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枞阳县车富湿地

  摘要 对枞阳县湿地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以为保护当地的湿地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 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枞阳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97-02
  湿地泛指内陆水面和沿海浅水区及其衔接地带水陆交相延伸的一定区域,如沼泽地、泥炭地等。湿地既是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消长变化与生态平衡、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湿地是枞阳县重要的自然资源,对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湿地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可为保护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湿地资源现状
  枞阳县滨江怀湖,是沿江水乡之一,全县总面积1 808.1 km2,其中湿地面积333.49 km2,占总面积的18.44%。境内有陈瑶湖(含枫沙湖)、白荡湖、菜子湖、两赛湖4个流域水系。中北部有横埠、大河、新后河、罗昌河等6条河流,沿山丘地区自北向东南曲折而下,分别流入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和进入洲圩区;南部平原区有石矶长河、汤沟后河、汤沟长河、王套河,自西向东横向流经洲圩区,从永登、湖东等闸入江[1]。
  1.1 湿地区域分布
  1.1.1 湖泊湿地。全县湖泊湿地面积在1 000 hm2以上的有4个,共计8 800 hm2,即菜子湖(1 800 hm2)、陈瑶湖(2 000 hm2)、枫沙湖(2 000 hm2)、白荡湖(3 000 hm2)[1];面积在100 hm2以上为连城湖,其面积为340 hm2。各湖区水深都呈季节性涨落,一般幅度为3~5 m。
  1.1.2 江堤外滩湿地(河流湿地)。即江堤外滩脚线至长江水位岸头线之间的滩地,该区域面积2 513 hm2,常季节性被水淹没。滩地栽植了一部分防护林,主要是芦苇、柳、池杉,海拔高程在10~14 m,滩地宽度一般在50~150 m,土质为灰砂土。
  1.1.3 江心洲外滩地(河流湿地)。即县境内几个独立的江心洲的堤外滩地,总面积2 508 hm2。其中:荒滩680 hm2,其余为林地、芦苇地,海拔一般在10~15 m,汛期水深可达3~5 m。
  1.1.4 人工湿地(不含水田)。全县境内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4 座,小(二)型水库67座,总面积348 hm2;池塘23 320个,总面积3 760 hm2。全县人工湿地面积合计为4 180 hm2。
  1.2 湿地植物资源
  初步调查当地湿地植物资源,共有30科60余种,水生植物以眼子菜科、水鳖科占优势,可分为沉水、浮水、挺水3种类型。沉水植物群落大多分布于湖泊内缘至湖心水较深处,有竹叶眼子菜群丛,杂群丛,苦草、黑藻群丛,菹草、苦草群丛等。浮水植物群落多分布于湖、河缘浅水处或池塘、沟渠及稻田中,有荇菜、水鳖群丛,紫萍、浮萍群丛,菱群,芡实、细果野菱群丛,满江红、槐叶萍群丛,眼子菜群丛等。挺水植物群落分布于池塘及湖泊沿岸浅水处,有莲群丛、菰群丛[1]。沼泽植被以莎草科、禾木科植物为主,多分布于湖滨、低地、河岸边湿地,有水烛群丛、芦苇群丛、莎草群丛。水烛群丛中有菰、慈菇、荆三棱、水葱等,浮水植物眼子菜、浮萍、紫萍等混生其间。芦苇群丛中的伴生种不多,常见的有水烛、荻、稗、莎草、水蓼等。
  1.3 湿地动物资源
  枞阳县境内各湖泊基本相似,同属江河平原复合体,动物种类较多。据调查统计,浮游动物约有13种;底栖动物23种;鱼类有100余种,捕捞时常见38种,鲤科鱼类约占70%。2003年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在菜子湖调查时还发现珍稀水禽黑腹滨鹬8 240只、反嘴鹬、1 770只,分别占世界此禽总数的1%、6%。白荡湖曾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胭脂鱼,两栖类有中华大蟾蜍、黑斑蛙、泽蛙、虎纹蛙等8种。常见爬行类有鳖、乌龟、乌梢蛇、水赤链等20多种。鸟类资源有留鸟、候鸟、旅鸟等150种,隶属38种,常见鸟类有野鸭类、鸿雁、豆雁、白骨顶、红胸田鸡、白胸苦恶鸡、斑鸠、白鹭、苍鹭、池鹭等,还有列入国家级保护的有小天鹅、黑鹳、小白额雁等,列入省级保护的白鹭、鸿雁、绿翅鸭、琵嘴鸭等。
  2 湿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枞阳县湿地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具有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自然优势。20世纪末对一些种粮效益较差的圩口退田还湖,增大了湖泊的调蓄功能,成立了湿地保护站。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枞阳,产业兴县”的战略决策后,水资源利用率由过去的42%增长为70%,荒滩利用率达到76%,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但湿地保护与农、渔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由于盲目开垦、泥沙淤积、湖床增高等因素,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江、湖天然鱼类等资源严重衰退,20世纪50年代的过度围湖造田(缩小水面2.48万hm2),严重恶化了水情和水禽栖息地条件。水产品比历史上原有最高产量的成鱼减少3 250 t、莲子减少18 t、芡实减少400 t、芦苇减少1 750 t、水禽减少90万只。由此说明自然系统在大范围的逆转和退化。
  3 湿地资源保护对策
  我国自参加国际湿地公约以来,特别是1998年洪灾以后,湿地保护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采取退田还湖、封山育林等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具体表现为稳定现有水域面积、增强湖泊调蓄功能、改善水生动植物资源生存环境。针对枞阳县湿地资源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保护措施。
  3.1 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的原则
