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大一考试题【“计算机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计算机数据处理”是石河子大学农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计算机数据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效果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包括教材选择、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关键词:数据处理;教学实践;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李春艳(1982-),女,新疆哈密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龚江(1976-),男,新疆奎屯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讲师。(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一类课程“生物统计学”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67-01
  “计算机数据处理”课程是以生物统计学为基础,讲授应用SPSS、DP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课程,是石河子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农科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之一。由于统计软件及其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广泛应用,加之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因而很受学生的欢迎,已成为往届学生的必选课之一。另外,我校农科类学生在学期间要开展毕业论文试验,包括数据汇总、分析和论文写作,因此,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就成为学生们必需掌握的技能之一。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并对试验结果作出科学、准确的结论,从而为农业生产服务,是石河子大学农科类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之一。据此,笔者结合本课程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无指定教材,提供参考书目
  “计算机数据处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全程上机实践教学。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统计软件EXCEL、SPSS、DPS等的使用,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数据整理、图表绘制和统计推断。其中统计推断为教学重点,涉及回归与相关、聚类、方差分析、数据预测、主成分分析等。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本科阶段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由于内容涉及范围广,本课程没有指定教材,由任课教师提供参考书目,每节课结束前告知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学生根据参考教材预习。教师则综合各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充分备课,既充实了课堂,使学生汲取了各种参考教材的精华,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同样的数据可从不同角度分析,试验研究结论更加全面、可靠。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方法。
  另外,没有指定教材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学生预习的参考书不同,不能很好地做笔记、解析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听课,如何做笔记。要会听课,能抓住听课的重点,会做笔记。其次,教师在授课时应讲清楚重点、难点内容,而对较简单的内容可让学生课后自学。另外,在预习和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给出练习题,要求列举出不同参考书目阐述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以此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把学习过程变成思维、探索、启悟和实践的过程。
  二、举反面教材,加深理解
  一直以来,在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们习惯于直接讲述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的填鸭式方法,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和机械性模仿,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而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学基本知识并查阅过大量科技文献,那些成功的、优秀的实例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把“反面教材”和“正面教材”结合使用,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统计分析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他们理解、把握理论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变成为自己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利用学生对“反面教材”记忆深刻的特点,笔者在课堂上会展示一些往届学生有问题的论文,让同学们“挑刺”。通常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很活跃,从论文的错别字到试验结论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尤其会重点讨论数据整理和分析部分。如此一来,学生们牢记了科技论文中的数据表格要用三线表;图表的标题、图例、单位、刻度等因素均要体现图表的自明性;回归分析中数据预测要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之内等等;对于试验结论,笔者会偶尔“篡改”一下,得出一些片面或是错误的结论,由学生讨论、质疑、判断。学生们发言踊跃,平时授课中需要反复强调的注意事项以及常被大家忽略的统计分析中的细节都被提了出来,最后大家一起纠正,得出全面、可靠的结论。巧妙应用“反面教材”,通过给别人挑毛病,预防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使学生们记忆深刻,学习效果很好。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可以增进师生感情。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打破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创新必先质疑,有小疑则有小进,有大疑则有大进。敢于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也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认真对待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经过独立思考且有研究价值的,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享受到质疑的成就感;对于浅显幼稚甚至不太合适的,要用适当的方式从不同角度给予评价鼓励。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提高他们质疑的勇气,从而增强其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合作学习,提高参与性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任务,分配到各小组,采用自学、讨论、评议等形式自主探究和认知、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互助性学习方式。这样,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习效果。[1-2]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就必须做大量练习。面对繁杂的数据,学生难免会感觉内容枯燥,产生厌学的心理。为了克服这种局面,要让同学们拿自己的试验数据“开刀”。本课程设在大四第一学期,学生的试验一般已基本完成,有大量的原始数据需要分析。这时让大家分析自己的数据不但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统计知识乘热打铁地学以致用,还可以减轻下学期的“负担”,如此一举两得,学生们很有热情。此时,教师需先掌握学生的论文内容和试验目的,根据试验目的大致分类,比如做方差分析、回归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趋势描述的等等,再将学生分组,共同讨论,每组选出1~2名代表阐明试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教师需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鼓励大家踊跃发言,为每一位同学的论文献计献策。最后,教师再将此类统计分析进行总结。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另外,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四、双语教学,一举两得
  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专业建设和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为顺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双语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较高,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统计分析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而目前的统计学软件几乎都是英文的,即使汉化也只限于第一层目录。要想熟练掌握这些软件就必须学习统计专业英语。目前本课程的部分章节笔者已经开始采用“浸入式”双语教学,[3]这说明我校在应用软件上已经先一步与世界接轨了。
  本课程教学中SPSS软件的内容所占学时比重较大,学校采用的是英文原版。起初,学生学起来有一定困难,也有学生问既然SPSS有中文破译版,为什么还要学英文版的呢?原因如下:第一,保证原版的严肃性,且原版软件功能完整;第二,分析数据的同时学习统计专业英语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读写外文文献,实现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在英文版SPSS软件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完全掌握统计过程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在课堂上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交替使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英文术语的解释要结合该词汇在普通英语中的意义,并由此衍生出其统计学含义。其次,教学中采用加分形式鼓励学生,抓住学生都想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心理,提升他们学习英文原版的积极性。首次学习英文原版时,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课时安排等告诉学生;下课之前,将下次课要讲的内容预先告诉学生,便于预习;上课时,将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刚开始有的学生会直接用中文回答,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逐渐适应了这种交流方式,回答问题时使用英语的比例逐步增加。如此一来,同学们既学会了SPSS统计软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统计双语课程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双语课程教学中,英语的使用既能成为教学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成为教学的缺点,成为学生学习课程的障碍。“计算机数据处理”课程的基础课“生物统计”所选教材有部分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在其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当加强统计专业术语的学习,可为本课程中SPSS等英文软件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结束语
  要想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挖掘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让一人一机的枯燥课堂、满目数据的繁杂内容转变成让学生自主加入问题的质疑、探讨以及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效果,使统计理论与实践应用密切结合,感性认识与理论认识有机衔接,利于把理论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3]马秀颖,马敏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统计双语教学研究[J].统计教育,2007,(11).
  (责任编辑:王祝萍)

推荐访问:数据处理 探索 实践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