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的实质_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关键词:意识流 《追忆似水年华》 《尤利西斯》 实质   摘 要: “意识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的一股文学思潮,它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受,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则将“意识流”小说各种特有的风格、技巧运用得最为娴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信仰危机的出现,人们渴望表达个人的内心感受,探寻个人内心深层意识的轨迹,获取一种心理安慰,“意识流”小说便应运而生了。相对于传统小说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意识流”小说则转向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
  展示。
  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当之无愧地被看作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普鲁斯特本人思想的进步性使他认识到腐朽、庸俗的资产阶级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因而对这个阶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与讽刺。而另一方面,由于他自己的身份也是这样,又使他沾染了这种颓废、沮丧的情绪。因此,作品的基调并不高。不过,作品本身基调的高低,并不是评价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追忆似水年华》正是如此。普鲁斯特并不青睐于写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典型情节,他所关注的是人物的内心感受,是一个个回忆的片段。马赛尔既是作者,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从而将作家的命运与主人公的命运融为一体,二者的内心感受合二为一。
  可贵的是,作家普鲁斯特虽然有意识地淡化情节,但作品读来,却并没有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而是一条完整而严密的意识流动线。作家通过一个个回忆的片段,将自己的主观感受熔铸其中,并让这种意识的流动随着他的回忆缓缓道来,从中,读者同样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童年和少年,感受到他通过与上层贵族社会广泛接触而了解到的这些人的存在价值,感受到他在爱情中所经历的痛苦、失望,他的孑然独立、为艺术献身的决心……
  “母亲叫人端上一块圆鼓鼓的名叫玛德兰的小点心,是用带凹槽的海贝当模子制作的。我刚度过阴郁的一天,即将来临的又是令人丧气的明天,不免心绪烦乱,便马上机械地把一匙茶送到嘴边,茶里泡了一小块点心。进到嘴里的茶和点心刚接触上颚,我的整个身体突然震动了一下,我愣住了,体会着已经发生的异乎寻常的变化,一种奇妙的感觉渗透了我,但它是孤立的,说不清它的起因……可是,突然间,记忆回来了,我刚才尝到的那股味道,正是我以前在贡布雷的时候,每个星期天早上,我到莱奥妮姑妈的卧室请安时,姑妈叫我吃的那种泡在茶里或药茶里的一小块玛德兰点心的味道。”
  小玛德兰点心唤醒的记忆,就是普鲁斯特所独创的“无意的记忆”。当主人公马塞尔意识到这块蛋糕有着似曾相识的美感时,他便绞尽脑汁去回忆,但那种稍纵即逝的快感一去不复返了。当他决定放弃并专注于吃蛋糕时,突然间,奇迹发生了。他不仅回忆起了姑妈家的蛋糕,还包括周围的房屋、街道以及那个城市的情景。无意识的回忆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重现了曾经的情景,而这一切,都是那块小小的玛德兰蛋糕所引起的。没有人会在回忆时特意提醒自己:我要开始回忆了。因此,正因为其无意识,才越显真实;正因为其无意识,才越发显示出作品本身意识流动的流畅。
  《追忆似水年华》能够真实地表现人物的心灵,不仅在于它独特的表现内容,还在于它对于“时间”这一永恒概念的执著追求与真实而反传统的表达。小说题目“追忆似水年华”,直译出来便是“寻找失去的时间”,主人公马塞尔的回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寻找失去的时间”。他用回忆这一母题,建构了一个有悖于常理的“心理时间”。但是,“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逝去的时间是无法找回的,而普鲁斯特却让主人公执著于回忆,以为自己找回了回忆,找回了时间,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幻象。主人公越投入,越津津乐道,就越让我们感到现实的无奈,越发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总是试图抓住实际上根本抓不住的东西。谈到“意识流”小说的实质,就不能不提到“意识流”小说的又一大巨匠――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及其他的著作《尤利西斯》。如果说普鲁斯特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先河,那么乔伊斯则是将“意识流”小说各种特有的风格、技巧运用得最为娴熟的第一人。
