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从唐朝走来_诗仙李白豪迈的向我们走来

  1 李白是一个生命符号,其价值内核集中于诗歌。就存在而言,属于这个符号的生命本体消失后,没有生命的诗句和这一特定符号本身却有了生命。它们不辞劳苦,从一本一本的线装书里跋涉出来,又钻进而今花样翻新的各种版本,陪一茬又一茬的读者熬下去,但它们永远是黑体字,而那一群一群读者的头发由黑变白,漫天飘雪。
  2 他最初走出青莲居地是一袭青衫,很朴素、很自由、很农村。打从求人举荐开始,就学会了讲面子,会着紫袍。见过玄宗皇帝之后就彻底改穿紫袍了,并迷上这种颜色。结果一直穿到入水捉月而死,后来,时间帮他脱去了这层累赘。才有了洒脱,才是真神,空空而来,空空而去,真的大道通青天了。
  3 用李白的眼睛去看,初月是婴儿,是宇宙的天使,云遮住它是光明的沦陷。它贴于窗棂是无言的教诲。月亮半隐西山,是对黑暗的逃离。月亮沉入大海,是最具写实意义的“海内存知己”。
  4 窗含西岭,玫瑰隐退,可以点燃相思,也能诱出离愁,关键在心境。李白有大道通天的胸怀,所以左右逢源。愁极之时可以仰天大笑,笑过之后又能掩面痛哭。他是有理智的疯子,无理智的阔袖,从容捭阖,挥斥方道。回首望去,辛辛苦苦指点的竟是一群汉字和特立独行的诗句。
  5 我请李白解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说:“明月为鉴,它若流泪,我的心里一片苦海;我若流泪,它的苦海即刻沉船。”
  6 迷信他,就说他是天才,其实不然。他只会写诗,写得太好,一枝独秀,而别的方面太差,格物致“愚”。不是难得糊涂,而是一塌糊涂。
  7 魏颢这个人极精明,成在吝啬,败也在吝啬。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汉字的全部字数为589283个,但他描写李白的长相只有16个字:“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蕴藉。”大而化之,谁也不能说他说得不对。但说了等于没说。这是造谜者的通病,让你苦思冥想,永无真谛,才显出设谜人的水平和高明,才能永久具有掌控权。
  8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是典型的诗人天真,大周朝是想以武立天下,要用真人才。而盛唐之初,人才济济,多如过江之鲫。这时能特立独行,钓得龙颜大悦的往往是那些吐了唾沫都淹不死的奴才。
  9 敢用五花马、千金裘去换美酒的人只有李白。他活在自信的庄园里,比自己痴呆,比美酒清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他捏住一斗酒的鼻子,把它彻底灌醉后,借灵魂附体说出来的。卧在松下的人异常清醒,而装疯卖傻的酒犯了糊涂,结果玄宗不悦,其后稍懂点诗文的皇上们都有些不悦。后世就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
  10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李白逢时而记的一种写真,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没提出异议,不信,你可以给李白发个短信,如果他能发函邀请,我愿意自费。陪你重回大唐,乘坐一片最大的雪花直接去山顶考察。
  11 “峨眉山月半轮秋”应为巴山蜀水的原创,李白只是看见,又抄了一遍,结果抄写的人大红大紫。当下也有这等事,原创歌词、歌曲的写手只拿到几百块钱的稿酬,而在台上摇头晃脑的歌手,鹦鹉学舌般背唱一遍词、曲,就能拿到30万元。掌声和鲜花都崇拜他。世界就是奇怪,让公平和不公平轮番登台,就像至今还活着的峨眉山月,十五、十六最圆,到了下旬就渐缺。可诗人们还是痴痴地爱它,连那些童叟也会指着天空说:多好啊,月亮!
  12 建安风骨是这样吗?很像他那柄剑,离鞘即啸傲,劈风无遮拦。一招一式都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便舞于月夜,含蓄的也只会是星星。那寒光不认识朦胧,不躲不藏,锋刃犀利,要么横空现玉龙,要么直挑白玉盘。舞动时,酣畅淋漓的是想象;出手处,直抒胸臆的是灵感。最绝的一句被我遴选出来:“长风破浪应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可是古今通用的豪言壮语。
  13 天才一般都左右脑不对称,一半否定,一半肯定,彼此是永远的对手,持续着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这就是创作的永动力。善于用残酷打击自己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所以天才诗人写出的作品大都不同凡响。有些是一般人发现了,表达不出来的;有些是一般人表达出来了,但多数人不信的。只有天才挥墨草就即华章,绣口一开,崇拜者即刻五体投地,诵经声不绝于耳。
  14 “且就洞庭赊月色”是最早的空头支票。一面湖是共有的,月色是免费的。“将船买酒白云边”就成了超越年轮的广告,让1300年前打造的船搁浅于岁月的记忆,把自己等成了光阴的化石。直到1974年,湖北松滋白云边酒厂才生产出第一瓶白云边酒。不过李白真是重名轻利,没拿一分一厘的广告费。
  15 要学会用眼睛为生活开光。生活是多彩的,突破寂寞,能看见的都是艺术表现,不要怕想象瘫痪,只要工于狐假虎威,灵感就会突破计划,不断地超生,多胎是难免的!
