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读城记|读城记

  走街。读城。走的是街,用的是脚,使的是眼,动的是口,养的是心,乐的是脑,读的是城,享受的是人。没有奔波之苦,没有旅途之累,吃吃走走,喝喝看看,聊聊望望,他乡故人,一路万水千山。
  走街的感觉千奇百怪。前卫、古典、历史、时尚兼而有之,令前行者感叹,后来者唏嘘。另类走街,走的不是街,而是一座城市、一段生活。一条街,走完了就重新阅读了一座城市。
  重庆“好吃街”:新媒体艺术的终结者
  205米长的短街好似汪洋大海一样看不到尽头。
  “五魁首呀,八匹马呀,六六六呀……”千万别以为这种声响是从大老爷儿们的口中发出来的,这种动静由小女子们吼出,简直振聋发聩。但见一个个平日的美女们衣衫不整,捋胳膊仰脖子地大呼小叫,啤酒、麻辣烫萦萦绕绕,一堆堆、一群群的人把众多小馆子挤得水泄不通。这是好吃街,全名“好吃一条街”中最平常的画面,完全不用设计,绝对新媒体艺术。
  从东到西,比较出名的是“巴国布衣”、“重庆胖子妈麻辣鸡”、“小洞天美食”等等,还有王鸭子、卤白鹅、黄凉粉……应有尽有。
  重庆的美女确实名不虚传,光凭一个白字,就遮得了N丑。青石路上的重庆女孩是看不得的,再爱你的男友也可能被电晕。但是到了好吃街,形势则急转直下。平时妩媚的美女们在这里终于暴露出重庆女孩特有的“凶悍”,美不美先不说,倒是“看上去挺粗”。蹲着,坐着,站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在姿态上,和凡间俗女别无二致。
  吃着,看着,走着,逛着.真个是辣在口中,甜在心里:美女也不过如此嘛!来重庆后的自尊心之伤,到这儿算是痊愈了。天津“意式风情街”:贫嘴张大民的租界生活
  “意式风情街”说白了就是一条意大利建筑风格的街。百花文艺出版社专门为此出过一本书,书名是《意式街风情》
  清朝末年,帝国入侵,天津共被划了九块外国租界地,意大利划到了海河沿边上。这条街上就是一条不算太宽的小马路,两边都是2层小洋楼,灰白色的外墙。当年,据说,意大利人专门从国内请专人来负责这条街的房屋建设,即使是国内的人手,设计、监工也全是意大利人在执行。如果只看局部,或者将意式街的外围遮起来,还真有点意大利的感觉。可惜,修修补补许多年,洋楼外随处可见的垃圾破坏了它原有的美感。
  
  除了意式风情街,天津其他的租界地早已消失殆尽,即使是意式风情街也一直在改建,是改建,而不是拆迁。意式街望出去就是一条大马路,站在二层小洋楼的阳台上,海河的风迎面而来。不过,也许这也已成了走街族这样的“闲人”们刻意享受的点滴。居住在其中的人大抵是没有这样的闲情的。
  因为是在海河边上,所以这里属于天津的富裕区,虽是这样,过去一户人家住一栋洋楼的情况现今也是不可能了。好几家住户挤在一起,楼道里乱七八糟,一边想着“贫嘴张大民现在是过上好日子了”,一边哀伤着,“为什么人家的好东西我们总学不了。”
  成都“宽巷子、窄巷子”:悠闲成都的纪录片
  宽巷子、窄巷子位于长顺街和同仁路之间。“就是以前的老成都的旧街,没什么好看的。”初到成都,本地朋友迫不及待地介绍的是哪哪的茶馆,哪哪的美味。宽巷子、窄巷子常常被忽略。
  整个成都的悠闲,都微缩在宽、窄巷子那些躺在摇椅上晒太阳、坐在街边打麻将的年轻人或老人身上。宽、窄巷子属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小城,原为满蒙军民的居住地。宽巷子有一排临街平房,在远处高楼的威压下,站在古老的门面前,一不留神看到一处青砖墙上的系马桩,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这里居住的人家多是一些旧户,而且老年人居多,或躺在摇椅上,或围成一圈打打小麻将,随口而出都是一代又一代的成都历史。走进这条巷子里,会看到写着成都文化的新旧不同的信箱与报插,会看到偶尔一幢改建后的新楼“鹤立鸡群”。
