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降脂药物【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观察探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及临床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70例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皆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3%(33/3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28/3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对比有明显的差异(X2=9.13,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给予口服20mg/d的阿托伐他汀(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生产,批号:N0071-0157-23),每天2次,连续用药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
  1.2.2 对照组 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给予口服100mg/d的阿司匹林(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宜制药总厂生产),每天1次,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用药前和用药一年后患者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变化,并对其用药前后采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记录其斑块积分和平均动脉IMT的值。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发作次数、心电图的改变、临床症状的变化,制定出以下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服药后心绞痛的症状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给予常规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或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0.1mV,T波改为直立;有效:服药后心绞痛的症状部分消失,发作次数减少50%-80%,给予常规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压低在0.05mv或以下,T波接近正常水平。无效:服药后心绞痛的症状无改变,给予常规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ST段压低无变化甚至抬高,发生T波倒置或正负双向、低平等改变[1]。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数据使用的是卡方1.61版本软件统计,期间使用X2检验,各项参数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3%(33/3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28/3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对比有明显的差异(X2=9.1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皆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变化、斑块积分、平均动脉IMT比较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常用的药物包括有辛伐他汀、苯札贝特、非诺贝特、阿托伐他汀等,其中列入我国基本的药物目录中是辛伐他汀。他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的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能够对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的作用进行抑制,进一步使甘油三酯中的脂蛋白与AV的合成及分泌作用减少,起到显著调节血脂的作用,并能一定程度上对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进行抑制,使粥样斑块稳定,从而全面改善血管的内皮功能,起到抗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血栓形成及保护神经等作用。本文也统计可见,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变化、斑块积分、平均动脉IMT与治疗前皆明显降低,而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并无明显的改变;同时他汀类药物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可见他汀类药物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更为显著,也进一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采取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优于传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可以有助于改善心绞痛症状,同时能够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
  参考文献
  [1] 罗文利,柳达,刘诚,等.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9,18(3):272-275.
  [2] 杨庆辉,张玉卓,刘倩倩,等.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45(4):363-365.

推荐访问:冠心病 药物治疗 临床 降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