  16 所谓古体诗,不过是给没有手脚的汉字带上枷锁,再用意境和韵律去诱惑。等荷尔蒙适应了放纵,制造出属于年轻人的激情和兴奋,就把想象转化为灵感,你再看:绝句会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来,诗人就有了桂冠,从此尽情风流浪漫。
  17 简单一点说,水属于物质形态,愁呢?可归为意识形态。“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物质形态的决定性横行霸道。但“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愁”字历来就是意识的软肋。意识这东西最怕你讲“立竿见影”,但意识是每个人的宗教和帝王。
  18 “长安一片月”不是美的缺失,但从残缺和残废中选取最恰当的词。就要考虑唯美了,这方面李白是高手。但他想把水底的那一片月捞出来而不得,是智慧的休克,致使水影笑了一声之后,在人间留下一点幻觉。然后,看一个仪态万方的村妇坐下,用水捋一捋额发,酒窝跌入水底,捣衣声从此寿终正寝。
  19 神仙是人的反面,神仙是死后的再生,活在自由和单调拼凑的空间,不生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诗仙。应该是神仙中派生出来的专科生,术有专攻,用汉字堆砌没有王权和专制的帝国。他们坐在灵感和想象镂刻的宝座上。不怕政变,不怕篡权,对汉字颐指气使,称王道孤。好在读者都是刁民,今天推举梨花教派,明天就让它零落成泥。等林黛玉荷锄葬花之时,花瓣都活成了红颜,不知天高地厚地喊:李白用脑子写诗,林妹妹用眼睛写诗。都美!
  20 “赐金放还”的头一个晚上,李白对着一堆金锭发蒙,然后咬牙切齿。月到中天时躺下,枕头上,一颗失眠的心因绝望而醒着。那一晚月亮失血,沦入苦海。
  21 一个人太过于正常会缺乏魅力,但一个人失常了,就会玷污魅力。李白的高明在于他成了第三者,追求一种超常。这是不落窠臼的出新。是对俗套的反叛。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就是想象力的天马行空。所以有人说:太像诗人的人成不了大诗人。要当大诗人就要不断地打碎成为偶像的诗人。
  22 贺知章把“谪仙人”这项帽子赠给李白是有风险的,天才的脱颖而出是一 [ 2 ] [ 3 ] 种宣告。亚天才和平庸者立刻贬值,已是名人和还想成为名人的奋斗者们也会遭遇过剩,有了一种被推向墓地的危险。
  23 李白爱月极其有理,如果月亮真的去世了,天和地怎么见面,时间怎么走路。
  24 诗仙活着的那会儿,约定了花间一壶酒。天色擦黑时,他先到,诗友皆到,盘腿席地,一声不吭,杜甫问:李兄还等谁?他说:等月亮。
  25 大唐留下的那座艺术馆,我常去。李白所建,汉字砌成,所有的设施和装饰都已陈旧风化,但绝妙的诗句还在,诵读时口齿生香,是从文人墨客笔尖上逃出来的一段墨香。
  26 有人说:诗歌是最简单的艺术,能按回车键,分行,就能写诗。所以就有人把诗歌当花格子衬衫穿。结果诗歌越写越多,诗人越来越少。李白所在的朝代不这样,那时诗为圣,写诗的大约为两种人:名人、官人。那时草根还在土里埋着,没有今天的含义。因此顶着桂冠写诗的人如履薄冰,要对得起自己和别人。都是用心去写,然后用血熬。虽然数量不多,却被历史这老头儿看中了,小心翼翼地保存到今天。
  27 到现在才明白李白出蜀后为何没回过老家。不是四海为家,而是成了名家就不愁没家,李白明娶了两房,同居了两位,还有一批业余的……乃至于他绝尘而去,家在哪里成了身后的热点……为什么?我想官员们是为了地因人名,商家们是为了刺激旅游消费。都不错,他们用实用主义方法验证了艺术的价值是真价值,历久弥香。
  28 我一直想,叶赛宁自缢、昌耀跳楼、顾城杀妻、海子卧轨与李白入水捉月有无轨道关系,结果是自我否定,前者是意志的冷酷,后者是艺术的冷浪漫。
  29 解读浪漫和浪荡,就像解读风流和下流,李白用行为作出了注解,但却没有留下完整的语言表述。
  30 酒勾引酶,借助荷尔蒙,就可以把李白塑造成一个艺术表达的疯子,这时自相矛盾的本质转化为突破寻求决斗,诗人的想象力“雄起”,“清水出芙蓉”就一枝红杏出墙头了。
  31 唐朝有一个让人精神勃起的等式:文坛多一个文人,官场就可能多一个官员。反之,官场多一个官员,文坛也会多一个文人。我就此查阅了资料,基本属实。唐朝80%的官员是文人。现在不同,大概是因为社会进步,分工越来越细致的缘故。官员是一个阶层,文人是一个群体。有人想做两栖人才,结果一拨人讥讽他不务正业;另一拨人戴着有色眼镜远远看他,怕他写出官样文章,辱没门风。最后他拍拍发热的脑门自嘲说:看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
