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女儿心门渐闭,母亲归来爱的呼唤|爱的呼唤基督教歌曲

  四岁半的馨儿由于长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分离,有了严重的自闭倾向。自闭症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可馨儿的母亲却坚信父母的爱是最好的良药。在女儿患病后,她毅然辞职,整天守候在女儿身边,她要用自己的方式,把陷入孤独的女儿拉回欢笑的世界……

   上海打工两年,女儿“自闭”了

  2006年阳春三月的一天,刘慧芳对3岁的女儿说:“宝贝,妈妈要和爸爸一起到上海打工了,给你赚钱上学。等我们在那儿安顿好后,就把你接到上海来!”这一天,母女两人第一次分别,而这一别长达两年。
  刘慧芳1978年出生在湖北黄石。2000年春天,她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在东楚晚报任职,与报社首席记者张斌相恋,2002年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年后,他们的女儿张宁馨降生了。
  2005年冬天,上海一国家级财经类杂志社向张斌伸出了橄榄枝,职位是副总编。张斌心动了,奔赴上海任职。半年后,他打来电话,让妻子去上海发展。
  刘慧芳很犹豫,那时,她已给女儿在幼儿园报了名交了钱,是选择老公还是女儿,她一时拿不定主意。丈夫见她犹豫不决,便打电话把自己的母亲从老家请过来带孩子,好让妻子没有后顾之忧。
  刘慧芳最终还是决定去上海陪丈夫一起打拼。第二天,她把女儿送到了丈夫的弟弟家。趁着女儿和她的小堂弟玩耍时,刘慧芳偷偷地溜走了。
  坐在长途客运车上,已是深夜了,她的手机响了。婆婆在电话里说,她走后,馨儿看不到妈妈,哭了一个下午。吃完饭,又接着哭,用玩具娃娃哄她,她把娃娃丢得老远,说这个玩具没有妈妈的味道。眼看孩子哭得快断了气,实在没辙,只好给刘慧芳打手机。
  手机里传来女儿沙哑的哭声:“妈妈,我要妈妈!”听着女儿的哭泣声,刘慧芳的心一阵刺痛,她在手机里给女儿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小宝宝睡梦中,微微地露出笑容……”直到听到女儿的鼾声,她才挂下电话。
  这时车厢非常安静,原本已躺下睡觉的旅客都起身转向刘慧芳,盯着她看。刘慧芳擦干脸上的泪水,很不好意思地向他们道歉,却发现有几位大婶也在抹眼泪,她们都是到上海打工的。这时她才知道,她给女儿唱的催眠曲成了催泪弹,让整个车厢下了一场相思雨。
  来到上海没多久,刘慧芳就被一家传媒集团录用,成了《财富人物》杂志的执行总编。可是,她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和女儿打电话成了她每周的必修课。
  2007年秋季开学时,女儿的班主任忽然给刘慧芳发来短信:“张宁馨上课常常望着天花板发呆,点她回答问题,她老是不吭声。”刘慧芳一愣,怎么回事?女儿不是一向很活泼的吗?她赶紧给婆婆打电话询问情况,从电话里得知,自从她离开后,馨儿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变得脾气暴躁、爱哭闹。每一次家长会,她都执意要搬个小板凳放在身边,不允许奶奶坐,她要把这个空板凳留给妈妈;她变得不合群,常常躲在角落里,木木地望着同学们嬉笑打闹;每一次做作业,她会问奶奶“我做完作业,妈妈会回来吗?”开始时奶奶哄着她,她信以为真,飞快地做完作业,站在楼梯口,期盼着妈妈熟悉的脚步声。奶奶唤她来吃饭,她说:“要给妈妈留一口,妈妈最爱吃红烧肉。”
  一次次失落后,馨儿变了,她越来越自闭,在学校望着书本发呆,回到家里,躲在衣柜里、桌子底下,害怕被人找到,连爸爸妈妈打来电话,她也不爱接。她越来越安静,什么话都进不到她的心里去,任何事情都无法吸引她。
  刘慧芳的绝望在得知这一切的那一刻爆发了,她和老公轰轰烈烈地吵了一架。她后悔当初来上海打工的决定,她真不该抛下女儿啊!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家人每天在一起吃饭。上海的楼再高,他们买不了一间房;上海的灯再炫,却照不亮他们回家的路。

