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古之道是什么意思_执古之道,能知古始

  沈岩松,1968年生,浙江嘉兴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刻字研究会秘书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刻字委员会主任,嘉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档案》、《品味经典系列专辑—沈岩松书法作品集》等。
  《老子》第十四章有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就是,我们掌握着从远古以来就有的道(理),来统御现今有形的东西(物质),就可以认识太初的本原,这叫做道之规律。对于当今书法创作的审美意识系统,我们的审美意识结构可以从这一“道”之中窥其规律。当然,当代的书法艺术创作也是循着这一“道之规律”在前行的。
  时代在变迁,书法艺术审美的情境也在转变,当代的书家更多地是想在书法中获得书写情感的表达,以宣泄其骚动的尘俗风情,而无古典书法艺术中对人格思想深层精神的追求了。
  当代书法随着人们生活意识形态的多元性,其审美意识与创作倾向也开始发生了多元性变化。这是中国书法发展到今天必然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涌现出了一些有思想、有才华的青年书家,沈岩松的成功个案,为我们解读当代书法的创新性和开拓性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下沈岩松书法创作的特色。
  一是碑帖结合的刚柔相济性
  沈岩松的书法创作从帖学入手,点画飘逸,妍美秀丽,流畅娴熟。后由习沙孟海先生而上追魏碑与秦汉,使他悟到了古人金石之美的内涵所在。嗣后又旁涉瓦当与古玺,于篆刻之学心手揣摩,日久天长,于篆刻领域他也是成绩斐然。自古就有书法、篆刻不分家之说。学汉唐一路的好处就是能把握字的“中和性”。因为,汉唐书法美学是崇尚以理性为主导的情理结合的“中和”之美,这一审美思想在魏晋发展到高峰,达到刚柔相济的典范。汉碑既有天趣又有稚拙气。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美学形成的萌芽时期,它是古代中国书法审美的建构期,可以说,汉代中国书法已各体具备,笔墨技法完毕,客观上已为中国书法的审美准则提供了必要条件。有了审美意识的形成,有了善美意识的确定,士人习书成风,带来了书法艺术创作的繁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繁荣发展期,因此,汉代对“阳刚之美”的推崇成为必然,他们强调“力在字中,下笔用力”,崇尚一种有力度的动感美。任情恣性散发怀抱,不要故意做作,蔡邕在《九势》中曾要求写字时“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我们在读岩松最近的创作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汉书的理解与吃透,如他创作的“桂岭洞庭”对联,壮美的精神跃然纸上“扬波振激,利剑长戈”。这是岩松书法里“刚”的一面。
  下面再来谈他字里“柔”的一面。对于魏碑与“二王”的字他也用功尤多。书法艺术发展到魏晋,人们在审美的倾向上形成了一种情理结合、刚柔相济的统一,也即“平和之美”。我们知道书法在魏晋时期已经走向“自觉”的时代,它必然为后世的创作开启了一扇“情”与“理”统一的创作之门,这是书法艺术发展到晋代,从书体到流派为书法的创新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因此,岩松的书法中对“骨”、“力”的理解与把握是适度的。他的“骨力”用笔是在一反“软媚无力”的基础上的“放纵宜存气力”的统一。(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见骨丰肉润、含蓄蕴籍,具有“平和”之韵,把“刚柔”结合在一定的维度之中,不文不火,自然贴切,这在当下的青年书家中是为鲜见的。
  二是重个人意趣的抒写,情理结合的尚意性
  不可否认,宋四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对岩松行草书的影响之大。宋代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它更重于感情的注入,重个人意趣在书写中的自由发挥,任情适性代表社会审美的主流。我们来看看苏轼在强调书法的抒情性时是怎样认识的:“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聘。”(苏轼《送参寥师》)这就是在书法中表现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再来看一下黄庭坚的抒写状态:“携笔东西,动辄龙蛇满壁。”(黄庭坚《书家弟幼安作草后》)在“任性”上米芾是最具个性的了,他所认为的“无刻意作乃佳”是他创作审美理念的高度总结。“副在笔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骏马”。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书写时的重情感、重个性的张扬。“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岩松对宋四家的参悟,在唐法之中更丰富了情感的倾入。这样创作,壮美中参入了优美的闲适意趣,其字简淡清远的特征凸显了出来。唯情是尊,但求遣性畅怀,这就是岩松追求“尚意”境界的具体表现。
  我曾在拙著《中国书法精神》中说过:“岩松的书法大体而言,是以意胜之。”
  书意是一种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表情达意的过程。王羲之在《论书》中曰:“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意所不能尽者。”朱和羹《临池心解》也曾曰:“作字点画,须要精意。”从中可以看出点线之间皆有其意。当然,我要说的是岩松书法创作中的深邃大意,这就是“观其相,可识其心”。岩松在尚意中把碑的厚实、金石的古朴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圆融浑朴的新书卷体,这一形式的创作为当代书坛的审美情趣又开了一新径。
  总而言之,岩松对书法尚意精神的研悟是以理性的审美自由为基调的,因而他对尚意一路书风的把握绝没有停留在某一家的范围里,而是对神韵、意绪的摄取。这在他的创作中便不乏米芾、山谷的结体意趣了。当然,在对“尚意”一路书风的吸取中,他是转益多师,遗貌取神,创出了自家的路数。在当代四十至五十岁年龄段的书家中,岩松的书法翘楚南北,相信以他的才情、以他的悟性,走向书学更高的境地将是时间的问题,这并非溢美之词。■
  责任编辑:宋建华

推荐访问:之道 能知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