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声乐特长生的培养与训练] 声乐特长生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门技能课程,科学有效的声乐技能的指导与训练是声乐爱好者成功迈进声乐殿堂的有力保障。对于声乐特长生的培养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声乐训练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体乐器”塑造的过程。人的声音、自身条件千差万别,声乐教学的“因材施教”尤为重要,有十个声乐教师就有十套以上的教学方法,这完全符合声乐教学的规律。近年来,在新课改下,对声乐特长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要性日显突出。自己在多年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建立正确的歌唱基础,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以保证科学的发声、歌唱的统一等歌唱的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在声乐特长生培养和训练方面有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总结。
  【关键词】声乐教学;气息支点;声音位置;咬字吐字
  声乐技能的学习是比较抽象,它不像器乐,琴弦、键盘等看得见、摸得着,而是要根据每个人自身的嗓音条件、自身的素质去感悟其中的要领。声乐与其说难学,不如说难教,这也就给声乐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使学生理解掌握其中的奥秘,必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学生便于理解,便于体会,从而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保证用正确的状态发声、歌唱。
  1 歌唱的气息支点是发声的基石
  歌唱的气息支持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大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持作用。有的老师教学中经常会强调呼吸要深、支点要低,但这并不代表呼吸过深。吸气要柔和、平稳,做到全胸部自然的扩张,不可用强制的力量,呼吸器官各部分都不能有僵硬、逼紧的感觉。吸气要适度,吸得过分饱满,会引起歌唱器官的紧张,使声音失去弹性,吸入气息的多少,应根据所唱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艺术表现的要求来决定。要学会无声地吸气,吸气时如果发出不必要的响声,混杂在歌唱中,就会影响歌唱的表现。个别学生在唱歌时,经常脸红脖子粗,青筋暴起,声音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等,都是与气息支持点没有保持好有关。反之如果掌握了呼吸方法,有了支持点的感觉,那么,当在想歌唱发声时,便会感觉到声音仿佛落在我们所控制的气息上,也就是说声音是由气息来支持了,这种声音不但悦耳响亮,而且还能强弱自如地做出各种变化来。
  培养呼吸的控制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练习曲及歌曲中的某些乐句做带词的练习,效果会比较理想。卡鲁索说过,歌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对于呼吸器官的操纵和运用,是否建立了强固的基础。他也曾经说过:“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客观的艺术高峰的第一步。”在每位新生开始学习声乐时,首先要求做的就是基本的气息练习:用双手叉腰感觉横膈膜的扩张、收缩,快速的深吸一口气,然后嘴微张,慢慢地均匀地从齿缝间将气息呼出,发出“ci”的声音,这个练习是每位学生在歌唱的呼吸方面正式练习的开始。有的学生在吸气时就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吸气时总是张开嘴吸一大口气,反而是胸、肩、脖子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是完全不对的。我一般让学生体会“叹气式呼吸”的感觉。叹气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它是放松的也是向前的,它有利于叹气肌肉群的放松,以便更好地吸入气息。具体做法是“先叹后吸”,心里主要想着叹气,而不是吸气。当气息随着叹气“ai”声被排除后,也就是呼气肌肉群的工作做完了,接着吸气肌肉群就立即开始它的工作——吸气,这个循环是自动完成的。倘若整个脑子里想的是“吸气”,就会使自己的呼吸肌肉群总是处于一种“工作”的紧张状态,无法放松,气息就难以正常的吸进去。唱歌的过程中要保持叹气的感觉,每个乐句都是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呼吸循环。每次练声前都让学生在琴房来回慢步走动,边走边叹气,伸懒腰,打“呵欠状”的进行长叹气,待理顺气以后再进行练习,气息则更能沉下去。很多老师让学生体会“闻花式呼吸”,这种吸气方法容易使气吸得深,而且没有吸气时的抽气声和多余的动作,也较容易体会和掌握。
  总之,在演唱过程中,腹部与胸腔前后、上下要形成一股对抗力量。这种对抗能力支撑声音,使声音保持弹性和力度,形成最自然的状态。在发声时要托住气,就好像吸气的过程在延续着,这样才能使嗓音有“气”的支持,声音就会“干净”无杂音。采用这种方法我们的音域不仅能扩大,而且还能使高、中、低三个声区协调统一,是歌唱中的声音婉转、悦耳,嗓子也不容易疲劳。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和技巧,必须经过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使呼吸肌肉的“协调”成为自然地“习惯”,才能为唱出气息饱满、圆润明亮,悦耳动听的歌声打好基础。
  2 歌唱的“高音位”
