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播种期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摘要 在分析太和县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防治;安徽太和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168-01
  小麦是太和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吸浆虫、锈病、蚜虫、麦蜘蛛、黏虫、地下害虫等主要病虫是制约该县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生物灾害。抓好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对于确保该县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确保小麦高产攻关目标的实现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意义十分重大。近几年来,太和县推行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以此推动全县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受生产水平、栽培技术、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太和县主要病虫害发生呈现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常发性病虫发生有下降趋势,如纹枯病。②偶发性病虫仍有局部重发区域。如吸浆虫于近几年在该县局部区发生较重,有些年份可达大发生程度;2003年小麦赤霉病全县大流行。
  1 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小麦主要病虫害:以纹枯病为主,吸浆虫在常发区近年仍有不同程度发生,小麦穗期蚜虫2009年淮北部分地区大暴发。小麦次要病虫害:沿淮地区麦蜘蛛、感病品种的白粉病和锈病(叶锈为主)。条锈病仅2007、2009、2010年在太和县麦区零星发生。
  2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措施
  2.1.1 药剂拌种。①地下害虫重发地区推行杀虫剂拌种技术,用辛硫磷25 g,或吡虫啉20 g拌小麦种子50 kg;②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重发地区,推行杀菌剂拌种技术,用戊唑醇湿拌剂2 g,或三唑酮20 g拌小麦种子50 kg;③病虫害普防地区,药剂拌种可单选50%甲柳·酮乳油50 mL,也可任选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各一混配使用,拌种时将药剂对水3 kg搅匀边喷边拌,待麦种晾干即可播种,播种深度不宜超过5 cm。为防止产生药害,药剂拌种时不能随意加大用量,要按规定药量使用。
  2.1.2 种植抗(耐)病品种。豫麦70、泛麦5号、新麦18等品种宜种植在白粉病重发区;扬麦13、扬麦14、扬麦15、皖麦43、泛麦5号等品种宜种植在赤霉病常发区;邯6172、新麦18、豫麦70等品种宜种植在纹枯病重发区。
  2.1.3 适期播种,减轻病虫发生程度。纹枯病、白粉病、地下害虫重发地区,为减轻其冬前侵染和危害,春性小麦品种在10月下旬播种,半冬性小麦品种在10月中旬播种。同时播种要适量,并进行扩行播种(行距22 cm以上),加强肥水管理,实施健身栽培[1]。
  2.2 化学防治
  2.2.1 小麦白粉病。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于小麦倒三叶展开时,对病叶率达15%的田块,用三唑酮150 g/hm2、烯唑醇120 g/hm2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防2~3次,
  2.2.2 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和利用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500头/百株,穗期8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用吡蚜酮90 g/hm2、啶虫脒30 g/hm2、吡虫啉60 g/hm2、毒死蜱480 g/hm2,或抗蚜·吡虫啉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不必施药防治[2]。
  2.2.3 小麦锈病。大田叶锈病病叶率达10%、条锈病病叶率达0.5%时要立即进行普防,防治药剂品种、用量同小麦白粉病,重病田块在首次喷药10 d后再喷1次。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立即防治,控制其蔓延;当田间发现小麦条锈病单片病叶,应立即摘除并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3]。
  2.2.4 小麦纹枯病。在种子处理的基础上,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同时加强重病田春季药剂防治。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达20%的田块及时喷药,用丙环唑135 g/hm2,或井冈霉素150 g/hm2,或烯唑醇90~105 g/hm2,或井·蜡芽375 g/hm2防治。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隔10 d再喷1次[4]。
  2.2.5 小麦吸浆虫 。吸浆虫常发区,在中蛹盛期选用辛硫磷1 125 g/hm2拌细土300 kg/hm2均匀撒到麦田,杀死虫蛹;为保证药效持久,可在药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成虫盛期用敌敌畏1 800 g/hm2拌毒土撒施,或用倍硫磷562.5 g/hm2、高效氯氰菊酯30~45 g/hm2喷雾防治。如田间虫量大,需在中蛹期和成虫盛期实行2次防治,若田间虫量小,仅需在成虫盛期实行1次防治即可。
  2.3 总体防治技术(3次防治)
  着力抓好小麦返青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播种期3次病虫总体防治。小麦抽穗扬花期以防治吸浆虫、赤霉病、穗蚜(或其中之一)为主,兼治叶枯病、锈病、黏虫、白粉病等;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以防治纹枯病为主,兼治麦蜘蛛、苗蚜等;秋种时以防治纹枯病、地下害虫为重点,推行药剂拌种。
  2.3.1 选准对路药剂。尽量选择特效药,这样可以降低用药量,降低对天敌的杀伤作用,降低环境污染。如防治纹枯病可选用井冈霉素、井·蜡芽等,防治麦蚜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不能选择一些低含量的复配制剂(如多硫合剂等)和高毒农药[5]。
  2.3.2 抓准防治适期。防治病害要求以预防为主,施药在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如防治赤霉病要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在发病初期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防治虫害要掌握在发生高峰期或3龄之前,同时要做到达标防治,不能盲目采取措施。
  2.3.3 对足水量。防治病虫害时一定要对足水量,这样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机动喷雾器喷药量为300 kg/hm2;卫士牌0.7 mm孔径喷片手动喷雾器喷药量为375~450 kg/hm2;常规1.5 mm孔径喷片喷雾器喷药量为750 kg/hm2,对于小麦根茎部发生的病虫害要加大药液量,喷淋到小麦根茎部与病虫发生部位接触,提高防治效果。
  2.3.4 喷雾要均匀。喷雾时一定要使用喷头,雾滴越细,喷雾越均匀周到,防治效果越好,喷雾时切不可去掉喷头进行粗喷。
  3 参考文献
  [1] 袁虹霞,李锁平.小麦近缘属种纹枯病的抗性鉴定[J].华北农学报,1998,13(4):26-29.
  [2] 檀根甲,季伯衡.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25(1):70-75.
  [3] 李耀武,李焕应,张邦寨,等.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56.
  [4] 王海燕,张忠山.种衣剂拌种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J].华北农学报,1994,9(2):115-119.
  [5] 王文桥,韩秀英,张小风,等.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杀菌剂筛选[J].华北农学报,2007,22(B10):230-234.

推荐访问:太和县 综合防治 病虫害 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