  32 诗歌高手辈出,大师必然缩水。当人人都能信手涂鸦的时候,崇拜沦陷。诗歌的普及和贬值,各执一端。李白会被学术权威抬出来,他很德高望重地环顾左右,说:挺好,挺好,真不错!过去是矮子里面拔将军,现在是元帅里面拔将军。程序一样嘛!
  33 做神仙是做人不如意之后产生的非分之想,是失败后萌发的貌似积极的一种颓废。说穿了,是想游手好闲,什么都不做。
  34 进入写作状态,诗人就是独行侠。
  35 李白的诗歌是用语言做成的,没有小巧。只有大巧。意境、想象、画面和夸张都得来简单。只需多弯弯腰,就能从站过的土地上一点一点捡起来。不过加工时要靠天赋和灵感,这是诗仙自存的私家秘方。
  36 尼采在哲学的范畴解释了个性,李白则在人之本体中塑造了个性,他的诗另辟蹊径,用手轻推豪放派之门,用大理智的目光跟踪哲学。天赋上才,心同灵气,不拘常调,器度宏大,把瑰奇宏廓和拔俗无类演绎得巧夺天工。读进去了,人的两只眼睛不会空搁:一扇窗,虚光泛影神逸游:另一扇窗,柳暗花明处处春。
  37 不要把诗写长,诗坛没有马拉松这个项目。看看李白的诗吧,能够成为经典的一定是精品,长度是与质量毫无关联的范畴。就像裹脚布很长,却没有资格对胸罩说:我包装得比你经典。关键在于内容,尤其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写长了无异于自绝于读者。没人看。越长越是无效劳动,是实践意义上的出力不讨好。
  38 诗歌在闪光,诗人在挨饿。这话有悖于现实,应该倒过来说:诗歌在挨饿,诗人在闪光。
  39 到了唐朝,诗歌的脚步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那些放浪形骸的骨架转而研究化石演变的过程,唯有灵感不辞辛劳,在容易迷路的地方厚积薄发。成为没有山体的喜马拉雅。
  40 “一池荷花浮绿水,半片新月裁柳丝。”一位朋友看后断言这是李白的诗句。我告诉他这是一位诗坛新秀饭后散步时捡得的句子。他满眼狐疑:古体诗也有模仿秀?他忘了毛泽东常讲的一句话,“古为今用”。
  41 谪仙人李白最初没有掬心力于恢复仙人的身份。他有臣子梦,“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他想参政议政,兼济天下。事实告诉他官有九品,臣有亲疏。臣子头顶有皇帝。皇帝头顶有天帝,天帝头顶有上帝。官大一级压死人。于是就慨叹:“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尤其发现自己的脸总是遇冷屁股时,就开始找下楼的台阶。逢人便说:“文章千古在,仕途一时荣。”让人感觉他马上要高卧云林,吟风咏月了。其实心天天还在做梦,企望大任突降,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但苍天和命运偏偏捉弄他,不给机会,于是听见子规啼夜月,便惊起一颗幽怨心。苦,真苦,实在苦!如一枝黄连在琵琶树下听琴……
  42 一颗心没有双腿,却在漆黑的夜里踩着思念去和被李白读成了诗、辞、歌、赋的月亮见面,坐下。让自己的灵魂面对宇宙的灵魂,这时就会想起蓝野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走了,我们只能说他比我们更早地找到了自己。”
  43 在李白的思维定式里,才华是固定资产,灵感是流动资本,自己是排行榜的头魁。掏心窝说,在官员多是文人的大唐王朝,作为出类拔萃的艺术垄断者,李白应该是卖方,应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占有率,应该被需求主体――朝廷所接纳和重用。但结果南辕北辙,究其原因,在于流通管道的堵塞。他没有想到恃才傲物会冲减所有者的权益,更没想到让高力士脱靴,特别是给杨玉环写诗用错一个意象会承付如此巨大的高额成本。但最根本的还在于他没有认识到皇上才是所有资产和资本的拥有者,因此盘活还是闲置资产,不由资产本身决定。这就是一个御用文人的悲哀。
  其实你只是一把伞,下雨或有了大日头时,使用者才会想起你,平时你一边待着吧。
  44 时间蔑视一切,连石头都可以风化,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没有风化?