  在歌唱中,具备气息支持的前提下还需具备“高音位”。我所说的“高音位”主要是指头腔、鼻腔与鼻咽腔高位安放。要得到鼻腔、鼻咽腔和头腔共鸣,最好是擤一下鼻涕来感觉一下,细细体会,然后练习哼鸣,从高位开始,使鼻腔与鼻咽腔感到震动,并与喉头发音结合。声音的集中点在鼻腔上面。但在练习高位置安放技能时,不要失去喉头的工作感,但喉头又不能居统治地位。练习哼唱时,必须使鼻内空间中的震动活跃,咽腔必须打开,而上颚部分从上牙的硬腭开始一直到“小舌头”处,,同时往上提、往后退,与此同时,上下颚的后牙槽也往两边打开,有人把这比作打哈欠,如果把打哈欠与上面说的鼻腔、鼻咽腔与上颚至“小舌头”处的道理有意识的联系起来,就比较容易做到一些。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歌唱时容易显得喉音重,有的则注意少用喉音而使声音又显得很虚弱无力,其原因是不会运用头、鼻腔和咽腔共鸣,不会用喉头发音来配合鼻咽腔的运用。我觉得应该用哼鸣带动鼻腔震动,用哼鸣练唱时,上下唇必须轻轻并拢,,使硬腭之上的鼻腔中的气息振动和软腭的前部扯紧,得到鼻腔和头腔的振动。许多著名美声学派歌唱家如卡鲁索等都是经常用哼鸣来得到头声的感觉。头声的感觉即头腔共鸣很饱满,当然是鼻腔已经打开而有了鼻腔共鸣。我们听世界著名男高音多明戈的声乐录音,起音从鼻咽腔开始就很明显。美声唱法认为掌握了头腔和鼻咽腔的好处有很多。也有人说,高音的共鸣区是分布在口腔,低音的共鸣曲分布在胸腔。但这样的分布并不是说可以将各个共鸣腔孤立地来用,而是应当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体,形成“整体共鸣”,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在歌唱发声时,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那么要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注意发音器官各部分的协调配合,遵循渐进的原则,从中间往两头发展,即从口腔到头腔和胸腔,不能急于求成。当然要取得良好的高位置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上的。   3 良好的声音要做到字正腔圆
  有了良好的气息支持、准确的声音位置以及协调的共鸣腔体,就是获得了良好的歌唱状态。但要唱出好的声音,还需要加强咬字吐字练习,做到字正腔圆。有的学生歌唱时会产生字音模糊不清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语言字头声母发音的不准确造成的。而口型的变化也应随着韵母的变化而变换。歌唱中不能始终一种口型,否则会造成吐字不清,也不能变化太大以免影响喉头的稳定。歌唱中要求出声迅速有力,然后保持韵母的口腔形状空间,达到声音的贯顶通畅响亮。
  歌唱中只讲究“咬字、吐字”是不够的,还要讲究字尾的“收声归韵”。歌唱时如果忽视这一步将会出现字的不完整或“念”错的现象。如“麦”(mai)其字尾是“i”,如果不归韵到“i”就会将“麦”唱成“吗”(ma)。因此,“收声归韵”必不可缺,这是单字的要求。而对字与字的连接则要求“一字一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音已尽,然后再出一字,则字字清楚。也就是说要使每一个字都完整地交代清楚后,再唱下一个字,这样就会使每个字都很清楚地唱出来了,听众也会听清楚歌唱者的歌词,从而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汉字除有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组成外,还有高低、升降、曲直变化的读音,即四声:阳平、阴平、上声、去声。组成语言后,抑扬顿挫,优美生动,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由于声调的不同,会使字的读音和意思截然不同,因此在歌唱时不仅要注意字的头、腹、尾的微妙结合,还要唱好字与字的衔接,并且在歌唱的进行中还要充分注意字的四声问题。
  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无论是音乐的作词、作曲,还是歌唱的表演,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感受与表现。当然,字、气、声、情是歌唱训练的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所以在做到把字唱准的同时,还要是自己的声音流畅、统一、结实、圆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字正腔圆、真切动听、声情并茂。
  总之,在歌唱中要建立良好的歌唱的状态,形成高位置、低支点的歌唱通道,就需要坚实的练好呼吸和咬字吐字等基本功。要想获得优美动听、能感染听众的歌声,就要做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而掌握这种方法就需要经过严格、科学、正规的发声练习,也就是处理好气息,将你的声音位置安放好,把歌词唱清楚,那么你的歌唱在技术上就会更加完美。
  新课改下,声乐特长学生的培养和训练是一项艰苦漫长、循序渐进的“工程”。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初学者需要经过一个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自然” 的过程。 “不自然”的过程相对要漫长一些,它是发声器官的功能状态重新调整、适应的过程,经过较长时间的刻苦训练,方可达到声音的“自然”境界。当然,声乐训练的过程不仅是一种生理调节、塑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教育和塑造的过程,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比较完美的、有个性特色声音。
  参考文献
  [1] 〔意〕P.M马腊费奥迪著,卡鲁索的发声方法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 李晋媛,李晋玮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3] 石惟正著,声乐教学法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4] 林俊卿著,歌唱发声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推荐访问:声乐 浅谈 特长生 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