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分析_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层次不高已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职业自我效能感差是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介绍了自我效能的内涵和女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了影响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举措:营造平等、健康的校园文化,培养女大学生准确全面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女大学生信息能力,增强女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关键词]女大学生 职业自我效能感 社会原因 心理原因
  [作者简介]楼玲娣(1976— ),女,浙江诸暨人,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95—02
  一、自我效能的内涵和女大学生群体特征
  (一)自我效能的内涵
  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它是建立在个体对其行为能力的认知评估基础上,并影响个体目标的确立、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职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它不是指某种人格特质或职业行为能力自身,而是指综合各种信息,基于对自身某种职业行为能力的判断和评估所形成的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即职业自我效能感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对达成职业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和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一样离不开四种信息源:个体的直接行为经验(成败经验)、替代经验、社会说服和生理心理状态。个体在这四种信息源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把握和综合性认知加工,从而形成个体的效能判断。其中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主体自身的直接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替代经验是指观察榜样或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行为经验;社会说服指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如来自父母、老师、偶像等的鼓励都十分有利于个体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二)女大学生群体特征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说,虽然在女性群体中,女大学生属于高知识层次、高素质的—个群体,她们有思想、有能力,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但在几千年男权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女性无论在学习上还在工作中,大多处于被支配、被领导的角色,所以跟男生相比,她们也面临更为复杂的职业环境和机遇,而且毕业后就马上面临结婚、生育和照顾家庭等任务,需要其能快速完成多角色的转化。
  从心理特点来说,女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在这个阶段,她们自我意识真正得到发展,她们能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但同时情绪波动起伏大;受女性特有的依赖、羞涩、细腻心理特质的影响,受挫时她们往往会情绪抑郁产生孤独感、无助感等心理不适;另外,不可否认的是女大学生特别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她们会有意识地用传统的性别角色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
  从女性的成长历程来看,女大学生长期接受学校教育,接触的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环境比较单纯,而且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往往受到政策、情感等的倾斜、优待,这往往造成她们社会阅历少、动手能力差、耐挫能力差等缺点。
  二、影响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
  可见,由于女大学生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和社会对女性的社会责任、要求和期望较男性有很大的不同,决定了女大学生所接受的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周边环境跟其他群体比较有很大的特殊性,这使得女大学生直接社会经验、替代社会经验和社会说服较其他群体有很大的差异。
  (一)社会原因
  1.社会文化对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隐蔽性、方向性的影响。在社会大环境中, “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和夫纲、父纲等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而现代也有“女强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男主外、女主内”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女性职业的看法,大众传媒也以商业广告、报刊图书等的形式宣扬女性要弱、要柔、要漂亮、要细心才有女人味,这些潜移默化中给女大学生树立了一个成功女性的形象,让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比男性大学生要多,成功的标准也跟男性有较大的区别。另外,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年龄一般在二十四岁左右,正值婚配或生育年龄,社会要求其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如承担家务、繁衍下一代等,使得女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更大,同时,也会造成女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不清晰,职业能力训练的机会、平台和职业经验的缺乏。
  2.家庭环境直接对女大学生职业选择方向产生影响。在大部分家庭中,父母总是要求女孩“乖巧”“文静”“懂事”,女孩从小就被人保护,这容易让其形成依赖的性格特征;在家庭安排的游戏活动中,女孩习惯性地被人排挤出篮球、足球等竞技性很强,需要勇敢、竞争等英雄品质的游戏;另外,在大部分的家庭角色扮演中,爸爸是顶梁柱,妈妈在生活中对爸爸的迁就和照顾,无形中也在女孩的心目中形成男性应该工作、女性应该持家的观念,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女大学生会对自己未来家庭有美好的蓝图,对自我的职业要求可能更倾向于有一份稳定和体面的工作,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等一些模糊的观念性的东西,而较少评估哪些职业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哪些工作我喜欢做,职业锚的不明晰直接造成职业挫折的增加,这也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效能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3.学校教育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层次产生很大影响。由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不但教材中明显体现出社会文化对两性作用的定型看法,而且教师和同学也受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这就造成女生回避数学、科学的现象,而教师似乎在塑造和强化女孩在数学与科学的自信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即使是女孩对自己在数学与科学方面的能力有信心,如果教师、同伴和其他权威成人对女孩的这种能力表现出缺乏信心的话,也会对她们追求在这些领域中工作的愿望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回避数学和科学的直接结果就是女性在专业方向的选择面大大缩小,这也直接导致女大学生职业选择面大大缩小。同时,随着社会对高科技发展需求的加大,高、精、尖技术领域的数学、科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这也是目前社会中报酬较高、地位较高的工作,但由于女大学生数学、科学基础不扎实或者在这方面非常没有自信,在职业选择中对这部分职业的职业效能感很差,这也直接导致了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差。   (二)心理原因
  1.女大学生恋爱中的从属心理导致其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低下。首先,女大学生在生理上性发育已经完全成熟并已处于婚育期,所以爱情成为该阶段学生情感的主要需求。其次,从女性的生理特点来看,女性较男性而言,情感慢热、持久,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重情感。再次,在过去的生活中,女大学生经历社会的磨砺比较少,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压力比其他群体要少,所以恋爱的需求较其他群体而言更突出。于是,在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下,当爱情和学业或者爱情与个体能力培养发生冲突时,她们往往愿意为爱情作出一些牺牲。另外,女性的生理结构不但决定了女性情绪相对男性来说具有更多的不稳定性,而且随着性开放程度的加深,女性在两性交往过程中身体受伤害的概率也大大增加,这就意味着在恋爱期间,女大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由于恋爱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不稳定性,这也往往会让女大学生失去很多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最后,当男女的恋爱已经相对成熟,开始婚姻生活后,由于部分女大学生受“出嫁从夫”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愿意牺牲自己事业方面的一些机会和追求来成全另一半的事业。
