利和机会,公平地享有社会文化资源和文明成果。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因而它是属于大家的,也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以面向公众传递文献信息为己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无差别、无歧视的平等的知识信息服务,这将可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同时这也是保障公民信息获取权的公共渠道之一。
  
  2.提高全民信息素养
  在强调“终身学习”的当代,图书馆的主要教育职能应体现在提高全民信息素养、增强社会成员检索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上。公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目前我们的教育方式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图书馆作为保存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能机构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高校图书馆,它不仅是高校信息中心、高校教育与科研服务的职能部门,而且还是广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中心就是服务读者,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献信息服务并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为读者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提供条件。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增强读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弥补学校教育在时间性、多样性方面的缺陷,同时也促进了读者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和谐视野下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式
  
  1.创新服务理念,构建人本和谐
  人本和谐图书馆是建立在一切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上的。人本服务和人本管理是人本图书馆的本质内容。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中,最具能动性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各种资源的科学管理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是核心课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要处处“以人为本”,“读者”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没有他们图书馆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图书馆是为人的需要而存在,为人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图书馆要把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根据人的思想、心理、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手段使人受到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的满足率达到最高,并对读者提供针对性、灵活性、智能性的个性化服务;同时,以人为本的管理还要求图书馆领导与馆员之间要有充分的沟通,领导要全面了解馆员的生活需求,适时满足馆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使馆员能心情舒畅、热情主动地投入到读者服务工作中,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此外,要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除了要“以人为本”,更要坚持“依法治馆”。随着图书馆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图书馆人认识的不断深化,及时地对不适应当前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补充和创新是很有必要的。为了保证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新的规章制度一定要科学严谨,力求符合实际需要,并得到绝大多数读者和图书馆员的支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由此可见构建人本和谐图书馆应是图书馆发展的最高境界。
  
  2.新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图书馆从一个静态的物理空间过渡到一个动态的虚拟环境,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化的高迅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告别原始的手工操作,逐步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信息服务。图书馆要适应网络的发展,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读者在家上网阅读数字化的书刊剪报,下载所需信息资源的要求,从而打破传统图书馆读者信息服务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从“重藏轻用”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因为“重用”不仅体现在让珍贵的文化遗产从尘封的书架上走到平民的书架上来,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使这些文献资源接触更多的读者,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际效用;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对象要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要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观念。图书馆是因读者而产生,也是因读者而发展,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它担负着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的服务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人本和谐的服务理念推出新颖的服务方式,利用各种服务手段以最快的速度、最完美的组合为读者服务,以达到最高的服务满意度。
  
  3.加快数字建设,提供特色服务
  为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文化和谐,高校图书馆除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向社会服务外,还必须利用高校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加馆藏资源,同时应根据社会需要增加服务内容。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师生读者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平台,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对网络信息、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在大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精品,通过综合分析、加工整理,把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提供给用户。特别要重视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开发利用,注意提高信息产品的含金量,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达到集成信息服务的目的。另外,在信息化时代,优化特色资源服务在读者服务中也甚为关键,高校图书馆在加强基本馆藏特色的同时,还应加强重点与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在加 强重点与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时,要根据学校学科重点和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根据本馆的人员知识结构,选择有关专业作为突破口,组织特色资源上网,开展有课题或学科特色的信息咨询服务;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将获得的多元信息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特定读者群所需要的专题数据库。如我校图书馆所负责承建的《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数据库》就是一个具有馆藏特色的数据库。
  
  4.提升服务内涵,提供优质服务
  作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其接触的是各种层次的高校学生及老师,因此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博学多才的综合素质,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管理人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用文明礼貌的语言与读者交流,更好地为师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第一,扩大馆际交流,增强团队意识。馆际交流是指将本馆的工作人员派往对口的兄弟院校图书馆进行实地学习考察。由于馆际交流具有目的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因此它能很好地避免考察时走马观花的弊端。馆员们在一起实际工作和相互学习交流中,能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另外馆际交流还能大大增强馆员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馆员们在交流中学会如何和谐地与人相处;由此可见,馆际交流开辟了一个和谐、健康有益于人才成长的捷径。
  第二,营造学习氛围,加强继续教育。在高校图书馆中要求馆员具备较强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高校教师队伍对知识的高层次需求和当代大学生对高新科技的渴求,无不需要馆员们的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补充、拓宽自身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继续教育作为一种补缺补漏、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终身教育,是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主要途径。所以在高校图书馆中要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支持馆员通过多种形式、渠道参与终身学习,如我们可以举办一些“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培训”、“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数据库知识培训”等业务培训来提高馆员们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其能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第三,培养“学科馆虽”,提升服务层次。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部门。服务于教师、科研工作者和学生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提高图书馆服务层次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科馆员”制度,不仅有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方便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主动挖掘教学和科研的第一手材料,而且有利于各学科专业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更可以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四、结语
  
  高教事业的发展赋予了高校图书馆新的历史使命,读者服务乃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所在,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剖析读者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读者服务,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队伍,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高校图书馆只有把握好时代的特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应用创新的管理服务方式,贴近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实现创新服务的新目标,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才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推荐访问:视野 图书馆 和谐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