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邢台市委书记王爱民:转型从清洁城乡开始]邢台左岸春天业主论坛

  这是一个有煤、有矿,靠山吃山的地方,经历过一个依靠资源发展经济的过程。  这也是一个饱受资源型发展之痛的地方,曾为邢台胜景的百泉,一度在上游电厂的拦截下不再泉涌。
  曾经,这里一年四季不论刮什么风,市区都是脏兮兮的,原有企业纷纷撤离,经济下滑到全省倒数第二。
  履新一年,邢台市委书记王爱民一直致力于一件事:一个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修复。
  转型从清洁城乡开始
  在王爱民看来,因为有了高铁,一个城市的区位优势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在他谋划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事业中,生态环境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好项目进不来,优秀人才留不住,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迫在眉睫。”王爱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要看环境基础。“客人进来了,觉得环境挺干净,绿化很好,有山有水,立马会觉得这地方还可以。再和人一打交道,办事效率挺高,都是干事儿的人,在你这里投资的信心肯定就增强了。”
  2011年,刚到邢台履新的王爱民先开始治理5390个乡村的环境。为向已延续千年的不文明习惯开战,邢台市委市政府将县、乡、村级全部带动起来清理多年的沉积垃圾。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冬天垃圾冻得硬邦邦的,一般的铁锨等工具根本挖不动,只能用建筑上挖石头的钩机。石家庄、邢台、邯郸的钩机都被我们租来用了。在这项工作中,有3个乡镇党委书记因为工作不力被免职。”王爱民表示,这场自2011年冬天就开始进行的全市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清洁了城乡,历练了干部,赢得了赞誉。原来农村房前柴草乱堆、房后厕所乱设的脏、乱、差现象不见了,代之以整洁的庭院和田园美景。
  山青水绿,软环境更贴心
  为治理大气污染,邢台市对凸凹不平的水泥路面进行改造;过去敞着篷拉土的过路汽车如今不盖篷不让走;西部山区有300多家小石子厂,因污染严重全部停掉;东边1700多个板材厂,一个厂一根黑烟囱,全部关掉;市区里面有15家污染企业,要么搬走,要么大幅度减排……经过五六个月的整顿,邢台的空气质量大为改善,同时还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降低了成本、扩大了经营,一些面临淘汰的企业获得了重生。
  “素有‘泉城’之称的邢台,地下水位每年下降6米,调研结果更吓人,再过7年邢台就没水吃了。”王爱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们邀请专家调研发现,邢台的水资源浪费40%是矿的原因,生产1吨煤要浪费三四吨水;其次是电厂、自备井。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对策,经过一年的水生态修复,地下水位上升了18米。
  在王爱民看来,“栽得梧桐树,就能引来金凤凰”。顺着“资源”往下走,会越走越污染,形成恶性循环;顺着“环境”往下走,路子会越走越宽,实现永续发展。“我们就是要跳出传统的‘就项目抓项目、就园区抓园区’的做法,从抓环境的角度抓发展。这样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吸纳优质产业项目。”
  与此同时,邢台对投资软环境也进行了改革。王爱民告诉记者,邢台对企业取消行政收费,实行“零收费半罚款”,两项加起来约为企业节省了3亿元。“新注册的企业免费注册,这样一来愿意创业的人多了,办理注册登记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40%。”
  关键是,取消了行政审批等于取消了“卡、拿、要”的特权。

推荐访问:邢台 市委书记 城乡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