  做全职妈妈把女儿“推”向人群

  2008年春节,刘慧芳和丈夫回到家乡。一到家,她推开大门,大叫着:“馨儿宝贝,妈妈回来了!”原以为女儿会飞奔着扑过来,谁知,她却看到馨儿一声不吭地蜷缩在桌子底下,看着妈妈的眼神没有欣喜,却满是惊恐。
  刘慧芳赶紧把女儿拽出来,久久地抱着她,轻轻地拍着她的后背,一遍遍地说:“别怕,妈妈回来了,再也不会离开了。”馨儿躲在妈妈的身后,偷望着奶奶,拽着刘慧芳的衣角,怯怯地说:“妈妈,我好想你,我要和妈妈在一起。”
  奶奶佯装不高兴地说:“奶奶对你不好吗?”馨儿一听,马上见风使舵地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不过,她把歌词改成了“世上只有奶奶好”。她抱着奶奶的腿脚讨好地笑着,只敢用眼睛的余光偷偷地瞄着妈妈。
  那一刻,刘慧芳的心下了一场无声的雨。在她离开女儿时,不到3岁的馨儿就能叽里呱啦地背唐诗、讲英文,而现在四岁半的她却退步到连1到10都数不清楚。在外打工才一年半,女儿就世故得像个成人,无奈得好比乞儿,每天只能抱着爸爸寄回的杂志入睡,她能在千万个汉字中找到爸爸的署名,对着爸爸的名字亲了又亲,却不敢在电话中说一句“妈妈我想你”。她小小的脑袋瓜里装着这样的理论:妈妈不在家,不乖的孩子没人喜欢。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粘着奶奶,她学会了察言观色,说话小心翼翼。
  再次回到上海,刘慧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辞职。2008年3月,她和丈夫回到了武汉,张斌到了武汉的一家媒体当编辑,单位分了宿舍,他们把女儿接来同住。
  女儿来到武汉后,刘慧芳发现她的问题越来越多了:馨儿不合群,从不主动和别人打交道,有时爸爸妈妈喊她,她都不做任何应答;她在家里用纸折着同样的飞机,一折就是一堆;爸爸妈妈带她上街,她在听见汽车或者电钻声音的时候就会使劲捂着耳朵或者跑开。
  刘慧芳暗暗心惊,她赶紧跑到武汉中南医院咨询了专家。一位姓李的专家说,馨儿的表现意味着她有自闭症的倾向。少儿的自闭症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这种病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只有不断纠正小孩的生活习惯和给予其更多的关爱,病情可能会有所好转。
  刘慧芳不相信女儿的病不可治愈,心病还需心药医,父母的爱就是最好的药引。她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爱,一定能改变这一切。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给女儿在武汉樱花双语幼儿园报了名。
  第一天上学,老师就向她反映:馨儿很不合群,点她回答问题也一问三不知。对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她的笑容是吝啬的,总是那么淡淡的,严肃的,甚至是木然无表情。
  回家的路上,刘慧芳给女儿买了一个会发音的布娃娃,这个布娃娃一碰就会发出“咯咯”的笑声,并会亲切地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等简单的问候语。听到布娃娃“咯咯”的笑声,女儿的小脸慢慢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为了让女儿合群,从那天起,刘慧芳就下了狠心,要让女儿一个人背着书包去上学。每天,她送女儿下楼后,就假装去菜场。馨儿转头后,她就跟在她身后,隔着十步远,躲在角落里偷偷地观察女儿,看她的反应,也时刻留心着来往的车辆。起先,馨儿的神色是无助的,总是回过头来张望。慢慢地,见没指望了,她只好一个人往学校的方向走着,在路上总会碰到同学家长,家长便问:“谁送你上学,你怎么一个人?”馨儿便用妈妈教给她的话小声回应着:“妈妈说,我长大了,可以自己上学。”一周后,刘慧芳开始明目张胆地“跟踪”,还时不时地提醒女儿:“馨儿,那不是你同学吗?你能告诉妈妈他(她)的名字吗?”
  看着同学都是家长帮忙拿书包,女儿常常对妈妈抱怨。刘慧芳便对她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你上学,又不是妈妈上学,书包当然要自己背啦。”
  每天放学,只要是晴天,她都会带女儿到广场上找玩伴。她们效仿蒲松龄,在广场上开起了童话剧场。刘慧芳在女儿的书包里装进了几本童话书,邀请广场上的小伙伴一起表演话剧。起初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参与,刘慧芳就想了一个点子,给每个小朋友分配角色,比如说表演《喜羊羊与灰太狼》,男孩就演喜羊羊,女生就演美羊羊,邀请家长来演出灰太狼。每次演出前,她都会把故事先给孩子们读一遍。正式开演了,她念着“这一天,灰太狼又来到羊村抓羊了”,小朋友们会即兴发挥,做些夸张的动作。
[ 2 ]   为了让女儿找到自信,她会在家给女儿讲清故事大意,并让她观看相关的动画片。慢慢地,女儿大方起来,每次演出,她都要演美羊羊。张斌欣喜地问她为什么要演美羊羊,馨儿歪着小脑袋说:“美羊羊聪明又漂亮,爸爸是羊村长。”
  就这样,馨儿成了孩子王,她越来越合群,无论在学校还是广场,她都笑魇如花。不过与小朋友们打得火热的她,还是害怕与生人说话。
  一次,刘慧芳带着女儿外出买菜,菜场旁边一快餐厅正开业搞活动,派发人员塞给她们几张打折券。刘慧芳盯着门口的招聘兼职大学生的广告,忽然灵机一动。她找到饭店的领班,说:“我想让我女儿免费帮你们发传单。”
  领班笑着说:“这么小的孩子发传单行吗?”
  刘慧芳道:“让我们试试看吧!”在她的坚持下,领班终于把一沓传单交给了她。
  拿着那沓传单,刘慧芳先是拉着女儿让她观察其他派发员的举动,接着,她又带女儿来到了童装店门口和儿童广场,这些地方都是孩子的聚集地。她把所有的宣传单都给了女儿,把她推向孩子堆。
  一开始,馨儿愣愣地不敢开口,刘慧芳只好给女儿示范,她抓着女儿的手把传单递给别人,并提醒女儿说“谢谢”。慢慢地,馨儿胆子越来越大,也不需要妈妈的帮助了,不到半个小时,百余份打折卷就发完了。
  女儿第一次“打工”效果显著,刘慧芳开始筹划着让她更深入地接触社会。她把丈夫带回来的报纸杂志让女儿送给老师和一些读者。为了锻炼女儿的胆量,到了周末,她和女儿用推车拖着几十本批发来的报刊,来到湖北省博物馆一带人流密集的地方卖。眼见人流开始慢慢靠拢了,她对女儿说:“馨儿,记得妈妈教你的卖报歌吗?我们来比赛看谁唱歌的声音大吧!”
  接下来,母女俩开始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卖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在刘慧芳的带动下,馨儿开始慢慢地合群了,与任何陌生人也能聊上两句,尽管才5岁,上街购物、买菜,已学会和商贩讨价还价了。


