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积极投入数学思考的策略_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根据心理学研究,"投入"是指活动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活动中,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当前的任务或活动上,思维极其清晰、流畅,达到一种忘时、忘我的地步,并有着要进行下去的强烈动机。可以说,这是一种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的潜力在此状态下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能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产生更多的创新性思维。
  小学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又由于惰性心理、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因而数学较其它学科来得枯燥、乏味。大量的定理、性质,大量的计算、证明,也常常使学生难以接受,甚至厌烦。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投入数学学习,唤醒其自我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老师为学生树立榜样
  要使学生投入学习,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必须教师以自身饱满的热情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自然端庄的体态和简洁明了的板书,去影响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和一种不断进取的激情。要十分注意尊重学生,致力于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适时的向学生流露自己的爱,爱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我们应经常以活泼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染和鼓励每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关心着他们,激励着他们。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只有理解老师所授的知识和方法,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而确保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是使学生投入学习的第一步。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融于教学中,变抽象为具体,要求学生解释他们是如何解一道数学题的,以及为什么用那种方法。通过让学生解释、思考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自主性机会,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宰,这是学生投入学习的基本保证。
  三、巧设悬念,激发学习主动性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给教师的建议》)
  这就告诉我们,要促使学生投入学习,就要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巧妙地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急切地追根寻底的悬念心理,以引发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任意写几个数,告诉学生不用计算我就能判断它们哪些能被3整除,让学生进行验证。然后,让几个学生说出任意数字,在其他同学用心笔算的时候,我却能轻松地一口就说出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们一脸的疑惑,猜不透老师是如何"神机妙算"的。这样以一个悬念开始新课的教学,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转移学习责任,提高学习自主性
  教师要注意反学习和学生共同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情况转变为让学生自己负责,逐步引导学生去支配和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会更多地替自己的学习负责,主动开动脑筋想办法,摆脱领带、被动心理,逐渐成为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通过转变,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中,通过能问题的解决,体验到一种智力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和学生一道探索可能的解决办法。例如:"你的方法很正确,但请问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我仅给你们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你应怎么做?"或者也可以让学生加强自我监控,从意识上主动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经常问自己"我的原定目标是什么,自己是否努力了,结果达到了目标没胡"等。
  五、利用好胜心理,实行竞争机制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好胜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在学习中往往逞强好胜。"第一"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还常常希望得到同学的肯定,老师的称赞。因此,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尽量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中,搞活课堂气氛,不断激发学生那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如:比一比谁的解法妙,赛一赛谁的速度快。在比赛中注意抓住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加以激发、诱导,调动多种感官的使用,促使他们的智力和智慧得到不断的升华,从中享受自我创造的欢乐,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和保护。
  但是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效果的划一性,是学习主动性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在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实行竞争机制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因人而异,提出适当要求。对学习中等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应以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为主;对学习优等学生,则应注意增加和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技能技巧等为主。当然这种分层训练,应自然进行,而不宜让学生感到教师对学生有优、差之分,以免不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课后练习可以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使学生量力而行,既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又能避免学生不平等心理的产生。
  六、及时解决疑问,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
  大家都熟悉这样一句话,"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同样道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往往感到吃力、乏味,学得十分苦恼。原因就在于学习中经常碰到困难,得不到好成绩,也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同学的肯定,从而对数学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以至在心理上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压力,且有恐惧感。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识程度加以引导。因此我在教学中,对于他们有一些进步,就予以"不错、好的、真棒"等鼓励,以减轻学生学习上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还利用各种机会,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教师只有努力促使其投入数学学习,培养其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推荐访问:引领 投入 策略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