  45 古体诗骄傲于自己的工整、对仗和平仄,把古板、僵硬的格律和韵律视为不可动摇的秩序。李白生性洒脱,不习惯戴着脚铐和木枷跳舞。于是他的“古风”总是不守纪律,旁门左道,冷招迭出。他认为艺术是灵感的孩子,艺术不需要襁褓。艺术应该有自己的翅膀。而艺术比他更天真,认为自由就是最好的秩序。
  46 赞美是人与人交流的润滑剂,用得恰到好处,就是花工为开到极处的鲜花浇水、施肥。但过了界,就滑入阿谀奉承, [ 1 ] [ 3 ] 是带笑的杀手,旁观者会马上想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被捧者在树上,献媚者在树下,那块肉是被捧者的价值,也是吹捧者追求的价值。李白在求取功名的过程中。对可以借用的举荐者也用了许多不恰当的溢美之词,他为此付出了代价:给自己昂贵的骨头打了折。到现在还在刮骨疗毒。
  47 高山之巅,晚霞拈花一笑。待星星自由出没时,月便是李白,李白便是月。
  48 直到功败垂成,流放夜郎,李白才想明白:苦苦追求的仕途原来也有杀伤力。陷阱伪装成机遇,机遇伪装成陷阱。冷不丁间出手,夺人于非命。
  49 酒入豪肠,李白手中的剑可以削铁如泥,但他无法削去自己的把柄。
  50 对于李白来说,有一千多首诗歌流传下来,就是历史的肯定,是最高的封号和奖赏。有了这样的桂冠,诗人就是诗人,其他的不再重要,应该还其本来面目。不要蓄意美化,不要人为拔高,不要金粉银面,否则就违背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意。
  51 “回眸一笑百媚生”,是唐玄宗的感觉。李白呢?被枕头风吹到了长安城外,一梦醒来,这才知道女人厉害,笑里藏刀,柔媚杀人。此去路长,谁险些丢失了灵魂,从此在月光下低头,无怨无悔地恨自己。
  52 心一次次破碎,那轮月为什么依旧圣洁丰满?它坐于山体之巅,酝酿千古一梦的长度。月亮开始一件一件地脱去衣服,落在最后的是艺术的极致,去了悬崖边,美,惊心动魄!
