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基于CVM的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摘要 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以支付卡形式设计了498份调查问卷,在2008年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价值调研的基础上,于2011年再次调查了岷江下游居民对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WTP)。结果表明,2011年岷江下游居民中,有69.02%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支付意愿,与2008年相比,提高了8.22%,平均支付意愿为每年36.51元,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7.49元。根据岷江下游现有的家庭总数进行计算,2011年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1.4亿元。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CVM;岷江上游
  中图分类号 S718.5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143-03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计量研究方法和标准在国内外尚无统一定论[1-2]。
  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由美国R.Davis于1963年首次提出,用于研究缅因州林地宿营、狩猎的娱乐价值,之后,CVM逐渐地被广泛应用于计量自然资源的休憩娱乐、狩猎和美学效益的经济价值。20世纪80年代,CVM研究引入英国、挪威和瑞典,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法国和丹麦,90年代末引入中国。CVM通过进行模拟市场的调查,以辨明人们关于公共物品的偏好,从而推导公共物品的价值。
  国外针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利用CVM做了较多的研究,从文献检索来看,我国的研究还正处于引进、探索、改进阶段,因此CVM方法在中国亟需进一步探索和发展[3-6]。
  本研究试图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以期为岷江上游森林生态补偿的实践和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岷江上游全长334 km,流域面积24 650 hm2,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川西高原的主体部位,由北向南蜿蜒流经松潘县、茂县、汶川县至都江堰,地形地势极为复杂,具有冬暖夏凉,日温差大,年温差小,高原型季风气候特征。该区物种丰富,有11个植被类型,2007年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8.69%,与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相比,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净化空气、固碳吸氧等功能,对减少中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泥沙流失、调节水量、保护农田、保障成都平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天府之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但由于岷江上游的地质条件变化频繁,具有较为明显的高度差,气候条件较为干旱,再加上人为的活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岷江上游的生态非常脆弱,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因此,对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将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恢复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问卷设计与调查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条件价值评估法是一种对个人的偏好估值技术,由于各种因素及条件的影响,该方法的准确性受到了一些限制,如调查方式、投标设计及抗议投标等[7-8]。本研究在2008年课题组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和问卷的修正,于2011年再次深入岷江流域,同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并进行了严格的预调查,征求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各方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地进行了调查,力争在多个方面将偏差对评估准确性的影响降到最低。问卷共分为3个部分,简要介绍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和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下游的重要影响,以及居民对上游生态服务的最大支付意愿。
  2.2 调查的开展
  问卷调查是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核心环节,对调查者的专业素质及经费要求较高,这也造成目前我国较少的学者开展相关研究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就条件价值评估法的调查实施角度而言,在岷江流域尚属第1次。调查研究采取面对面的方式,于2011年7—8月深入到都江堰、成都、崇州、眉山、乐山5个市进行了详尽调查。在各样点,根据人口数量及财政收入情况,按比例对调查的样本数量进行确定,样本的选择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98份,回收有效问卷465份,有效率93.4%。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样本特征分析
  样本中,男性276人,占总人数的59.4%,女性189人,占总人数的40.6%;从户籍来看,城市居民247人,占总人数的53.1%,农村居民218人,占总人数的46.9%;从年龄来看,25岁以下43人,占总人数的9.2%,25~45岁269人,占总人数的57.8%,45岁以上153人,占总人数的32.9%;从受教育年限来看,9年以下121人,占总人数的26.0%,9~12年236人,占总人数的50.8%,12年以上108人,占总数的23.2%;从家庭年收入来看,1.5万元以下183人,占总人数的39.4%,1.5万~3.0万元172人,占总人数的37.0%,3万~6万元99人,占总人数的21.3%,6万元以上11人,占总人数的2.4%;从职业来看,农民165人,占总人数的35.5%,公务员109人,占总人数的23.4%,工人、商人共101人,占总数的21.7%,教师和学生共21人,占4.5%,其他69人,占总数的14.8%。
  3.2 岷江上游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调查样本中,322人愿意每年为岷江上游生态服务付费,支付意愿为69.25%,从户籍来看,城市居民支付意愿为80.1%,农村居民支付意愿为57.3%;从各投标点的投标情况来看,投标分布主要集中在100元以下,200元以上投标人数为0,各投标值的分布频率见表1。
  根据表1中的支付意愿分布频率,可以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出岷江流域居民为上游森林生态服务平均每户每年的支付值:   E(WTP)=■AiPi=36.51元 (1)
  式(1)中,E(WTP)表示每户每年平均的支付值大小,Ai表示投标的数额,Pi表示受访者选择该投标额的频率,n表示可被选择的投标点数,本文中n值取19。根据岷江流域现有家庭户数计算,2011年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是1.4亿元。
  将本研究中的支付标准与国内外部分研究的结论进行比较,见表2。由表2可知,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中的支付意愿都明显偏低,表明研究区域经济水平可对WTP产生较大的影响。
  3.3 平均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研究中当被调查者在被问到其支付意愿时,其都喜欢回答“愿意”或“不愿意”。因此,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的备选答案时也按照此类设置进行设计,由此并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经验,选用二元Logistic模型来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人们支付意愿。Logistic模型函数形式为:
