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运作的过程,并且两者共同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也制约着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水平。它们相互协作掌控下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心理机制源。所谓心理机制活动,即包括经验和知识的建制积累过程,也包括碰到新情景时,为解决问题,而引发的思维与技术手段的冲突、从而唤起对记忆中储存的解决类似问题经验方法的运用和复制的反应程度。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心理过程。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不仅需要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配合,还必须要研究心理障碍因素,以下是对中学生学习化学中常见的思维障碍因素的诊断,并加以分析,以创造建立高效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机制源。
  相异构想指的是学生头脑中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成分,既包括对科学概念完全错误的理解,也包括片面的、不精确的理解,相异构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导致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异构想源自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建构的错误知识网点,或对有关的学科知识由于记忆不清晰,加之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存在,造成的乱码现象,以致酿成错误的认识,从而产生对认识新事物造成了思维的阻抑和先期障碍。
  课前,我从检查学生的学案中发现说法各异,事实表明,学生意念中的规律和概念,不少同学是错误的。就此,我作好了教学的充分的准备。在备课中,把学生的先期概念了解于心,在教学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防止学生出现错误的现象。
  思维定势,即习惯性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考虑研究问题时用已有的经验或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思考问题的倾向。它有一定的惯性和本能性,思维定势具有两重性。
  要杜绝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必须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维训练,尤其对相近的概念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区分清楚内涵和外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比较是最有效的手段;同时要教育学生遇事不能绝对化、特别以偏概全,往往要犯科学性错误,经常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性中有特殊性的规律,是克服或消除思维定势消极作用的有效途径。如在高三的复习中,我以学案的形式总结了几十条例外的常见规律,让学生去阅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人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是经过大脑不断的编码和提码的过程,编码即接纳新知识,经过一系列思维加工,经过同化、顺应才认可并储存的结构化、系列化、高度有序化的知识。提码即在解决问题时对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相关经验进行的检索和对号提取并加以运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存在着思维的运转是否快速和有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大脑储存的知识容量、知识的有序性、记忆的清晰程度,思维方式和情景的刺激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接受化学知识时,要把琐碎、杂乱的化学事物、化学实验、规律、原理同化、储存,必须只有把化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有序化、形成网络密集性模块,才能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为有效的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时的机制敏感性。
  鉴此,在教学中只有帮助这些同学进行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个性化辅导,尤其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个人独有的品质倾向性、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尤其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弱点、常犯的错误,和课堂有效活动的交往局限性,只有帮助学生改变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高原期。心理学研究证明,人走出高原期还会有较快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专门让学生建立“改错本”,记录下每次考试或作业中的错题和自己常犯的错误、常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写出错误的思维过程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属什么类型的心理因素,寻找自己的思维轨迹,汇集成“错因”问题集,分段落专门让学生去研究并组织在全班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心理构成与心理发展,除了与智力的开发有关外,还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影响及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存在必然会对形成学生的文化个性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因而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过程,是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探明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因素,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消除和减弱学生学习的障碍,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取得教育的最大效益。

推荐访问:生化学 机制 因素 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