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GDP神话下的阴影】苏州GDP

   中国创造了GDP增长的奇迹,苏州更是奇迹中的奇迹。2004年上半年达18%,而且在未来几年仍将会狂飙突进,但这样的发展模式能为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带来多少促进,却要打上一个大问号。
   2004年上半年,苏州各项经济指标又向前迈了一大步:GDP总量增长18%,紧跟在上海、北京、广州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特大型城市之后,在全国大中城市GDP总量中排名第四。
  对于只有590万人口的一个地级城市而言,苏州的经济规模是一个奇迹。
  “这样的发展速度还看不到减缓的势头。”苏州市政府官员说。由于近两年上千亿元的生产性投入,这些资金都将在未来几年转化为GDP数字,因此苏州GDP高速增长的势头还将持续,并可能在2008年前超越北京、广州,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经济“巨无霸”城市。
  但在苏州GDP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以外资投入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给耀眼的经济光环上投下阴影。
  
  GDP增长与人均收入不对称
  
  2003年末,苏州GDP总量为2802亿元,人均高达4.75万元,折算成美元是人均5723美元,高出一直领先的上海(人均5643美元),成为全国各大中城市中的状元。
  但苏州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却并不如此乐观。按人均收入计算,苏州只能排在长三角16个大中城市的第七位。苏州就业群体的工资收入普遍偏低,大学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大专生、技校生收入在1000元左右,来自附近省市农村的外来打工族收入则只有几百元。
  随着近几年房价狂涨,普通就业群体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在苏州一家外资企业打工的张彬抱怨,自己辛苦一个月的工资还买不到半个平方米的住房,他甚至说,自己是“住在天堂,活在地狱”。
  有专家将苏州和成都两座东西部城市的统计年报作了比较后发现,除GDP、进出口总额等数字苏州大大超过成都外,在许多有关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上,处于东部最发达地区的苏州,还比不上地处西部内陆的成都。比如体现老百姓消费水准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成都是771.5亿元,苏州是526.1亿元;在体现当地居民富裕程度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上,成都是1494.4亿元,苏州是1470.5亿元;人均住房面积,成都是27.1平方米,苏州为18.6平方米;私家车拥有量,2003年成都私人拥有汽车34.5万辆,苏州是16.8万辆。
  
  是世界工厂,还是其加工车间?
  
  2003年底,苏州全年合同引进外资124.96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68.05亿美元,均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引进外资额的十分之一。在苏州经济中,外资已经成为发展主力。
  在苏州新加坡开发园区的示范带动下,苏州掀起了一阵园区经济热潮:全苏州境内先后冒出16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及星罗棋布、不计其数的县级、镇级、村级开发区。有一个在苏州当地流传很广的说法:在深圳,一个椰子掉下来会砸到四个总经理;而在苏州,往四周一指,每一处都是开发区。
  有媒体报道称,苏州已成为全球IT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在世界工厂名称下面隐藏着的却是这样一种经济发展的实质:由内地提供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再加上各类优惠的税收政策,外资企业将生产过程的低端部分――主要是加工和组装环节设在当地。这些低端环节的最大特点是:耗费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附加值低。
  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是10美元,但其在中国的离岸价格却只有2美元。这2美元还不是最终利润――其中的1美元是管理费和运输费,剩下的1美元中,0.65美元用于支付来料费用,最后剩下的0.35美元,才是中国企业主和工人的所得。
  瑞士与美国合资的罗技公司在苏州生产的罗技鼠标,在美国的售价大约为40美元。在这一价格中,罗技拿8美元,分销商和零售商拿15美元,另外14美元进入零部件供应商的腰包,中国从每只鼠标中仅能拿到3美元,而且工人工资、电力、交通和其他经常开支全都包括在这3美元里。
  目前,苏州每年外贸进出口高达656.63亿美元,且以年均80%的高速递增。但要将这样的低端产业链条地区称为世界工厂是错误的,称为世界工厂的加工车间恐怕还差不多。
  而且,这样的车间还像蒙古包一样“逐水草而居”――哪里的政策更优惠,哪里的土地、劳动力更廉价,就往哪里搬迁。在苏州目前引进的外资中,就不乏一些在珠三角“免二减三”政策到期后的企业。他们转移到苏州后,又可以继续享受苏州方面提供的税收减免优惠。苏州当地的一位官员说,等苏州提供的减免优惠到期之后,这些“蒙古包”企业向其他地方转移,“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角色错位:政府成了市场主力
  
  “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一位在苏州投资的台商说。
  目前,苏州经济的主力是外资投入。一家跨国公司到苏州来设厂,产值动辄就是几亿、几十亿元,经济指标迅速得到提升,所以各级政府都乐意通过招商引资来获得政绩。
  1994年,新加坡政府看中了苏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在苏州城东合作开发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随着该园区招商条件的逐渐成熟,苏州又在城西如法炮制,开辟了新的工业开发区――苏州新区,提供更便宜的土地、更优惠的税收政策。新加坡方面为此提出抗议,认为苏州市政府是在挖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墙脚。苏州市政府回答的理由也非常实在:如果苏州不开辟新区,那邻近的吴江、昆山,甚至无锡、常州也肯定会用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手段来吸引外资。最后的结果是,新加坡方面只能承认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
  沿着几条穿越苏州境内的主要公路干道,两旁到处都是正在施工的工地和已经建成的厂房,难得一见连片农田。那个我们记忆中熟悉的河道纵横、沃野千里的江南水乡,在苏南地区工业化的急行军中,已经离我们远去。
  据一份统计报告称,苏州的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消耗掉4000亩以上的耕地。在每年18%的高增长速度下,苏州的耕地每年以近10万亩的速度在消失。2003年,苏州GDP增长了18%,而粮食产量下降了23%,油料作物下降了20%,蚕茧下降了40%。
  苏州各个市县、各个乡镇为在招商引资上完成更多的指标,不惜在地价、税收政策上血拼。一亩“七通一平”后的工业用地,土地成本至少在15万元以上,但在苏州很多县市,外商花5万元就能拿到。一些外商说,他们也常常搞不懂一些优惠政策从何而来。
  政府主导下的苏州经济,虽然取得了GDP高速增长的奇迹,但其运作方式却是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背离的。在政府唱主角的市场中,招商引资成为最省力、最易见成效的捷径,而发展本土型的创新型企业则成为费工费时、吃力不讨好的事。
  可以预料的是,由于近几年外资的大量涌入,苏州GDP在未来几年仍将会是狂飙突进式的发展,但这样的发展模式究竟能为中国经济地位、经济实力的提升带来多少促进,对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向一个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多少帮助,仍然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推荐访问:苏州 阴影 神话 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