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分析与研究】环境协调性评价

  【摘 要】建筑物的个体经过组合,形成一个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又以某种方式,编织出街道、公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而建筑物、街道、公园、广场等物体,又以一定的秩序相互配置、组合,形成了城市的形体空间 ,建筑规划除了要如实地反映它的内在功能和结构造型外,更重要的是它必须与其所处的总体环境相协调、相适应。 本文就此作出了详细的论述,可供同行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建筑规划;城市环境;协调性;
  一、建筑规划必须要与城市环境相适应
  1、建筑规划应与城市整体结构相联系,与城市的内在秩序相结合。每个城市的形成、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模式。城市的各部分依据一定的秩序组合、发展,建筑应当是城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只有其同造成它的城市空间骨架互相结合起来时,才能说达到了最佳状态。
  2、建筑规划应当与所处地区的区域空间环境相和谐。建筑物是街道和广场的有机构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色的城市环境,并不在于其中某一建筑物如何出类拔萃,而在于群体与地理空间的统一美。所以,在我们的创作思维中,不能把建筑看成是孤立于空间以外的抽象构图,而需要培养出画家的独立眼光,研究其所设计的建筑和各个立面对城市空间构成的影响,并需要为整体空间的利益而克制自我表现的强烈愿望。
  3、就微观层次而言,建筑物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它就是建筑群各部件之间的完整的组合。它的建筑形式如何, 直接影响着城市形体环境。一个好的建筑个体,会美化城市环境,使城市熠熠生辉;反之,就会使美丽的城市暗然失色,与城市形体环境格格不入。随着历史的演进,新的内容会不断地叠加到其原有的城市“地理空间”上。正是通过这种断断续续不同时间的增补与更新,城市才得以不断地调整其结构以适应新的时代。建筑规划是不能随心所欲的,而应与环境的自身演变相适应。正是这种文化因素的作用,使得环境超越于自身的物质结构和基础,而形成一种潜在的价值,具备了一种为公众所认同的规范作用。
  城市的保护规划应分层次。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城市的主要特点,只有在城市建设中垂视和肯定其自然和人文的历史作用,在城市规划中以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为中心,以保护和开发为前提,进行规划建设,这样的规划建设才能起到保护和开发的双重目的 。一是城市的环境风貌的保护。在新建和改建建筑物时,处理好与周围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等的规划环境技术指标要求, 很好的与过去的建筑环境融合在 -起,既具有历史环境的延伸,又具有现代环境的发展,那么在建筑所创造的环境纷围中将是统一和谐的最好表现。其次是处理好人文景观的问题,在规划建设中,历史文化名城的每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遗迹、文物古迹和具有文化传统的地段都必须有相应的历史延伸建筑与其相匀_ 呼应,以其历史文化为背景、为中心的开发建设,在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扩大其历史文化的影响,用过去的历史文化和人物背景来教育今人,发挥其重要历史教育的作用 。二是在规划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要沿着经济学方向, 以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物资供需平衡等作为基本内容;社会学方向,以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作为基本内容;生态学方向,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的持续作用等作为基本内容。生态环境问题、山水城市问题史应该是生态环境城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问题和城市支柱产业问题,都要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中。既要造福当代人, 营造一个形象优美,环境舒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又要留给后人一个美好的,可以持续发展的空问。
  二、创造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所谓生态城市是国际公认的远远超越环境保护概念和层次的城市发展进化的鼓高境界,是代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由传统的消极的环境保护向积极的生态建设的战略性转变。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们在进行建筑规划时,既要运用现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又要准确地把握城市建筑形式的地方特色。在新的功能和物质基础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建筑的艺术手法,去粗取精,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生态城市。我们认为这种新型生态城市,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具有雄伟轻快的建筑造型。在建筑造型上, 建筑个体不仅应具有较大的尺度、严谨的比例、新颖的形式, 而且应色彩明快、雄伟威严。在建筑外形上, 应采用艺术性的对比变化,使之有主次之分,有高低之分,有虚实之分。同时,还应施以简洁明快的装饰,用以衬托建筑形式之美,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立面造型。
  2、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在整个建筑布局上,应运用传统的手法,以对称的中轴线来显示建筑主体。在建筑组群中,应高低错落,长短相接,前后结合,构成一个街坊建筑空间轮廓线,给人以美的享受。
  3、具有独特的建筑特性。在道路设计上, 应以时代的需要为指针, 建设双向六车道、八车道、十车道等宽敞有秩的街路,再配以绿色带及高大宏伟的建筑,使之形成一个优美壮观的街景。另外, 对于北方高寒地区的城市,在建筑形式上,一般应是建筑平面较严谨,走廊门厅比较宽敞,以适于较长的冬季室内活动空间。同时,建筑物表面上的色彩,应以暖色调为主,这样,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现在,国外的一些先进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探索生态城市的建设, 将“田园城市”、“理想生态人居”的先进理念放到建设生态城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司一借鉴的经验。生态城市的概念并小局限于城市的生态建设和保护,而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社会的稳步发展进步、经济的快速运行增长、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首先是以城市的文化为中心,将城市建筑和城市环境景观自然、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并不是僵硬的将城市建筑放在城市的环境之中,以所谓的生态绿化来点缀;生态城市的地域并不局限于城市区划,也包含了城市周边的区域和周边城市,是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问,这就将生态城市的概念逐步扩大,以至于将来把生态城市发展成为生态区域直至生态国家。生态城市的环境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和城市建设所广生的各种污染和废弃物对环境的损害。生态城市的建设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证增长的质量;要求建设者和城市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索质、生活质量和健康情况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逐步渐进,较长发展的过程。在城市建设中, 首先要确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 保护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古迹,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将城市的新建建筑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和谐、自然的完美结合, 把城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高度民主文明、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宜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世界现代化水平的生态城市。
  三、结束语
  建筑就像人类发展的历史一样,经历了上千年的变化。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自从存在建筑物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着。无论是古代朴素的建筑,还是现在的高楼大厦,都需要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总之,建筑规划必须有整体性,以利于城市环境的创造。建筑规划的整体性, 要求建筑形式的构成必须与所处城市环境的整体结构相协调、相适应, 并在不同层次上创造整体环境的秩序。
  参考文献:
  [1]陶燕.节能建筑的美感因素[J]江西能源,2006(02).
  [2]皇甫大伟.绿色生态住宅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05(14).
  [3]明博.21世纪建筑设计的思考[J].浙江建筑,2005(01).

推荐访问:城市环境 协调 规划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