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郭沫若论》编者“黄人影”考

  我在旧书市场购得一册光华书局1931年8月初版《郭沫若论》,这本书的编者,署名“黄人影”。告知龚明德老师时,他立刻问我,是否知道“黄人影”是谁。我很诧异地回答,不是各种参考材料上都写“黄人影”是阿英(钱杏�)吗?他说,他很怀疑“黄人影”不是阿英,而是“顾凤城”。我问他是否有确凿的论据、是否有人已经写过文章,他回答,似乎还没有见到关于此话题的考证文章,他的判断主要来自同为“黄人影”编的《创造社论》。在这本书中,除第一篇署名为“顾凤城”的《创造社和中国文学运动》外,王独清等人的文章都是转载,很可能署名为“顾凤城”的这篇文字是专为这本书撰写。于是,我开始“黄人影”的考证。
  我先假定大多数参考材料上的论断是正确的,即“黄人影”就是阿英(钱杏郝),从正反两方面查找了一些材料,择其要者抄录于下。
  (一)正方材料
  1、上海书店1980年代影印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中,署名为黄人影所编《郭沫若论》、《创造社论》、《茅盾论》和《当代中国女作家论》这四本书的封底说明文字,均指明“黄人影”是阿英(钱杏�)。这套书的影响极大。
  2、陆耀东所编《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P404、406等处,在《郭沫若论》、《创造社论》、《茅盾论》等条目中,指明编者“黄人影”即是阿英(钱杏郝)。
  其他现代文学研究专著或单篇论文中引用此说法的,不胜枚举。
  (--)反方材料
  1、1981年11月三联书店出版的《阿英文集》所收《阿英著作目录》,2006年4月出版的《阿英全集》中所收《阿英笔名》和《阿英年谱》等材料中,无一字提及“黄人影”及编选《郭沫若论》、《创造社论》、《茅盾论》和《当代中国女作家论》。这两种书都有阿英的女婿吴泰昌和后人钱小惠、钱厚祥等参与,表明他们并不认为“黄、人影”是阿英的笔名。
  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刊载吴家荣《阿英原名、笔名考》(P275-277),明确说,“有些文章将黄人影指为阿英笔名,实为大错。黄人影另有其人,《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一书,也非阿英所编”。吴先生说得很肯定,但他似乎也未找出“另有其人”到底是谁?
  (三)第三种态度
  有意思的是在徐�祥和钦鸿所编《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版)中,分别在“阿英”(P349)和“顾凤城”(P535)条目下,收录了“黄人影”,意思大概是两人都用过这个笔名。但在“顾凤城”条目下,该书说“黄人影、洁梅女士――署用情况未详”。
  一个证据
  我采用E考据的工作方式,试着用“阿英”、“钱杏�”、“黄人影”、“顾凤城”和“郭沫若论”等关键词分别组合,在“谷哥”和“度娘”上进行检索,发现一条重要的材料:在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中,记录了国民党中央党部1934年2月禁止新文艺作品的一个详细目录。鲁迅“后记”说这个长达149种的书目来自于1934年3月14日的《大美晚报》。我没有去查找鲁迅手稿全集,估计此文中抄书目是用的“剪报”方式。在这个书目中的“光华”(书局)条下,赫然列有“郭沫若论顾凤城”。因为这本书和作者名字夹在“顾凤城”的好几本书中,我最初很怀疑是否是手民之误,但进一步的查考,打消了我的疑惑。
  仔细查看这个书目,我发现,国民党的文宣检查人员,其实颇下了一些功夫。出版时署名为“钱谦吾”的《怎样研究新兴文学》和《新文艺描写辞典》两本书,其作者都被改回了本名“钱杏�”。因此,“郭沫若论顾凤城”很可能是检查人员刻意将笔名还原为本名,以便与其他顾凤城编写的书籍如《中学生文艺辞典》等的作者统一起来。当然,《大美晚报》的这个书目也有两处明显错误。其一,在“亚东”条下,将《义�》的作者“钱杏�”误为“蒋光慈”;其二,在“亚东”条下,重复出现了“光华”中已有的“《暗云》”。但这两个错误,据上海乐华图书公司编辑的《出版消息》后来的报道,进行了更正。(可参考《鲁迅全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480,注释7、8)
  再一个证据
  如果说鲁迅“后记”所引《大美晚报》是个孤证的话,那,必须找到当时的另外一些报刊,看看是否有相同的记载。
  1934年2月19日,国民党中宣会密令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查禁上海各书局出版共产党及左倾作家之文艺作品一事,确实是个大事件,涉及几乎上海各主要的书店25家。2月25日,各书店收到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奉中宣会查禁25家书店涉及28位作家的149种书籍的公文。由开明书店领衔有关书店,两次联名请愿“体恤商艰,从轻处置”。3月20日,当局进行了回应。在前引鲁迅“后记”中,录存有“中央的批答和改定的书目”:
  见于《出版消息》第三十三期(四月一日出版)――
