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我们来了】我们来了

  或许若干年后我们已忘记这次的十强赛是如何地走运,或许若干年后我们已不记得这次十强赛是如何地一帆风顺;或许若干年后那位目光深邃却一脸狡黠的南斯拉夫老人已淡出我们的记忆,或许若干年后郝海东、祁宏的名字已被岁月磨蚀得痕迹全无……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日子:公元2001年10月7日,中国足球“初吻”世界杯决赛圈的日子,一次经历了44年等待、7次冲击后的“热吻”。就像一场饱经风雨的恋爱,当它终于在“触电”中爆发时,那是喜悦和泪水均不能表达的幸福,这种幸福今晚写在了每一位中国人的脸上。
  
  米卢的世界杯
  
  如果有人要写一部世界杯史的话,南斯拉夫人博拉・米卢蒂诺维奇的名字一定会占据其中的几页。尽管没有带队问鼎世界杯的经历,但他却将几支名不见经传的“边缘球队”第一次带进了世界杯决赛圈。在国际足联的网站上,与荷兰被淘汰出世界杯并重的,便是博拉带领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第一次杀进世界杯决赛圈。
  记得米卢入主国家队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米卢这次要栽了,他的一世英名很可能要折在中国足球这片“黑土地”上。因为中国足球就像傅红雪那把杀人不见血的“黑刀”、毁人无数亦“毁人不倦”。及至米卢率队以五胜一平的战绩提前两轮拿到入场券,我们除了感谢,还有深深的感慨。这届十强赛,与其说是中国队的,不如说是米卢的。他用自己的成功告诉世人:神奇并非浪得虚名。
  或许有些中国教练到现在仍不服气,觉着这么好的签,这么好的赛程,这么“面”的对手,搁谁都能带进去。但米卢的运气却好得让人不得不服,这兴许便是他“神奇”的组成部分之一。主场打阿联酋,开场仅两分钟,我们便进球了;客场打阿曼,对方的点球愣是不进;客场打卡塔尔,恩纳济的良机丧失了一个又一个,而“大头”李玮峰却在关键时刻弄进去一个;还有客场打阿联酋,下半时城池如此不稳,米卢甚至换错了将,可对手就是无功而返。光从运气上来看,不管是苏永舜、曾雪麟、高丰文、戚务生,还是施拉普纳、霍顿两位洋帅,都已经输了。即便是心中不服的个别中国教练,也得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么好的命。运气不是足球场的全部,但有时却能改变命运,米卢便是这样一位球运亨通的家伙,不服不行。
  2000年元月14日,这对于中国足球和米卢来说都是个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米卢来到广州。当时他甩下广州机场出口处上百名记者,径自登上南方某报驶进停机坪的汽车扬长而去。这或许是一种暗示,告诉大家:博拉就是这么个我行我素,合适就行的主儿。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关于“保米”和“倒米”的争论就一直没停过。在有名、没名的外籍教练蜂拥至中国淘金后,媒体和球迷一样已养成了对所有外教先打个问号的习惯。
  米卢是个怎样的人或是个怎样的教练,我们至今还很迷惑。但他肯定是位善于走捷径或是善于“速成”的教练,而且他对自己的这一能力笃信不疑,所以他选择的多是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美国还有中国这样的球队。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米卢因其“我行我素”得罪了不少人,但也正是他“我行我素”到不按常理出牌的执教风格,让我们对中国队及中国球员有了重新的认识。为了给世界杯让路,他请阎“掌门”将联赛分割开,为了集训队伍,他不厌其烦地将队员们召集在一块儿,哪怕有时短到只有两三天的时间;为了考察队员,他的集训名单变得比纳斯达克的股价还快。为了让不听话的孙继海变成“好孩子”,他不管舆论如何坚持,不管球队热身赛乃至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踢得如何难看,就是不开金口。结果,被“憋急”了的孙继海把全部能量释放到了十强赛场,他不仅是全队贯彻教练意图最好的,也是全队发挥最出色的球员之一。还有“郝大炮”,十强赛前把米卢“轰”得一无是处,可一个十强赛打下来,对米卢也是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固执的教练,首先是个自信的教练,所以,他才敢不理会别人的意思。热身赛和小组赛上,米卢坚持把马明宇放在中路的位置,任凭球迷如何愤怒,媒体如何谏言,就是不改这路数。可到了十强赛后,他猛地把祁宏推到了前腰,用马明宇挤掉了申思。事实证明此乃神来之笔,但这一想法是米卢十强赛前的突发奇想,还是早有“预谋”,又是一桩“无头案”。米卢调进了国安小将杨璞,把安琦直接从中青队门将升为主力“国门”,他重用李玮峰、李铁、李霄鹏、祁宏、吴承瑛等一批新锐,却把张恩华这位上届十强赛主力后卫搁在了板凳上。他宁愿用脚头不太灵光的谢晖,也不把张玉宁放在大名单里,他甚至在祁宏抽筋后面临无“腰”可用的窘境。但他却用自己独到的方式,将一群自信甚至自负的球员,整合为一支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球队。而在米卢偶出昏招的时候,他又有好运给兜底儿。
  米卢善于寻找对手的弱点,并将其转化为“软肋”实施攻击;同时他又善于发现本队的特点,然后将其“速成”为杀伤性武器。他就像吉它速成班的老师,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教会学生如何弹琴,但如果希望他告诉你如何成为吉它大师的话,那可不是米卢的强项,也是他的能力难以企及的。
  对于米卢来说,带领中国队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已经足够了,这足以加亮他头顶上的“神奇光环”。他用自己的运气、“投机”手段及掌控比赛的能力,织成一张大网,一下网便帮咱们捞上了盼了44年的世界杯入场券。就像网鱼一样,鱼苗被聪明的米“渔夫”捞了上来,但这鱼苗如何处置就看咱们自己的了。是一次性煎炸炒煮尽情享用殆尽,还是放进咱们的鱼池,养出一池鱼来,是中国足球自己而不是米卢能够决定的。2001年十强赛或许是米卢的,但以后的世界杯之路还得靠我们自己走。难怪有人要说,如果中国足球还是现在这副弄法,下次冲进世界杯决赛圈估计得等到中国申办世界杯成功了。
  
