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俘|抗俘照片

  他们被我们遗忘了60年,仅仅因为他们当时没有死去。他们当中许多人,留下人生第一次影像时,也许就是最后一次。见证他们最悲壮人生一幕的,不是我们,而是敌人。我们因其屈辱而将之遗忘,敌寇却记录了他们的不屈和英勇。他们,就是抗日战争中的战俘。
  战俘是中国文化中际遇最尴尬惨痛的群体。军人一旦做了战俘,往往一生都将在周围的冷遇中煎熬。而抗日战争中被俘者,则是中国历史上命运最惨烈沉痛的一群:抗战的英雄记忆上,他们的名字被悄悄抹去,他们的命运我们无从知晓,他们的数量,我们从无统计。更残酷的是,他们落入凶暴的日寇之手,不能获得国际法中战俘应受的保护。他们在留下人生最后一张影像后,或旋即成为日寇练习杀人的祭品,或成为苦力经过苦痛挣扎后被弃尸万人坑。他们风华正茂,却少有人活到抗战胜利那一天。
  抗战期间,有记者采访在河北组织游击队的无名军人,军人表示他坚信抗战的最终胜利。记者问:“胜利后你想做什么?”该军人冷静地回答说:“那时我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事中军人大抵都是要战死的。”
  无论是死于战场,还是被俘后死去,60年前为民族独立而死去的军人,都无愧于英烈之名。他们死去了,但不应在我们的记忆中消亡。
  记忆不会死去,死去的只是我们的记忆能力。
  许多年后,一位名叫樊建川的民间收藏家在一锹一锹挖掘我们的抗战历史时,沉睡的记忆开始苏醒,他一次次在日本重金搜集当年的图片文档,这个被我们遗忘群落的身影开始逐渐清晰。照片已经发黄,记忆方才苏醒。他给这个群体起了个不屈的名字――抗俘。
  据樊建川先生估算,中国的抗俘约在150万以上。他为他的民间抗战纪念馆特辟了一个新馆:抗俘纪念馆。
  图片说明
  ①肃立:日军杂志宣传中国的抵抗已到穷途末路的照片。这位本该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少年,标准军人站姿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赤足的少年,挂着军号、子弹带、水壶走过多少路?
  
  ②绝代风华:成本华,1938年初在家乡安徽和县抵抗日军时被俘,时20岁(一说24岁)。成是当地抵抗组织负责人,日军宣传画报中称其为“中国女童军”。成本华被俘后遭日军轮奸并被残酷杀害。
  
  ③10岁的胸膛:这位陆军二等兵是已知抗俘中年龄最小的,10岁。日酋一手抚其头以示关心;一手紧握杀人利器以示其威,而陆军二等兵却挺起10岁的胸膛迎上去。
  
  ④凌厉的怒火:图中战士于武汉会战被俘,姓名不详。日军拍摄时,故意选取这位战士站在低处的角度,但被俘战士迎上去的怒火和高高挺起的胸膛使自己更为高大。
  
  
  (赵泽摘自《凤凰周刊》2006年第19期)

推荐访问:抗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