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和蜡染的区别 关于蜡染和扎染制品相关标准的一些探讨

  摘要:  蜡染与扎染是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纺织品传统工艺,但是与之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还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相关纺织品工业化的发展和纺织品市场的规范。本文从现行的两个产品标准出发,结合案例讨论了一些重新起草或修订蜡染和扎染制品的相关标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蜡染;扎染;产品标准
  1 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蜡染与扎染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传统工艺一直深受当地和全国消费者的喜爱,经过相关工艺印染的各种纺织品在中国纺织品行业中也有着自身独特的地位。但是与之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却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贵州等地区蜡染与扎染等相关纺织品工业化的发展和纺织品市场的规范,因此重新起草或修订全国统一的蜡染和扎染制品的相关标准十分必要和重要。
  目前我国的现行标准中与蜡染和扎染相关的并不多,一个是由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蜡染专业委员会和安顺市质量技术监督等单位联合起草的地方标准DB52/ T581—2009《安顺蜡染制品》,另一个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起草的商检行业标准SN/T 0968—2010《出口蓝染、扎染制品检验规程》。标准中虽然都规定了相关纺织品的抽样、检验和结果判定方法以及包装要求,但是适用性与范围相对狭小,比如标准DB52/ T581—2009《安顺蜡染制品》中对蜡染的适用范围就仅限于安顺辖区内采用传统工艺在纤维织物上经人工绘制上蜡、浸染或刷染、加热除蜡、洗涤而制成的蜡染制品,而标准SN/T 0968—2010《出口蓝染、扎染制品检验规程》只针对出口蓝染和扎染制品[1-2]。
  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染绘手工艺品,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艺术之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它独特的审美特征表现出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3]。蜡染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染料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等多种图案;扎染古称“绞缬”,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用此方法染色,往往能获得一种特殊的色晕效果,色彩错杂、融汇妙趣,层次极为丰富[4]。由于都属于传统工艺,蜡染与扎染使用的染料均为天然植物液汁为主,对更加符合工业化发展趋势的化学染料并未作出其他细化的要求。同时,由于缺少相关数据统计,对消费者更加关注的色牢度问题,均未有相关标准给予保护,如DB52/ T581—2009《安顺蜡染制品》中虽引用GB 18401《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但是最近新生效的新标准 GB 18401—2010中却规定对蜡染、扎染等传统的手工着色品不作出色牢度要求。
  2 建议
  2.1 规范相关定义,严格区分蜡染(扎染)与蜡染(扎染)风格纺织品。
  蜡染极具魅力的特色即是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的特殊“冰纹”,其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扎染其颜色的浸染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而具有特殊风情的颜色过渡也是因为捆扎部分未做特殊处理因液体的自然浸润扩展形成的。但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许多以蓝色为主的纺织品在工艺上并未使用过蜡染的蜡覆盖与自然龟裂也能呈现出“冰纹”,制式化的量产也已呈现不同的颜色渐变,因此蜡染与扎染市场上出现的许多纺织品应称其为蜡染风格纺织品(扎染风格纺织品)或是少数民族风格纺织品,而并非真正的蜡染制品,因此规范产品分类对其质量检验检测和相关检测标准的选用十分重要。
  2.2 新起草或是新修订的标准还更应规范工艺细节,把这些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传统工艺用标准化的形式给予保护。
  对于所用印染原料不一定要拘泥于靛蓝或是天然植物汁,对适合的合成染料或是违禁的染料应有详述,对于有工业化趋势的印染步骤不一定要用现行的标准描述“必须为人工绘制上蜡”等。
  2.3 增大数据采集,统计出适合的检测标准数据。
  用传统的颜料与印染工艺制成的纺织品都有色牢度不佳的这一缺陷,因此GB 18401—2010中才不对蜡染、扎染等传统的手工着色品作出色牢度的要求。新起草或是新修订的标准中应包含消费者所关心的色牢度问题,其中的pH值、甲醛含量、异味和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指标的各项限值也可以在GB 18401的基础上有重新界定,对于用天然植物汁和合成染料的织物还可以考虑考核指标分开等。这就要求各个检验机构有对蜡染和扎染制品的庞大检测数据,确保新标准的各项指标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
  2.4 扩大适用范围、产品标准争取尽量大的覆盖。
  如前所述,现行的这两个标准的适用范围相对狭窄,制定或修订出符合纺织工业发展需求的全国性标准十分必要,对于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各种乱象治理也将是新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DB52/ T581—2009 安顺蜡染制品[S].
  [2] SN/T 0968—2010出口蓝染、扎染制品检验规程[S].
  [3] 童健.试析贵州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27-129.
  [4]卜海志.现代扎染的艺术魅力[J].工业设计,2012,(2):82-82.
  (作者单位:贵州省纤维检验局)

推荐访问:蜡染 扎染 探讨 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