  到这里逛街的人并不多,所以大多数的居民很愿意你在他们身边聊一聊。高兴的话,会请你到家里坐一坐,里面的屋宇虽已破烂不堪或面目全非,大多数人家也不富裕,但是幸运的话,可以吃到真正地道的成都萝卜干和辣酱。
  走街能走进人家里,宽、窄巷子是例外。
  杭州“北三路”:写在西湖边上的风情
  菜鸟级的走街族肯定不知道杭州的北三路,就是在杭州生活过短暂时日的外地人也不知道北三路,即使他的脚常常从这条路上走过,即使他常常唠叨“咱们去西湖边上遛遛”。
  北三路就是在西湖边上沿湖不远的一条小街。北三路对于杭州人来说是一道年代久远、日积月累的风景。有句诗说“孤山寺北贾亭西”描写的场景就包括这一带。虽然隶属游览区,这里更像杭州本地人的小公园,一段一段的草坪沿街铺设:窄窄的马路,偶尔穿过的车辆也是悄无声息,住在这里的居民很少,每到傍晚,一拨拨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里的人们恬淡而安然。虽是一条小街,四目望去,实际上,因为沿湖,它更像一个开放式的公园。
  北三路上的房子好像这个城市一样都是小小的,精致的白墙黑瓦。在街中,有一些旧时一直保留至今的公馆。就是独门独院的洋楼,有三四层的样子。在里面住的是解放后分进去的人家,好几户住在一起。
  探头探脑地望进去,也没人理你,“谁知道是哪家的亲戚”。 。除了风景,最好看的人景是下象棋的一对对、一群群:一对在下,一群在看。别以为下象棋是老人的事,很多的小孩、年轻人,甚至情侣,各自为阵,下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已近日暮。
  这里还是少数几个可以看到诗人聚会、文人碰面的地方。也许不经意间擦肩而过的就是那谁谁。其实偷偷乐的不是北三路,而是在北三路上走街的人,心下窃喜;我比杭州人还熟悉杭州。
  长沙“麻石街”:阳光灿烂的“鬼街”传奇
  在一个月黑风高、凄风冷雨的夜晚,一个穿着白色连衣裙、光着脚、披头散发的女子,在一条窄巷间狂奔。一声霹雳之后,青灰色的麻石印着她苍白的脸……
  这是一个蹩脚的故事的开头,却完全道出了麻石街的特色。讲起来,因为有声有色,把个好生生的街弄得像个鬼屋。虽是阳光灿烂的正午,心里想着这个开头,盯着麻石,瞅着脚上的鞋子,祈祷着,别下雨啊!
  麻石街也就是潮宗街,是长沙惟一保持完整的麻石街。麻石是丁字湾特产的一种石头,大块大块地铺成一条路。在过去的长沙,麻石路是最常见的路面。现在,连这条麻石街也已像那个末路狂奔的女孩而被挤得没有生处。因为四处整修,真的是脏兮兮、乱糟糟,拍鬼片倒是一个绝妙之地。想写怪异小说的家伙更应该来这里体验生活。
  麻石街有800多米长,两旁都是骑楼。民国初刚建起来的时候,街上近20家“碓坊”(加工大米),各地用船运来的稻谷,由街西头的草正码头起坡上岸,再由碓坊加工销往全市。因为人多,街上无下水道设施,路面积满脏水,当时流传着“美女莫嫁潮宗街,天晴落雨穿套鞋”的民谣。现在行走在没有整修的地段,看着麻石就有想脱鞋的冲动。只可惜,修来修去的周边无论去过多少次也找不到光脚走的空间和心情,还是想想那个蹩脚的故事开头更过瘾一些。
   沈阳“青年大街”:
  属于夜晚的“东方维也纳’
  看到过长尾巴的车吗?一群染着头发,溜着滑板,尖叫着驶过眼前的少年是这条大街最独特的风景。台湾的摄影教育家在去过这里之后,直呼“东方的维也纳”,而最受走街一族青睐的其实是它的年轻和另类。
