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本色【上好数学常态课,,朴实中凸显本色】

  无论从时间还是数量上观察, 95%以上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都是在常态课中,常态课是学生所有数学课中的主体。本文认为我们要切实上好每一天的数学常态课,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高效、智慧的课堂。
  一、追求朴实深刻的教材解读
  对常态课而言,教材解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既是有效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抽象的教学理念向具体教学操作转化的枢纽。在这个意义上,教材解读是常态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实现双向建构、双向转化的基本前提。首先,挖掘教材。如教学“9加几”时,要先引导学生观察学校运动会的主题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初步感知主题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时教师再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有关“9加几”的问题进行讲解,如“一共有多少盒饮料”等,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结合饮料图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教师重点讲评“凑十法”,最后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其他关于“9加几”的问题并解答,从而激发学生在常态课中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充实教材。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根据“5”这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的手指来组织教学,先让学生“伸出一只手,数一数有几个手指;伸出两只手,一共有几个手指”,接着让同桌合作交流“三只手共有几个手指,四只手呢”,然后引导学生列算式编口诀。“一只手有5个手指,是几个5?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试一试怎样编这句口诀?两只手有几个手指,是几个5……”这样,紧密联系实际整合、充实教材来组织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使一堂常态课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数学学习过程。最后,活化教材。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化“静”为“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直观与抽象之间搭建桥梁,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探究新知、掌握新知。
  二、追求朴实恰当的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使常态课有效、精彩、不可缺少的学习形式之一。如教学“圆锥体体积”一课,在推导中,由于学生的学具不同,有的等底等高,有的没有特制,不同组别学生间为“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而争论。然而,教师由于时间到了,两手一拍,戛然而止。其实,这正是我们在课堂中想要见到的,有争论才会交流深刻。常态课何必过分拘泥于时间的限制,进度慢一拍与让学生在合作中深刻体验知识孰轻孰重?最后,合作需要反馈。在合作的课堂中,要提高合作的效率,防止合作走过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儿”。我们应该加强常态课中每次合作中的反馈和合作后的反馈,达到强化作用,力求合作效果的最优化。
  三、追求朴实智慧的互动生成
  常态课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天地。朴实而又真实的常态课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朴实真实的常态课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开门见山地把要学习的内容“分数”告诉大家,让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都有所准备。这样,教师能了解到学生的现实起点,对新知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追求朴实充分的数学应用
  “数学常态课中更应追求朴实充分的数学应用。如六年级学过百分数之后有一节课的内容是银行利息,看到这个教学内容,一般如果只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讲什么是利息,怎样计算,学生根据学过的百分数知识也能算出来,但这样简单的处理教材方法有不妥之处。这节课我们在平时的常态课中不妨这样处理:先布置学生进行实际调查,主要有两项任务:1.银行各种储蓄的现行利率是多少,利息是怎样计算的。2.到银行实际了解储蓄的全过程。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了解金融系统的大体运行情况。学生在双休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有效的调查。然后,我们不要在课的内容上安排大量的计算,而是与学生一起谈谈银行业务方面的知识。比如存款、贷款、银行在国家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等。最后交给学生一个任务:课后帮家长存一笔钱。这样,这节常态课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自然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数学知识朴实充分应用到实际中去,丰富了学生的数学体验,使数学课朴实、生动、智慧。
  常态课是教学生涯的必需品,教学活动离不开常态课。让我们多多关注常态课,以务实的态度,扎根于每一节常态课之中,追求朴实无华,凸显课堂本色,让教学回归自然,让每堂常态课更具大自然的灵气!

推荐访问:常态 上好 凸显 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