  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批答执字第一五九二号(呈为奉令禁毁大宗刊物附奉说明书恳请转函中宣会重行审核从轻处置以恤商艰由)
  呈件均悉查此案业
  准中央宣传委员会公函并决定办法五项:一、平林泰子集等三十种早经分别查禁有案应切实执行前令严予禁毁以绝流传;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三十种内容宣传普罗文艺或挑拨阶级斗争或诋毁党国当局应予禁止发售;三、浮士德与城等三十一种或系介绍普罗文学理论或系新俄作品或含有不正确意识者颇有宣传反动嫌疑在剿匪严重时期内应暂禁发售;四、创造十年等二十二种内容间有词句不妥或一篇一段不妥应删改或抽去后方准发售;五、圣徒等三十七种或系恋爱小说或系革命以前作品内容均尚无碍对于此三十七种书籍之禁令准予暂缓执行用特分别开列各项书名单函达查照转饬遵照等由合仰该书店等遵照中央决定各点并单开各种刊物分别缴毁停售具报毋再延误是为至要件存此批
  “附抄发各项书名单一份”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二十日 常务委员吴醒亚
  潘公展
  童行白
  先后查禁有案之书目(略)
  感谢倪墨炎先生,他在《三十年代反动派压迫新文学的史料辑录[续二]》(《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1期,P181-187)中,留存了《出版消息》第三十三期等原始档案中刊载的、在鲁迅文章中被略去的“先后查禁有案之书目”。
  在这份书目中,我惊喜地发现,不但上述将《义�》的作者“钱杏�”误为“蒋光慈”等错误已被订正。更为关键的是,在“暂缓执行查禁之书目”部分“光华”条下,也赫然有:
  “新文艺辞典顾凤城编 郭沫若论 同上 没落的灵魂 顾凤城著”
  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证据。经过开明书店领衔两次请愿后,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3月20日批复分别五种情况处理的书目,即第二次发文所附“抄发各项书名单”的书目中,《郭沫若论》的作者 仍是顾凤城。并且,此书目很细致地将顾凤城“编”和“著”的两类书目进行了区分。
  在张静庐所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190-205页也有相同记载,特别是204页的注释4,并附有“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批答执字第一五九二号”的影印件。
  在《郭沫若论》和《茅盾论》两书开头,都有一篇“小传”,作者署名“凌梅”。“凌梅”是何人?就是顾凤城!他在编辑《读书月刊》时连载发表《现代中国作家录》就是使用“凌梅”笔名(参见徐�祥和钦鸿所编《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P535)。黄人影(顾凤城)所编《郭沫若论》、《创造社论》、《茅盾论》和《当代中国女作家论》四本书,前三本书的头条,都是顾凤城自己的文章,我甚至怀疑《当代中国女作家论》第一篇署名“毅真”的《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可能也是顾凤城的手笔。这种风格倒也符合他被鲁迅在“文摊秘诀十条”中讥讽过的“须编《世界文学家辞典》一部,将自己和老婆儿子,悉数详细编入”。
  余论
  1、关于“毅真”这个笔名,我最初以为是阿英的,因为阿英的长子叫钱毅,夫人叫戴淑真。但是仔细阅读了毅真所写的《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中关于冰心等五人的论说,并与阿英1931年4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中关于这五位女作家的论说进行对照,我认为这些论说应该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2、阿英1938年在上海主编《离骚》时,曾借用过李健吾的笔名“刘西渭”。那么,是否有可能在1931年借用顾凤城的笔名“黄人影”编书呢?我个人觉得,这种可能尚不能完全排除。
  从检索的情况来看,署名黄人影所编的共有五本书(除上引四本外,还有一本未曾影印过的《文坛印象记》,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2年12月版)。《郭沫若论》可以确认不是阿英而是顾凤城所编。《创造社论》、《茅盾论》两书,从情理上讲,也应是顾凤城编选(把自己的文章放在第一篇)。《当代中国女作家论》共有20篇文章(含“毅真”所写概述性质一文),有阿英署名为“钱杏�”或“方英”的六篇文章,比例较高,且与阿英1931年4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现代中国女作家》颇有重合,所以我个人觉得,《当代中国女作家论》的编者“黄人影”到底是谁,还可以存疑。至于《文坛印象记》的真实编者,从审慎的态度出发,我的意见也是暂时存疑。

推荐访问:郭沫若 编者 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