  Pi=F(a+■bjXij)=1/1+exp■ (2)
  式(2)中,Pi为居民支付意愿的概率,i表示的样本编号;a表示回归截距;j表示影响因素的编号;bj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m表示影响该概率因素的个数;Xij是解释变量,表示i个样本居民的第j种影响因素。
  分析时可采用SPSS 13.0的统计软件,将岷江下游的居民是否愿意支付作为被解释变量,年龄(Xage)、受教育年限(Xedu)、家庭年收入(Xinc)、是否连续3年增收(Xcinc)、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个人的关系(Xcog)作为解释变量,结果见表3。
  从表3的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的关系”是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最显著因素,认为上游环境变化与个人的关系越大,支付意愿越强烈;“是否连续3年增收”也是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显著因素,说明居民的收入越稳定,对预期收入越高,支付意愿越强烈;“家庭年收入”在0.05水平上显著,说明居民家庭年收入越高支付意愿越强烈;居民的年龄与支付意愿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且达到极显著水平;从对数似然值(318.292)、确定系数(0.333)、调整的确定系数(0.451)和模型预测准确率(82.9%)可以看出,该模型与实际值有较好的拟合度。
  4 结论及建议
  采用CVM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的研究结果表民,在岷江流域的居民家庭中,有69.02%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支付意愿,每户每年的平均支付意愿为36.51元,根据岷江流域现有的家庭户数进行计算,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每年的经济价值达到1.4亿元,岷江流域居民对环境的认识、收入高低及预期是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
  当前,“生态补偿”国际呼声越来越高,岷江流域要尽早实现生态产品“谁享用谁付费”,必须要不断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居民对环境的认识能力,力争岷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尽快形成。一是建立生态环境税费制度。对于纳税人来说,生态环境税对于其环境资金的筹集、正确环保意识的树立及资金来源稳定的保障意义比较重大,应在小流域的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并逐步地总结并推广经验[9-12]。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应在上级政府的协调下,岷江上游流域的地方政府应对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借鉴,制定出科学的定量考核办法,以对全流域上下游的利益进行补偿,形成上下游利益联动、紧密和谐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13-15]。三是进一步探索“造血型”生态补偿机制。根据长远发展的角度,必须对“造血型”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进行建立。以促使造血机能与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充分地发挥其经济的潜能、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16]。四是发展森林生态补偿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大力对生态补偿资金的筹措渠道进行拓宽[17]。对当前生态补偿的融资方式进行创新,广泛地引入外资,充分地对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并对其投资的环境进行改善,促进外资市场的大力发展,科学地建立起一套生态补偿融资机制[18]。
  5 参考文献
  [1] 何勇,张健,陈秀兰.森林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分析[J].林业经济,2009(3):76-79.
  [2] 徐中民,张志强,龙爱华,等.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服务恢复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与应用[J].生态学报,2003,23(9):1842-1850.
  [3] 王勇,何勇,张健,等.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条件价值评估[J].林业经济问题,2009(5):428-433.
  [4]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黑河流域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的条件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2,22(6):885-891.
  [5]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5):607-613.
  [6] 赵军,杨凯.上海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J].环境科学,2005,26(2):5-10.
  [7] 杨凯,赵军.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CVM估值及其偏差分析[J].生态学报,2005,25(6):1391-1396.
  [8] 徐大伟,刘民全,李亚伟.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条件价值评估研究——基于下游地区郑州段的WTP测算[J].经济科学,2007(6):77-90.
  [9] 石慧春,赵勇,杨二俊,等.基于CVM的民勤绿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7):31-37.
  [10] DAVIS R K.Recreation planning as an economic problem[J].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1963(3):239-249.
  [11] COOPER J C.Optimal bid selection for dichotomous choice c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3(24):25-40.
  [12] LOOMIS J B,WALSH R G.Recreation Economic Decisions,Comparing Benefits and Costs.Second edition[M].Pennsylvania:Venture Publishing Inc,1997:159-176.
  [13]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CIE).The CRC for Weed Mana-gement Systems:An Impact Assessment[R].CRC for Weed Mana-gement Systems Report,2001.
  [14] KRAMER R A.Valuing a global environmental good:US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to protect tropical rain forests[J].Land Economics,1997(73):196-210.
  [15] LEHTONEN E,KUULUVAINEN J,POUTA E,et al.Non-market benefits of forest conservation in southern Finland[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3(6):195-204.
  [16] 郭其强,罗大庆,方江平,等.西藏林芝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09(18):8746-8749.
  [17] 唐佳,方江平,卢杰,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17665-17666.
  [18] 王志杰,李鹏,王彦芳,等.南阳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2,10(2):29-31.

推荐访问:岷江 生态系统 价值评估 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