  郝范的世界杯
  
  郝海东与范志毅,前者是中国足坛的北派“大佬”,如今已经是身价4亿的董事长,后者是南派“大哥”,曾经是英甲水晶宫俱乐部薪水最高的球员。两人是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也是连续3届国家队中锋线和卫线的绝对主力。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数年前两人便如“仇人”般互不买账,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不管是施拉普纳时期,还是戚务生带队,两人都是队中核心,但彼此又都“自立山头”。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腰包越来越鼓,两人的脾气也越来越不得了。郝海东在八一队时就曾因打架,被停赛半年,到了曼谷亚运会上,更是以一口“恶痰”招来一年“刑期”。在他的影响下,孙继海也步其后尘,成了不好管的“坏孩子”。“范大将军”的火爆脾气也是有目共睹,此君“殴打球迷事件”一直闹到去水晶宫才算平息下来。这 两位“大哥”是近几任国家队主帅都希望仰仗的,又是最不好管最让人头疼的家伙。但两人都有一块同样的心病,又都有一个同样的心愿。1991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区争夺巴塞罗那奥运会入场券的关键比赛中,郝海东罚失一粒点球,致使全队进军巴塞罗那的愿望成为泡影,而范志毅在上届十强赛客战沙特那场决定生死的大战中,同样是一记点球“宴客”,提前取消了中国队争夺入场券的资格。所以,两人都希望在自己挂靴前圆一把世界杯梦。
  年历翻到2001年,郝海东与范志毅都已过而立之年,均已为人夫为人父。也就在这一年,米卢将率领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决赛圈。尽管郝海东在中央电视台公开“炮轰”米卢,但那是基于对“国字号”战袍的渴望,他希望为祖国、为球迷,也为自己再去搏一次。范志毅则是不顾水晶宫扣工资的威胁,铁了心要随国家队战完自己的最后一次。多年的闯荡已经在范志毅身上烙下了印记,他不希望自己再有什么遗憾,也不希望再做当年那个“愣头青”。回到国家队后,他就告诫自己:“不再意气用事,不再逞强好斗,学会沉默与成熟,但不失做人的棱角,让队员更信任你。”郝海东虽说仍是全队惟一的“特权”人物,可以只练半天,但只要他出场训练,总是全队最卖力的队员之一。两位中国足坛的腕级人物,在国家队里起到的是“老大哥”而不再是“老大”的作用。只是两人依然互不搭理,甚至连见面点个头的客套都不存在,以至于不少人担心国家队会因为两人的隔阂无法真正团结起来。
  这也是米卢的担心,他可以不计较郝海东的“炮轰”,不计较范志毅曾“迷信”霍顿,却无法不计较两位举足轻重的队员间的漠视。他跟范志毅谈天,跟郝海东“套磁”,为全队播放《热血男儿》,并恳切地搬出电影里的那句经典对白:“你们可以不成为朋友,却必须学会尊重对方。”终于,在8月26日主场首战阿联酋的比赛中,范志毅门前头球横敲,郝海东于后门柱小角度打门建功。我们不仅迎来了久违的胜利,还欣喜地看到两位“大哥”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一画面成为第二天很多媒体的主打照,范志毅还动情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海东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也是孩子的父亲,都是为人父为人夫的人了,可以说我们现在比以前成熟了许多。我们更知道在这个时候该做什么,只有全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中国队才有可能冲进世界杯。这也是我们两位最后一次参加世界杯比赛的老队员的共同心声。”
  那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标志性时刻,它不仅仅标志着郝范间积怨的化解,更标志着一支球队、一批球员心态开始走向成熟。郝范间的矛盾是国家队最具代表性的,其实“米家军”自组建那一刻起,队内的各种矛盾及传闻就没停止过。队员们对米卢的微辞不断,“大连帮”与“上海帮”间的争斗,替补与主力间的矛盾,让人觉着国家队就没“消停”过。但随着袁伟民和阎世铎先后明确米“核心”不可动摇的地位,随着十强赛的迫在眉睫,队员们开始摆正心态,摒弃前嫌,他们已明白集体荣辱与每个人是分不开的。已被炒掉的卡塔尔主帅哈吉就曾说过,中国队的进步是整体上的,像中卡这种缺乏“一脚定乾坤”人物的球队,只有依靠整体实力才能有所提高。他还无比羡慕地表示,中国队员间的相互默契,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确实,不管是魏新、符宾这些几进几出形同陪练的队员,还是张恩华、李明、申思这些昔日主力如今的板凳队员,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团结对一支队伍的重要性。小组赛中国主场战印尼一役,替补队员下半时在雨中搭成一排站在场边助威的情景,至今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对于郝海东和范志毅来说,以代表中国足球首次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他们是幸运的。而对于孙继海、李铁、李玮峰、吴承瑛、祁宏、杨晨这些当打球员及安琦、杜威、曲波这些新锐来说,他们比两位老大哥更加幸运,因为他们的世界杯之路才刚刚开始,这也可能会成为他们运动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为他们赢得更美好的明天。更重要的是,这次相濡以沫的经历不仅对足球心态,对他们的人生观都将是一次重要的启迪。学会尊重,学会团结,这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中国足球的世界杯
  