  2.女大学生不良归因模式导致其无法对自我职业能力进行准确评估。人的行为和原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和规律,从外部行为及其结果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为认知归因。女性有月经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在这期间心情会比较复杂,所以有社会观点认为女性不适合承担责任重大的职位。同时,在“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等中国文化的熏陶下,大多数女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中免不了是一个“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的形象,她们对自我的事业没有很大的野心,对自我的职业能力也没有进行很好的训练。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往往对个体的职业能力没有信心,容易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外部原因,如运气,而把失败归于内部原因,如能力差。所以大部分女生对自己的成功不会感到非常骄傲,但对于自己的失败又往往会认为是自己能力低下或不足,这会加大失败的消极结果,长此以往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无法进行很好的评估,导致职业选择时自信心不足。
  3.女大学生特有的拖延心理造成了自我认同感的降低。女性在身体的强壮性、精力的充沛性、力量的爆发性等方面不如男性,使得女性在面对重大的、有极大困难的、需要持续作战的问题上往往存在拖延心理。她们的表现形式不一,或承认自己在拖延,或利用社会活动或其他方式转移对推延的注意力等,并在尝试完成该项任务的过程中,产生一连串的思绪、情感和行为的波动,影响任务的顺利进行。拖延心理让女大学生容易积累问题,无法及时、客观地看待职业选择问题,随着毕业时间的接近,女大学生往往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对社会阅历很少的女大学生而言,要面对一个自己从不曾经历过的、困难系数很大、时间很紧、压力很大的问题,她们往往会在心理上产生很强的无助感,会很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她对自我的认同往往会降低,其职业自我效能感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最后往往导致其无法独立地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三、提升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举措
  (一)营造平等、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反映出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环境氛围,主要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投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在高校提倡学生“三自”管理的方针下,校园文化不但是高校 “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内化”的主要环节,对高校的师生都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成熟的精神文化能有力增强师生的辨析能力,能有效抵御社会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方向和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更能促使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使学生认识、见习、适应社会,打破青年学生的天真与幻想,大大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所以,在一个男女平等、和谐的校园中,女大学生不仅能真正体会到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平等地看待和处理两性关系,更能在不同的社会要求下,以外界压力的方式,让其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实践经验,使其在实践中证明自我,获得自信。一个开拓、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女大学生迎难而上,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和困难,获得很多对职业、对生活有益的个体积累,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二)培养女大学生准确全面的自我评价能力
  准确的自我评价是个体有较好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基础。它能帮助女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失败进行正确归因,有意识地通过说服讨论、观察学习、强化矫正等方法掌握归因技能,消除归因过程中的自我轻视和偏见,增加自我认同,有效防止由于不自信或畏难而造成的习惯性拖延心理的产生,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女大学生能快速而准确地为自己寻找到或创造各种锻炼的机会,强化个体体验,丰富个体的直接经验、替代经验,增加正面的职业自我效能信息。
  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一般我们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入手:从内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自尊、心理控制源和情绪稳定性三个方面,可以通过改善个体的成长环境、改革高校的他评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注重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问题的排除等方式提高女大学生对学业的满意度、生活满意度,通过目标设定等方式提高其工作的满意度,从而使其能更为准确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从外部环境而言,个体在职业方面的自我评价一般从个体的先赋地位、劳动力市场、各种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来进行,其中个体的先赋地位和社会关系网络可以通过个体的努力获得极大的改善,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职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使其更为明朗,目标更为明确。
  (三)提高女大学生信息能力
  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女大学生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获取、评价、处理、利用、交流信息并创造出适合自己职业选择要求的新信息和新知识,将极大地提高其职业决策能力,提高其职业自我效能感。目前,高校已经通过网络、杂志、报纸、课堂等形式将大量的有关职业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个体也通过家庭、朋友等群体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这迫切需要学生能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思考、与他人交流、讨论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去伪存真、取精用弘,形成对信息准确的判断、评价和选择,使信息有序化、系统化,从而获得真正有效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与创造,将信息整合到自己现存的知识体系中去,让信息真正为己所用。如果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能够具有良好的信息获取、整理利用和创造能力的话,那她就能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形成一个较为明确的判断,这对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效能感会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四)增强女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职业规划能力直接决定了女大学生职业目标的确立和自我职业能力的培养,这都直接影响到她们的职业效能感。女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除了女性的生理特点和社会责任要求决定了女性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较男性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以外,还包括学生家长没有督促女儿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长期以来,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发展的系统知识并没有真正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媒体也没能给学生提供系统的、可操作的范例等因素,这些都使得女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知识了解甚少。所以,一方面,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氛围,要让女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命对其而言是非常有限的,让其能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同时,学校也要不断加强对女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让其掌握科学的职业规划的知识,能够对自我进行良好的规划。另一方面,如果能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女大学生及时排遣各种负性情绪,帮助女大学生调整不良心态,克服成功恐惧,妥善处理好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消除后顾之忧,将对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剑斌,余修日.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应对策略[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狄敏,黄希庭,张志杰.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3]刘梅.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陈福刚,孔宪军.校园文化建设赋予大学生素质教育功能分析[J].学理论,2010(2).

推荐访问:女大学生 效能 自我 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