  作为西方“意识流”小说的里程碑,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成功地协调了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矛盾。他不仅运用了一些高超的合乎理性的技巧,去表现人物非理性的内心感受。同时,通过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小说惯用的艺术技巧,表现出人物混乱的意识流动,从而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建立了一道桥梁,真实再现了人物的心灵。
  在情节构造上,乔伊斯一反“意识流”小说淡化情节的传统模式,而是对情节进行了重新的构造。小说中的一切细节都发生在都柏林,一切细节和意识都从三个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故事发生的时间严格限制在24小时内,甚至不到24小时,在情节的构造上完全遵循了西方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原则。他采用这一传统形式的目的就在于:在这样一条无限流淌的意识的河流中,如果不加限制,就会显得混乱,用传统的结构形式对这条意识的河流加以限制,使这样一部鸿篇巨制能够有一条主线,显得井井有条,一方面便于读者去把握这条主线,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通过这种传统的结构形式,对比出意识的流动性和无形性,寓无形于有形,让读者更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果说采用“三一律”的传统结构形式是乔伊斯采用合乎理性的艺术技巧来表现非理性的精神活动,那么他对内心独白的使用则是他采用独特的语言手段来反映人物各个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大胆尝试了。他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改变了“意识流”小说中作者退出作品的传统模式,而是更深入地干预了作品,从而将反映客观现实与反映主观真实融为一体,实现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跨越与融合。
  ……轰隆隆火车在远处鸣汽笛这些机车力量真大像巨人水蒸气向四周乱喷就像那首古老的情歌的结尾可怜的男人们不得不离开妻子和家庭在发烫的机车里通宵上班今天真闷热我很高兴我已将那些过期的《自由人》杂志和照片烧掉了一半将东西像那样到处乱放他变得越来越粗心了将剩下的扔进了换洗室……
  这一段没有任何标点的内心独白,看似无意识,实则有迹可循,语义看似模糊不清,但正是这种朦胧、混沌的形式反映了莫莉的朦胧意识、潜意识。她的思维表面上看起来很混乱,但在这种混乱外表下的,却是她意识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由流淌。她能从火车“鸣汽笛”联想到了“那首古老的情歌”,她由“发烫的机车”感到“今天真闷热”。这些朦胧的意识又是合情合理的,是正常人的正常思维,将形式上的无意识与内容上的有意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人物的内心活动呼之欲出。
  再如,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
  ……好吧当我像安达西姑娘那样把玫瑰插在头发上要我戴一朵红的好吧他是怎样地吻我啊我想好吧别人行他也行随后我用眼睛问他再一次好吧然后他问我好吧要我说好吧我的山之花然后他先用双手搂住我好吧将他朝我身上拉让他碰我的乳房一身香味他简直疯了我说好吧我会的好吧。
   乔伊斯用“好吧”一词贯穿了莫莉这段两万余字的内心独白,表面看起来只是意识的疯狂驰骋,作者也没有发表任何的个人观点,但正是由这一个个“好吧”连缀起来的意识的河流,让读者看到了莫莉的水性杨花,看到了她对情欲的渴望和及时行乐的价值观念。
  “意识流”小说是独特的,反传统的,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运用无意识的回忆和独特的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法,关注人类心灵,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还原给了我们一部人类真实的心灵史。意识流小说的伟大就在于它还原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心灵史,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实质,也是它带给我们的震撼。
  
  作者简介:李会琴,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西南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英汉修辞对比研究、语篇分析、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M].徐继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
  [2]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M].萧乾,文洁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
  [3] 涂卫群.从普鲁斯特出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4] 柳鸣九.西方文艺思潮论丛:意识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 廖星桥.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省略

推荐访问:意识流 似水 追忆 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