  怀抱梦想女儿成了最小的漫画家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了让渐渐走出自闭症的女儿更加优秀,刘慧芳不错过任何机会发掘女儿的兴趣爱好。
  一个周末,她带女儿到动物园看孔雀开屏。馨儿兴奋地大叫,不停地模仿孔雀的动作跳起舞来。刘慧芳看在眼里,发现女儿对音乐和舞蹈很有天赋,便问女儿长大了想干什么,馨儿眨着大眼睛说:“我长大了要当幼儿园的老师,可以教小朋友们跳舞、绘画、做手工。”
  在回家的路上,刘慧芳为女儿买了一件孔雀服,并为女儿报了一个舞蹈兴趣班。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馨儿能闻乐起舞了,每天拉着爸爸说:“我今天又想了几个新动作,跳给你看看。”
  馨儿的聪明可爱也给刘慧芳带来无穷的快乐。有一次,女儿在床上翻跟斗、倒立,她问女儿:“你干吗一个劲儿翻跟头?”馨儿撅着小嘴说:“我刚喝了农夫果园……我喝之前忘了把果汁摇匀。”原来她看到电视上的农夫果园广告:“农夫果园,喝前摇一摇!”
  有一次,刘慧芳和丈夫带女儿到动物园去玩,动物园内一大群人在看猴子。馨儿拉着妈妈的手歪着脑袋问:“妈妈,人真是从猴子变来的吗?”刘慧芳说:“是的,宝贝。”馨儿若有所思地说:“哦,怪不得现在猴子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
  刘慧芳鼓励女儿把这些生活中的趣事用手指画的方法记录下来,家里的墙壁上挂满了馨儿的涂鸦作品,画越来越多,刘慧芳索性和女儿一起将这些画改编成了四格漫画。这些漫画在《楚天都市报》等多家报刊上连载,馨儿成了中国年龄最小的漫画家。
  作为母亲,刘慧芳很骄傲。儿时的舞蹈家梦、画家梦、作家梦在女儿身上得以延续。可是,从受人尊敬的杂志执行总编到一文不值的“无业游民”,她的心里还是有很大落差的。她害怕遇到熟人,害怕被问起“刘总编,现在在哪儿高就啊”。
  有一次,女儿问她:“妈妈,老师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怎么每天都是你来接我,别人都是爷爷奶奶接。”刘慧芳说:“明天你就和老师说,我妈妈是作家。”“作家是什么啊?”孩子他爸接过话来说:“作家就是坐在家里的。”丈夫无心的话给刘慧芳敲响了警钟,为了让孩子领会作家的涵义,更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她决心要实现自己真正的作家梦。她开始积极寻找素材,进行文学创作。
  培养女儿的甜酸苦辣,成为她创作的源泉。如今,在《知音》等各大杂志都刊发了刘慧芳采写的纪实作品,由她创作的30万字的人物传记《张俊以以前以后》即将上市,20万字的自传小说《神记侠侣》近日也与出版商签约。
  好消息不断传来。北京新星出版社推出了刘慧芳和女儿共同创作的图书《有一种职业叫妈妈》,这本书包含了一位母亲对女儿18万字的成长感言,和女儿近百幅画作。多少个日日夜夜,刘慧芳与女儿讲故事、编故事,于是就有了绘本童话故事集《宁馨儿寓言》。馨儿也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份职业――她成了星光贝贝儿童影楼全国连锁的专职小模特,有多家幼教和少儿服装品牌找她代言。
  如今,刘慧芳和丈夫在武汉东湖之畔买了新房,女儿说要把一件件手工作品都搬到新房展览:“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是大幸福,我是小幸福。我们终于有家了!”
  母爱是万能的,当初的那个辞职决定改变了刘慧芳和女儿一生的人生轨迹。每一个孩子都是被上帝亲吻过的天使,是降临凡间的精灵,需要爸爸妈妈用爱为他们插上翅膀,让他们自由翱翔。
[ 1 ]

推荐访问:心门 留守 呼唤 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