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得到功成 知行合一练真功

  三个月的新闻研修,我最大的感受是,在这个卧虎藏龙之地学习,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在进步。  一、理论得到了丰富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是一切学习的开端。
  三个月的研修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丰富的理论盛宴。10场理论课,全部由新闻大腕主讲,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场场精彩,让人茅塞顿开。
  楚天大讲堂,互动交流,以案说理,寓教于乐,堂堂气氛热烈,让人回味无穷。
  在这里,我知道了新闻如何策划与创新;领悟了经济新闻的深度与广度。《风起中三角》宏篇策划,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这里,我知道了新闻记者该如何引导舆论,如何做到帮忙不添乱,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
  在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观点记者,如何当好一名观点记者,以及观点记者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这里,作为一名摄影门外汉,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新闻照片一图胜千言的震撼力,崇拜大师们“摄影靠思想和感觉”的强大内功。
  在这里,我最崇尚的是老师们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每一条新闻都有一种最佳的表现形式”、“只有选不好的角度,没有报道不了的新闻”、在厚题薄文的时代,新闻要简约等等。这些精辟的观点令我终身难忘,受益无穷。
  总之,这里的新闻理论可谓丰富多彩,如饥似渴的我们如同久旱逢甘霖!
  二、实践得到了强化
  新闻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正因如此,研修期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更加强调新闻实践,把我们学员当成自家人,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我在《楚天都市报》经济部跟班学习,指导老师胡勇谋。基于他的信任和用心良苦,报到后,他让我“单飞”跑消费新闻。这种放手实践让我成功地迈开了第一步。
  在陌生的大武汉,采访对象在哪里?一张地图作向导,一张武汉通伴我满城跑。这一跑,跑出了很多收获。
  收获一:勤于观察,“处处留心皆新闻”。 办公交卡,我发现市民办卡容易退卡难;坐公交,我发现好多公交车上的钟表、温度计等便民设施有“病”。我就此展开深入采访,与跑线记者刘茜老师合作写出《武汉通,买卡容易退卡难》和《公交车便民设施频现“病态”》 两篇民生小焦点,获得当日好稿。由此可见,践行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观察永远是发现新闻的制胜法宝。
  收获二:深入生活,“脚板底下出新闻”。跑市场,我先后发现“萝卜摇身变苔菜”、散装食品违规“裸卖”、“蔬菜农残检测日期50多天不变样”等新闻线索,并迅速展开采访,写成“小焦点”,经老师和编辑斧正后刊发,受到了部室主任和老师的表扬。
  收获三:勤于思考,小线索背后有大新闻。有一天,报社接到消费者投诉,称其买的食用油壶小不够秤。如简单采访,这充其量是一个短讯。能不能做大点?我反复思考:食用油为何论升卖而不论斤卖?一升油到底有多重,是不是消费者普遍认为的一公斤等,经多方采访求证,写出小焦点《已知:5升水等于5公斤;求证:5升油等于几公斤;食用油为何论升卖》,既有关注度,又有服务性,同样受到老师的好评。
  三、水平得到了提高
  研修期间,我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及舆论引导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种提高除了源于理论的指导、实践的磨砺和老师的熏陶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差距中找出来的。
  先说采访与写作。每篇自己采写的稿子见报后,我都要对照原稿认真阅读三遍,从标题到标点符号再到句子,我都认真清点,看看哪些地方变了,问问为什么这样变。《地暖一年一坏,何时正常供暖》是我研修期间的“处女作”。此稿我写了600字,经老师和编辑一改,见报稿只有400字,比原稿主题更鲜明,文字更简洁。此后,我写稿力求鲜活、生动、简洁,直奔主题。慢慢地,我发现,老师和编辑在我的稿子上动的“手术”越来越小了。
  5月19日,楚天都市报13版见报的一篇稿子,题目是《进城遭遇“坑车路”,废了车胎爆了气囊》。这篇稿子,内容改动很少,但是老师在文中加了“事发一周后,深坑如旧”这句话让我很受启发。这是锦上添花之笔,既反映了事实,又说明相关部门不作为,巧妙地将观点隐藏其中,提高了我对新闻思想深度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
  还有,老师的采访功夫很给力。在采写《公交车便民设施频现“病态”》一稿时,老师蹲点采访的时间比我长一倍,观察统计的情况比我看到的更详细,写出的稿子更有“画面感”,更有说服力。后来,我认真阅读各位老师的稿子发现,都市报的老师很注重现场“体验式”采访,这是写活稿件的最好办法。此后,但凡涉及民生调查类的采访,我始终坚持深入现场,见人见事,否则不动笔写稿。这正所谓“七分采三分写”,功夫在笔外。
  再说,舆论引导。还是以《江城蔬菜农药残留昨起“天天检”》这篇报道为例。采访中,地方宣传部到报社说情,集团三位主任和老师先后过问此事,要我巧妙处理。
  食品安全,事关大众。这个新闻读者关注,不应该死掉,怎么办?再三思考后,我决定深入调查这种现象,看是不是普遍问题,请相关部门对这家问题市场的农残进行现场抽检,回应市民关切,然后采访武汉市相关部门,思路出来了:随着气温的快速攀升,打农药的蔬菜越来越多,如何确保市民吃得放心?武汉农产品质量检测部门宣布,市民天天要吃菜,蔬菜农药残留也要“天天检”,并为市民支招蔬菜如何脱毒。此稿当天成为武汉消费版的头条,各方都很满意。由此,我深刻地领会到什么叫“只有选不好的角度,没有发不出来的新闻”。
  (十堰晚报)

推荐访问:知行合一练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