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感”遇上的尴尬】 妇检遇上同学男大夫的尴尬

  曾经,儿童作文的价值取向倍受关注。主要为人们所诟病的是,儿童为了谋取应试高分或赢得读者的青睐,捏造事实,伪造生活。随后,大力宣扬儿童作文要真实,表达要有真情实感。然而,之后又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
  我在教学中就曾遇到一次。学校一次期末考,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次____》,有几位学生写“难忘的一次体验”,主要写作内容是:为老人院送温暖,做好事。初看选材,着实让人感动,体现出我们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细读完毕,学生表达的内容,让我停笔搔耳。一位学生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学校大队部要组织我们去老人院看望老人。我和同学去之前商量买些什么礼品好,最后买了一个大礼包,老9币表扬我们很大气。到了老人院,我们分组活动,有的打扫卫生,有的表演歌舞,有的为老人们敲背按腿。电视台还拍摄我们服务的场景呢!我们的大队辅导员为我们照像。我们正高兴的时候,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大概二十几分钟吧!……我们的领队老师要院办公室的人盖章,办公室的人说院长出差,盖不成,我听到带队老师和总辅导员说,“不盖章,我们没资料。”试卷阅完后,我找到这位学生,这位学生告诉我:重阳节,参加老人院做好事活动一般都是为了拍照片、录像,在学校电视做节目用,所以,同学们特别高兴。这位同学的回答让我惊讶!更让我难堪。作文考什么?当然考内容真实,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显然,这篇作文得了高分。在作文考卷优秀卷抽样调查中,我又遇上此学生作文,再次读罢,有一种感觉一时说不上来。作文真实么?真实吧!但这类作文,无视学生对道德良知的发现,就算表达能力超群,但表达的价值取向偏离主流,他们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吗?作文价值取向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立人与立言的问题。造成这样的原因,笔者以为责任不在儿童,是我们在教学中缺失了对儿童体验的关注,导致儿童思考力、发现问题能力的下降。
  有趣的是,恰好当天晚上在一家刊物上看到一个教师做过的一项试验,这位教师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作为学生的续写材料,考察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是这样的:校园里的花房开出了一簇簇硕大的玫瑰花。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漫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抓在手里,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回答:“奶奶病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就是送给她看,看完,我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挽着孩子,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这位教师让学生续写:当女孩子摘了花时,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说的?如何做的?学生笔下的表达,让这位教师大失所望,几百个学生,大概都写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教育家对小女孩的处罚或教训。
  读罢这个案例描述,感觉和我的遭遇一样。不管这个故事发生在谁手上,我们都得细细反思——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学生笔下的表达,反映出我们教师对孩子体验的关注,导致学生脱离生活地面对书本、知识、道德教条,最终导致儿童思考力的下降,其背后是儿童心灵之花的凋谢。钱理群先生曾说:“立言以立人,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与任务……作文的训练,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训练。”
  言语即思想。儿童的表达就是儿童自己的思想。过去,我们作文一直强调不求立意多大,意义多深,但求表达有意思、真实、有感情。试想,这样的表达,忽视人的存在,忽视基本的道德良知,就算学生有再高的表达能力,有何作用呢?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常见:“我帮妈妈洗衣、我帮妈妈拖地板、我替奶奶倒尿盆……”这看似为长辈着想,实际上都是学生自己份内的事,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只不过,我们看到这类作文基本麻木了,因为我们只关注孩子的表达能力。有人会说,小学生作文重在练笔,“习作”本义就在于练习写作,这种现象对小学生来说没有必要过分追究。那我可就要问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视“是非”为无关紧要,那么,我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来做什么呢?当前,由于浮躁的社会风气侵袭校园,儿童的心灵被腐蚀。小学生本身尚处于精神和性格的发展阶段,作为教师,要承担教育的责任。教学的前提是教育。虽这不涉及我们今天的话题,但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必要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和观察力、判断力,在观察角度和思考角度、表达艺术上作指导。
  就以写“重阳节到老人院”的学生作文为例,讲评时我们要如何办?我做了以下假设。
  这篇作文形成的背景是:学生去老人院慰问,活动时间二十分钟,在学生眼里这纯属是形式主义慰问活动。但学生在二十分钟里为老人院也的确做了不少事。
  这篇作文的问题:既写了正面的助人为乐,又写了反面的形式主义表现。一文两意,材料选取不恰当,实际上是思考力不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材料重新提炼,重新思考,发现问题,培养思考力。
  第一步,呈现学生作文中的材料:
  ◆去超市购物,要购大礼包,好看。
  ◆去看老人,照像是为了宣传。院长不在,盖不到章,取消活动。
  ◆虽然院长不在,我们还为老人洗脚、叠被子。
  第二步:学生围绕“到老人院慰问”选择材料。(略)
  第三步:追问,如何选择有价值的材料。针对第一项和第二项,问学生,这两条材料可以从哪个角度来写?学生会发现,可从反面来写“关爱不能为了面子”“这样关爱对吗?”,培养学生的思考深度。
  当前,我们儿童的成长环境更加开放,获取各种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在多元价值观的包围下,他们是需要适时的、适当的引导的。否则,会走向相反的道路。真实作文的背后,需要引导!而这,重在培养儿童的思考力!
  (作者单位:宁化县实验小学责任编辑:辛铭)

推荐访问:真情实感 遇上 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