  沈阳黑市“高烧不退”的票价,爆满的宾馆,脱销的啤酒,都告诉大家这是中国球迷的节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沈阳赛区临时取消了赛后的庆典,但球员眼中长流的泪水,告诉大家这是属于他们的节日。世界杯决赛圈不会因为中国队的加盟变个模样,但中国足球却很可能因为这次“敲门砖”,重新变个活法。毋庸置疑,2001年10月7日是属于中国队的,这一天的世界杯在中国人眼里是闪亮且记忆深刻的。我们可把今天扩大为中国足球的节日,但如果把这一特定十强赛的胜利,理解为中国足球的成功显然还操之过急。
  中国队只是中国足球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金字塔的尖端,但它涵盖不了中国足球的其他部分,尤其掩盖不了金字塔底座存在的问题。让我们看看与中国队此次冲击世界杯决赛圈同期发生的故事,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足球或许有更多的帮助。
  就在中国队顺利拿到入场券的前一天,甲B联赛却以闹剧的形式收场。如果因为中国队冲击世界杯决赛圈成功,而将这一切像渝沈之战一样大事化小的话,那将是中国足球彻底的悲哀。联赛是中国足球的根基,如果赖以生存的根基以这种“假球”盛行、“黑哨”猖獗的方式生存下去的话,那么中国队历史性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意义将很快化为乌有。更何况如果有人再把这张入场券当成“尚方宝剑”或是保护伞的话,那可真就得不偿失了。
  也就在十强赛期间,17岁以下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结束了。这届世青赛没有中国队什么事儿,亚洲球队亦无一例外地扮演着“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更要命的是,我们发现亚洲的小球员与对手比起来,技战术水平依然落后许多。这与前不久的阿根廷世青赛颇为相似,亚洲球队中仅中青队杀进第二阶段,中青队虽依靠整体力量且顽强拼搏,却终因技不如人败下阵来。这是中国足球乃至于亚洲足球的现状,它如同一种不和谐音在中国足球大喜的日子里弹奏了出来。一张入场券代表的只是我们在亚洲区一次十强赛中的胜利,代表的只是现在的中国队,而这代表不了中国足球的未来,更代替不了青少年球员的培养。中国有多少孩子在踢球,中国有多少基层足球教练,这些教练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教孩子们踢球,在锦标主义的影响下,又有多少孩子被拔苗助长。这是我们一直在唠叨,却也一直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诗人杜甫曾留下“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诗句,我们今天不妨用啤酒、眼泪和欢笑,尽情宣泄压抑多年的情感。待明天醒来后,我们会发现联赛仍然继续,一堆遗留问题还得有人去收拾,青少年的培养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我们还会发现球迷又将会有新的期待,期待中国队不只是偶尔“投影”在世界杯决赛圈,希望中国队能够再接再厉打进世界杯16强。而这不是一支好签,不是整体实力的适度提高,不是好运气能够解决的,这有赖于中国足球脚踏实地的进步。
  中国足协以分割联赛为代价,赢来了这张梦寐以求的入场券。这张入场券对中国足球的作用,仅仅相当于一针兴奋剂;利用好了这一契机,中国足球将会走出一片新天地。但兴奋剂的作用不是长期的,等这段兴头儿过去,一切又将恢复平静。正如阎“掌门”所说,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只是完成了一项任务,这将缓解中国足协目前的压力,给接下来的开展工作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但这只是个开始,是中国足球寻求大发展的开始。阎“掌门”对于入场券的理解可谓深入中肯,但说与做之间永远存在着距离。
  今年的中秋与国庆合二为一,19年才能轮上一次,而中国球迷与世界杯的第一次“团圆”也是等了几十年,才如此幸福地聚首。有了第一次,就会盼着第二次,但第二次是在4年后还是会按数十年一个轮回进行?相信连“神奇”的米卢也给不出答案,所以我们只有等待,也只好等待。
  (朱安、蒋超摘自2001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

推荐访问:来了 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