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岁交子,团圆福禄


  说起中华才艺,你可能会想到武术京剧、剪纸刺绣、书法国画、古筝古琴……但是你或许不知道,最受外国人欢迎的中华才艺竟然是包饺子。我的一个师姐,就是因为表演了包饺子这项中华才艺,顺利拿到了国家汉办的教师志愿者资格。
  包饺子之所以能被列为中华才艺,取决于饺子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第一美食”的重要地位。中国人的餐桌崇尚仪式感,而饺子就是最具仪式感的食物,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动土安迁、聚会宴请……只要是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大日子”,饺子就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我的一个外国朋友就曾跟我吐槽,“你们好爱吃饺子,国庆节竟然也要吃饺子。你们这里就没有不吃饺子的节日。”
  饺子取名“交子”的谐音。这就要说一下中国古代的计时法,中国古代以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每天的开始即为子时,相当于今天半夜二十三点到明天凌晨一点这个时间。每到年三十这一天,这个时间不仅是两天的更替,更是两年的更替,即为“交子”。
  北方有“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的说法。“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更岁交子,除旧迎新。而饺子作为这个节日必备的食物,更是寓意美满幸福,团圆福禄。小时候,奶奶在年三十的饺子馅里塞进新兑换的硬币、甜甜的糖果或者饱满的花生仁,让家里人在新的一年讨一个好彩头,孩子们多以吃彩头为乐,即使吃饱了也能再多吃几个。但这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为了让孩子们高兴,奶奶就会把有彩头的饺子捏上花边,直接挑到孩子们的碗中。
  所以真正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的是,再也没能百分百吃到带彩头的饺子。
  饺子的由来也是多种多样。传说医圣张仲景访病施药,大堂行医,于冬至之日舍“祛寒娇耳汤”为乡民医治冻疮。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中熬煮,然后将其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称为“娇耳”。人们吃过“娇耳”,耳朵上的冻疮果然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制成的食物叫做“饺子”。
  传闻“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所以每到冬至那天,只要是有饺子卖的餐馆,必定爆满,我也偏偏爱凑热闹,肯定要点一份猪肉酸菜馅的水饺才算圆满。后来在外卖盒上看到医圣张仲景的传说,更是觉得饺子这种食物,吃起来略带神圣。
  起初外国人因为中国的饺子与意大利的“dumpling”相似,便称其为“dumpling”;随着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遵从中国的传统,称饺子为“jiaozi ”。从最初的“dumpling”到现在的“jiaozi”,从称呼中就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由此可见,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名称,更是一种文化的代表。
  所以当考官问师姐“你会什么中华才艺?”时,师姐能够自信满满地说,“我会包饺子。”从面粉的选择到馅料的制作,再到和面、擀皮,最后包成饺子下锅,这其中的学问其实一点也不比文化课简单,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美食传承,味道记忆,承载的,更是中华民族“更岁交子,团圆福禄”的美好祝福。
  好吃不如餃子,今年立一个小目标,让我们一起来学会包饺子这项“中华才艺”。

推荐访问:团圆 福禄 更岁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