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部地区乡土灌木树种繁育造林探讨]北京绿化常用树木

  摘要 总结乡土灌木树种的驯化繁育选优等措施对加快高原造林绿化步伐、增进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意义,在分析总结青海东部地区乡土灌木树种特性及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繁育造林的措施。
  关键词 乡土灌木;繁育;造林;青海东部
  中图分类号 S7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16-01
  青海东部地区地处祁连山支脉达坂山东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属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1 650~4 636 m,平均海拔2 000 m左右,大部分地区处于2 200~3 000 m,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96%。其特点是冬长夏短,春秋相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人口相对集中,是青海省重要的农牧业经济区。区内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小,气候地理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降雨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增。年平均气温3.2~8.6 ℃,年平均降雨量319.2~531.9 mm,多集中在7─9月。独特的高寒、干旱气候条件形成了特殊的植被类型和自然景观,天然野生灌木资源丰富,具有多种优良特性和较强的抗逆性,已经适应高原气候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对青海省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具有重要作用[1-2]。
  1 乡土灌木树种驯化繁育的意义
  青海东部地区地处高原,气候高寒、干旱,致使造林周期长、见效慢。在多年的植树造林中发现,灌木林适应当地严酷的自然条件,造林成活率高,适宜青海东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建设,并逐步成为生态建设的当家树种。近年来,当地大力营造灌木林,造林成效逐步突显,但由于受气候自然条件恶劣的影响,当地造林树种单一,品种抗逆性退化,优良树种少,病虫害严重,造林成活率低,同时严重滞后的天然乡土树种尤其是灌木树种的繁育推广工作,严重影响了造林绿化步伐和生态建设的成效[1-2]。
  因此,组织林业科技人员对耐寒、抗旱、适生的优良乡土树种进行繁育研究,尽快开展现有乡土灌木树种资源调查,总结驯化繁育选优等措施对进行造林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快高原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具有重要意义[1-2]。通过研究,采用较先进的快繁手段繁育大量的优良种苗,筛选和繁育出适宜高寒、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具有耐寒、抗旱特性的乡土灌木树种,解决东部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造林树种单一、见效慢、保存率低的问题,提高造林成效,丰富高原造林树种,缓解抗旱、耐寒灌木树种紧缺的矛盾[1-2]。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加快青海东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速度,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森林覆盖率,推动高原特色的林业经济发展,改善和建设高原特色的林业结构模式。
  2 乡土灌木树种的主要特征及作用
  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在数十亿年的演化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青海东部高原森林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而且是极其重要的环境要素。灌木是森林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东部高原的原生植被特别是现有乡土灌木树种,是青海高原自然地理区域植被建设的重要群落,已经适应当地的气候及自然条件,是自然界经过若干年的优胜劣汰、长期选择的结果,具有萌发能力强、天然更新快、根系发达等特性,在抗干旱、抗风沙、耐盐碱、耐寒、抗病虫、耐瘠薄等方面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同时还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在高原基因开发利用、种质资源保护等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青海林业生产和经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但长期以来,由于当地农民贫穷,缺乏燃料,加之灌木林直接经济效益低,灌木林在20世纪70—80年代没有得到保护,致使过度放牧、乱垦乱砍滥挖现象严重,青海东部地区大片的原生灌木林变成了荒山或被开垦成农田,使本来稳定的森林植物群落遭到严重的破坏。
  3 加强乡土灌木树种驯化繁育造林的措施
  (1)保护利用的基础是及时调查与评价野生灌木树种的种质资源。对当地主要野生树种的品种、分布范围、生物学特性、数量、繁殖条件等进行重点调查,确定重点繁育研究和推广应用的灌木树种,并预测和评估其推广前景。
  (2)对分布广、生态价值高、抗逆性强的野生树种有重点的开展驯化繁育方法和繁育技术的研究,保存和利用该地区逆境造林成功的灌木树种种质资源。在对野生灌木树种生物习性的观测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自然繁殖率低、适合人工驯化栽培的树种,采取根蘖繁殖、种子繁殖、压条、扦插等多种繁育方式,同时配套采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ABT、GGR等技术,加快繁育速度[1]。
  (3)根据青海东部地区的自然条件,掌握天然分布树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有重点地开展驯化选育研究。东部地区重点选择甘蒙锦鸡儿、北方枸杞、小叶锦鸡儿、小叶忍冬、金露梅、川青锦鸡儿、细叶小檗、甘青锦鸡儿、唐古特白刺、黑枸杞、白刺、鲜鲜黄小檗、普通小檗、银露梅等[4]。
  (4)对主要原生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乡土树种人工造林技术进行重点研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人工造林技术,包括造林地选择、造林方式选择、树种配置、造林密度确定、抚育管理等方面内容,以驯化选育出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
  (5)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区和保护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根据高原天然植被分布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地区,建立几处原生灌木树种繁育基地,将乡土灌木树种造林试验示范区建在繁育基地所在地区,对驯化繁育的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灌木树种进行示范造林。同时,在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区(如大通河、湟水河等上游)的天然灌木林生态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为乡土灌木树种的推广造林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徐生旺.重视乡土灌木树种驯化,恢复高原原生森林植被[J].防护林科技,2008(3):78-79,99.
  [2] 王志涛.青海省东部地区几种野生和引进树种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 张超,黄清麟,朱雪林,等.西藏灌木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1,24(1):21-27.
  [4] 青海省木本植物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木本植物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推荐访问:树种 青海 造林 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