  当地湿地类型很多,有河口、河流、湖泊、江外滩、沼泽等,规划要有针对性。为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考虑到其长远利益,应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的原则,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湖泊湿地资源的行为,严禁随意占用或改变湿地用途。对涉及向湖泊湿地排污或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活动,以及项目建设占用天然湿地的行为,行政审批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批[2]。同时,为促进湿地周边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应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合理利用。   3.2 多方筹集资金
  资金不足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受阻的主要问题。在湿地调查、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湿地监测与研究、人员培训、区域管理、巡护执法装备与后勤保障等方面都需要专门的资金支持。为加大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应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积极争取国家对湿地保护与示范区建设等项目的资助,逐步建立国家、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3]。国家和省级财政应建立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对重点湿地保护与示范区实行专项补助和以奖代补等措施,地方财政落实配套资金,加强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的机构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3.3 各部门共同协作
  湿地保护涉及林业、农业、水利、水产、环保、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如菜子湖)、涉及领域广的系统工程[1]。应加强各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的交流与合作,充分调动其参与湿地资源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坚持和逐步完善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成立由多个部门组成的湿地保护综合管理委员会,由县协调相关工作,做到人、财、物与职权到位。建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湿地保护信息管理体系和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开展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
  3.4 积极探讨与实行社区共管的管理模式
  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合作,仅靠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投入远远不够。要积极探讨新管理模式,实行社区共管,与保护区周边乡、镇、村有效联合,整合生态保护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更多人员自觉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以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4-5]。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利用各种媒介如广播、网络、报纸、电视等形式,不断提高全民湿地保护的意识。把湿地保护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通过环湖沿岸建立生态景观林带、湖区恢复自然植被或营造生态林、浅滩和水体恢复挺水、沉水植被带等多项技术措施,不仅要恢复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还要培育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不断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水平[1]。
  3.5 积极申报“枫沙湖湿地公园”(包含陈瑶湖)
  枫沙湖地处铜陵市郊,具有区域优势,与陈瑶湖相互依托,交通方便,湖底平坦,水质肥沃,其水资源、多种植被及水生动物资源等保护良好,是迁徙水禽特别重要的间歇地和越冬地,水禽年栖息量约100万只以上。总面积逾4 000 hm2,适合走湿地公园的发展之路。根据国内外目前的湿地保护和管理趋势,兼有物种及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为湿地公园,以湿地公园的模式来实现湿地保护是一种有益探索。在工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始终严格遵循“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根据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把核心区建成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把缓冲区建成生态功能恢复示范区,把实验区建成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发展区,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1]。
  4 参考文献
  [1] 刘玉虎,陈后银,鲁坚.枞阳县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5(10):68-70.
  [2] 章雷.宿迁市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对策[J].硅谷,2008(19):15-16.
  [3] 靳永峰,周彦平.包头市黄河湿地保护与建设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88-89.
  [4] 李海鹏.长江中游农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160-15162.
  [5] 林联盛,严玉平,刘木生,等.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分区布局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24-126.

推荐访问:枞阳县 湿地 对策 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