  青年大街是单行道.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都喜欢从这条道过。因为速度比较快,还可以趁机侃侃踢进世界杯的当晚一些哥们姐们的狂热。不过真正要逛的话,他们不会介绍这里,他们会说沈阳中街、太原街、清朝一条街等商业街或古董地。因为这些地方是提供给白天的,在传统的老沈阳人眼里,“夜生活”等同于在被窝里唠嗑。
  青年大街是属于夜晚的。畅通无阻的单行道、通明透亮的街灯,这在沈阳简直是种奢侈。街边的外贸店和宠物店隔三差五地开着,店老板都是一些很年轻的孩子,放着音乐,客人在旁边东挑西拣,他们自在地跳着锐舞。别觉得受了冷待,那是把你当自己人。停在店门口的长尾巴的车可能就是一辆很普通的破车,经过一番DIY创造出来的,车身上被涂得七彩斑斓,整条街因它的存在立马前卫起来。
  想想白天还在这条街上的正经八百的人们,有一种近乎恶作剧的快感。福州“寿山石街”:国石堆里的人间烟火
  寿山石街,街为石存在。没有这寿山石的话,也就不可能有这寿山石街。向很多福州人打听寿山石街的位置,得到的答复都是:“要买石头吗?不买?不买那你去干什么?”对于大多数的行者,也许更愿意去看已经消失了的“三坊七巷”的旧址,以古念今。从这一点来说,寿山石街更应该去走一遭。
  寿山石街在城东,很多人把它叫做寿山石贸易市场。曾经有人真想把它扩建成贸易市场,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一直只听风动,未见雨声。所以,这条街仍然固守着它的本分,买买卖卖,没有高喝,少有纷争。这样的温柔面纱好像和买卖的本质相差太远,所以总有些人妖言惑众地说要拆了它。
  寿山石街就是两排小店铺,前面是店面,后面是作坊,有的干脆工厂、住家混在一起。所以,如果是上午去得比较早的话,还能看到睡眼惺忪的家伙在开裆。
  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寿山石在2001年10月17日的国石评选上名列第一,虽然没有美国的国石蓝宝石,英国的国石钻石,日本的国石水晶那么有名,但提到旧时皇帝的玉玺应该是国人尽晓的东西,那就是用寿山石做的。
  寿山石的色泽黄红绿白紫五彩缤纷,其中的极晶田黄石,价格比黄金高数倍。这一点多少令人有点沮丧,让我等好像逛南京雨花台时价廉物美地捞一块走的梦想灰飞烟灭。
  不过,转念一想,能够一下子看到那么多国石,还可以亲手摸一摸,甚至上上手,在作坊里搓那么几下,也就知足了。昆明“昆都”:25岁以上人士请免进
  在昆都,25岁以上的人只占少数,35岁以上的人简直是稀有恐龙,濒临绝迹。
  昆都不是一条街,而是几条街的交叉,像新闻南路、国防路等,因为风格相似,所以大家笼统地称之为昆都。真正的昆都原来是一个家具城的名字,现在则变成了体育馆,里面很多娱乐设施。昆都被一个个的小街围着,很窄的路沿,两边种满了树。
  外地人到昆都很容易被拎出来,因为这里虽是年轻人的聚集地,但却很少外人光顾。昆明年轻人聚会时一说“老地方”,准是昆都无疑。这里是时尚的天堂,吃的,玩的,闹的,购物、休闲一条龙,换几个花样可以玩个通宵,不觉天就亮了。
  昆明的女孩子比较黑,因为阳光明媚,不像成都、重庆有雾气。和辣妹子相比,昆女的性格显得温吞吞的,干任何事都不着急。打电子游戏,哪怕里面的角色因为她的行动不够迅速而死了一百回,她仍然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扣动着转钮。
  昆都最受当地人青睐的是小锅米线,需要用锅煮的那种,都是生的东西,和过桥米线比,味道要重很多。
  (王洋摘自《新周刊))2002年第1期)

推荐访问:新读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