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黔”字号绿色希望产业:黔字号

  网络催人老。即使曾经的网上大鳄重出江湖,再熟悉的码头也难免有物是人非之感,等到说话都对不上茬口的时候就会明白,自己早已经被拍死在沙滩上了。过去,侧个身子往网络论坛里钻,拜堂口,谒见意见领袖的程式是:“俺对楼主的仰慕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现在微博上打个照面,二马错镫之际撂下的“切口”就俩字儿——“粉你”!网络在创造语汇的同时也在颠覆着概念,譬如“吃货”,以往是脑残的别号,现在却成了美食家的谑称,敢以“吃货”自居的游侠,身上多多少少还得沾点四海游历的风尘。
  前些日子赴黔公干,一出龙洞堡机场,就被拉到一处香樟掩映的农家乐里吃了顿辣子鸡,主人说这是贵州特色,不能不尝。虽然来去匆匆,周到的接待方还是安排我们到凯里品鉴了一下酸汤鱼、几顿饭吃下来似乎悟出了点门道,虽然同属辣菜系列,黔菜原来独具风味,既没有川菜的麻,也没有湘菜的重油重盐。凭心而论,黔菜的适口性应该更广,拥趸应该更多,为什么在八大菜系里没有座次,名头也不及川菜、湘菜响亮?
  对这个问题,“吃货”一族有种种解释。黔菜就像是一颗颗尚未串在一起的珍珠,散落在民间,不像川菜以名厨名店为标志,而是由乡间大妈、邻里大婶花样翻新。阳朗辣子鸡、扎佐蹄膀、凯里酸汤鱼,花江狗肉,黔菜名吃遍布,但因为少有深孚众望的字号领军,黔菜也就缺乏标准。比如回锅肉,有白炒的、有豆腐干炒的、有蒜薹炒的,十个厨师十个主张。而由谁来发掘整理厘清民间佳肴的制作工艺呢?从餐饮业发展史看,这项任务只能由那些声名远播、历久不衰的老字号和大饭庄扛起来。看遍北上广深,黔菜门面还真不算多,“三个贵州人”、“花江狗肉”、“凯里酸汤鱼”的集群与其他菜系的阵容还形不成抗衡之势。
  黔菜的境况不禁叫我们产生了关于贵州农产品的联想。老话称这个内地山区省份“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其实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上苍给你出了一道难题,肯定会在其他方面给予厚偿。以现代观念考察,贵州还真是一个得天独厚生产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好地方。
  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说,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带, 92.5%为山地和丘陵,73%为喀斯特地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得全省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小气候区域众多,生物种类丰富,具有气候、生物和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和优势,孕育了大量的名、优、稀、珍品种资源,具有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业的资源和条件。
  贵州素享“空调气候、公园环境、矿泉水质、西南枢纽”的美誉,畜牧产品优质安全,具有土、香、纯、净等特质。
  贵州具有大范围、大规模生产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蔬菜的独特优势。
  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的茶区,是出产高品质绿茶的理想区域。
  贵州地处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能生产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各类优质水果。
  漫山遍野的珍稀物产怎样形成产业聚集发展优势?也许,就像百年老店、中华老字号成就了八大菜系一样,贵州农产品在“黔”字大旗下集结,集团挺进大市场最终还要仰仗龙头企业的引领。眼巴前现成的例证:“老干妈”提升着辣椒、油菜、大豆种植业,带动着200万农民致富。茅台酒厂消化着25万亩糯高粱,每年给仁怀市农民人均兜里揣进300元现金。
  正是看准了这条道,贵州省委副书记陈敏尔7月在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上提出,要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当做最大的绿色希望产业来抓。当务之急是做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陶华碧凭借一门家家都会的手艺缔造出一个标准化生产的“辣酱帝国”,这个案例格外耐人寻味。看来,贵州不仅物产丰饶,民间加工工艺也是一座极具开采价值的富矿,这份资源也能催生行业之王。

推荐访问:看好 字号 希望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