  53 向仕途跋涉的李白很天真,踏一路魏晋之风,披一身盛唐月光,以为有才华就能“淡扫明湖开玉镜”。结果,过了不惑之年,才爬上自己梦寐以求的那架梯子。悲哀在于梯子架错了墙,只短暂地露了一下头,就摔了下来。真的“仰天大笑”,欲哭无泪。
  54 喝了一辈子酒,被酒耽误了一辈子。李白还是喝,不是不明理,而是他发现:与改变自己相比,改变世界并不是最困难的。
  55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从表面看,李白像一只从容游弋的大雁,波光不惊,不焦不虑。其实水下面一双脚拼命划动,以求前行,可视为大智若愚,也可视为胸有城府,只是有些虚假。这和“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的诗仙风范判若两人。
  56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读李白诗中的这一句,我想起了另外两句话。一、“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二、“诗中没有黄金屋。真正的诗人,要苦中作乐,要耐得住寂寞。”前一句是鲁迅说的。后一句是一位边打工边写诗靠工薪和稿酬生活的诗人说的。
  57 月亮是病态的,爱月亮的李白也是病态的。
  58 真不好意思,受李白的影响,我也习惯性地替月亮担心。怕它突然间失明,怕它被外星人拐走,怕它走累了,叹息一声,从天上掉下来。不是怕它砸伤我,而是怕笨重的地球没个轻重,碰疼了李白的灵魂。
  59 时间是万能的,时间是上帝的使臣。李白活着的时候,玄宗至高无上,决定李白的命运。当他们一同被岁月碾为尘土之后,时间主宰一切,时间决定他们在历史长河里的真正命运和价值。玄宗是一朝之王,李白是万古之帝,有冕无冕只是形式,顶戴花翎皆由时间赐封。
  60 李白落魄长安后才明白,做官不易。做官要有两副身板,一副用来抬轿子,要结实敦厚,吃苦耐劳;另一副用来坐轿子。要颐指气使,八面威风。他过于夹生,两头不沾。不是没有悟性,而是那时还没有生产出变形金刚,缺乏克隆和效仿的参照系。于是他选择了写诗。
  他认为诗这个东西真好,很公平,凭自己的才华和灵性吃饭,要有天赋,要有真本事。因为灵感不认关系,不开后门,不畏权势。那些喜欢拍马屁、搞小圈子的急得打转转,却不能得手。现在看,他还真有远见卓识。
  61 表面看,月下一壶酒是诗人的洒脱,其实眼泪同花瓣一同零落,残红凄如杜鹃咳血。
  62 当诗歌进入“战国”时代,圈里枭雄并起,派别割据。这是一个喜剧与悲剧搏斗的时期。恶性竞争与良性循环在同一轨道上运行。孤芳自赏的人开始迷失,以为自己就是一个时代;而头脑清醒的人则开始眩晕,认为李白的灵魂还在走,脚印一直向前,“路漫漫其修远兮”。其实世界很清醒,究竟谁和李白相逢一笑,谁和李白比肩而行,都是百年以后的事,最终由谁都无法贿赂的时间去裁定。咱们还是笑笑吧,笑比哭好!
  63 由唐至清,介绍李白的古本集序、评说、考辨的不少,真有价值的是三个人的序。一个是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一个是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还有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就长度而言,三个人的序呈倒宝塔状。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亲记其口述,但最短。魏颢是李白的忠实追随者,属于访谈式记写,只比李阳冰的序多了241个字。而范传正的序作于李白去世50年之后,但写得最长。可见李白生前对自己的介绍惜字如金,极其吝啬。他明白:无即为有,空为不空,沉默是金。而现今一些诗人不这样,诗写得自己很满意,评论也追求自己满意,而且多如雨后春笋,艳若遍地桃花。除了自传,还有小传、别传、外传、新传、全传。大概知道身后一定超不过李白,所以生前要极尽声势地热闹一把,也算“人生得意须尽欢”。
  64 从25岁起仗剑远游,心总在远方,走啊走,最终没有走出唐朝。
  65 李白毕竟是凡人,待诏长安的三年里,时常行走于宫中。遇到漂亮的侍女,也会怦然心动。一对虎牙情不自禁地支持嘴角,微笑即刻诞生。很突然,都来不及给它过生日。对方也会微笑,是牵强的花容。擦肩而过时,留下一派茫茫秋水,比海宽。李白匆匆逃离,怕淹死在里面。
  66 文学是有骨头的,文学一旦沦为稻粱谋,就屈尊纡贵,扭曲了高贵的品行。唐朝时,李白替人撰写碑、颂和墓志铭。是文学的悲哀。现今,一些大名鼎鼎的刊物登一些不是文学的“报告文学”,让与文学格格不入的广告上封一、封二,也是文学的悲哀。当然,编辑有编辑的苦衷。但社会要懂得和理解他们。文学是精神范畴,是需要投入的建设,是意识形态的万里长城。是花小钱办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应该给足,再不能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错误。
  67 玉宇无尘,明月若镜。八千里路风雨,酹一樽酒洗尘。回首时,豪饮吐哺,须发皆白,只有吟出的诗句年轻着,没有一道衰老的皱纹。
  以手抚须,一滴泪突然从天的高度跌落,凝成琥珀,落人月湖。水面上,涟漪明心见性。一轮月冉冉浮升,褪尽唐朝的繁华。疲倦醒了!栖憩在一朵干干净净的莲花上。
  浪花走过来,拍了拍很长的湖岸,天真地问:李白会再生吗?
  【责任编辑 朱鹭琦】 [ 1 ] [ 2 ]

推荐访问:李白 唐朝 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