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式陋习:痛恨并随波逐流

  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  关于国人陋习,一直以来都是民众和媒体老生常谈的话题。从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到驾车随手乱扔垃圾,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是见怪不怪。
  如今,这些陋习前面被加了三个字“中国式”。
  这一切是从“中国式过马路”开始的,所谓“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绿灯是没有关系的,只看人不看灯。
  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中国式过马路”也在网上迅速走红,并被不断地放大、演绎,最终引申出所谓的“中国式陋习”。
  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几年前,就有媒体将中国游客在海外随地吐痰称作为“民族的灾难”。
  而在另一方面,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
  不过,“中国式陋习”的叫法虽然令国人蒙羞,但藉此机会,民众也开始了一场关于公民素质和社会管理的反思。
  驾车陋习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直线上升,而各种各样的驾车陋习也随之成正比上升。
  滥用远光灯是据说最令驾车者反感的驾车陋习。
  每到入夜,扑面而来的各种刺眼的远光灯成了我们逐渐熟悉的一道“风景线”,很多测试表明,在对方远光灯的情况下,驾车者甚至连前方几十米的障碍物都难以察觉,因此而造成的事故多到难以统计。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明知使用远光灯损人不利己,同时又反感他人使用远光灯,但相当一部分车主却在一边骂一边热情地升级自己的车灯,并把升级后的远光灯效果晒到网上。
  而最令行人反感的则当属乱鸣喇叭、不避让行人。似乎因为外面罩着一个铁壳的缘故,驾车者在和行人遭遇时总将自己划到强势的一方。不少驾车者在过人行横道时基本不减速,甚至加速抢道,而无视车让人的通行规制。
  占用应急车道也在日常行驶中屡见不鲜。在不少高速路上,应急车道几乎成为不少车辆闲庭信步的私家高速路。尤其是在稍显繁忙的道路上,一些驾车者为了不在车龙里按部就班,竟将路肩作为首选车道。
  有网友戏称,如果真的发生事故,救护车除非是坦克改装的,否则根本没有机会快速赶往事故现场。
  有的事故或许是因为“车窗垃圾”而起。在城市快速道路上,汽车车速较快,放大了异物的撞击力量,如果此时前方有“车窗垃圾”飞来,可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车窗垃圾”不仅妨碍行车安全,更已经成为环卫工人的潜在杀手。9月23日下午,成都三环路上61岁环卫工老大爷邓维松,为了拾捡路上的垃圾被飞奔而来的奥拓车撞上,当场身亡。
  据上海市建交委统计,上海高架道路每天清扫出来的垃圾多达6至8吨,其中绝大多数是驾驶员和乘客扔出窗外的“车窗垃圾”。
  不只是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同样不能免俗。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全国各大高速公路显得格外热闹,或堵或疏都会冷不丁地就会从车窗飘出一只垃圾袋,或者一个矿泉水瓶。
  有网友吐槽:高速公路上到处都是垃圾,报纸在车流中飞舞,还有人在高速路边小便,让道路变成了“垃圾场+公厕”。
  旅游陋习
  道路如此,景点更不能幸免。据北京市市政市容委透露,仅9月30日13时至10月1日13时这24小时的时间里,北京天安门地区就收运垃圾7.9吨。
  而这一成绩是采取机械化清扫为主、人工保洁为辅的作业方式,由460余名环卫工人三班倒、24小时进行环卫作业所取得的。
  但相比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天安门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10月1日早晨,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3公里海滩收获了包括啤酒瓶、食品袋、卫生纸等在内的至少50吨生活垃圾。
  这些垃圾是前一天晚上,聚集在大东海的海滩上的两万多名游客和当地居民赏月时留下的。相关单位出动600多人对沙滩垃圾进行清理,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清理完毕。
  相比随手一扔的垃圾,对景区景物的乱刻乱画破坏力更加惊人。
  “到此一游”似乎已经成为旅游签名的固定模板,而但凡是旅游景点,涂鸦随处可见。比如,长城几乎成了一个巨幅签名簿,在故宫的粉墙上、天坛回音壁上、圆明园的楹柱上,则新刻盖着旧划,陈陈相因。
  而乱攀乱爬、乱踩乱折在不少景区更是举目皆是,在承载着中华民族屈辱伤痕的圆明园废墟上爬上爬下的国人不在少数,一些人甚至爬到大水法门楼的顶端拍照留念。
  国内旅游如此,出境旅游亦不乐观。
  2011年,我国出境游客达7025万人次,居世界第二位,游客境外消费额超过726亿元,仅次于美国、德国。但部分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与颇具实力的消费能力极不相称。
  比如大声喧哗几乎已经成了中国游客的标签。一位境外游的导游说,在国外许多需要保持肃静的场所(比如教堂),中国人常会被“特别提醒”,巴黎圣母院的入口处就有两个大大的汉字:“沉默。”
  在度假胜地马尔代夫,只有很少几个度假村愿意接待中国客人,原因是其他游客受不了中国人的大嗓门。一个餐厅只要进去七八个中国游客,马上会闹腾成一锅粥,影响安静进餐、小声谈话的其他客人。
  无怪在今年3月美国一家市场调研机构针对16个国家的56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关于旅游的在线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
  生活陋习
  过马路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因此,不少国人也练就了一身过马路的本领,后来有人为之起了一个名字,叫“中国式过马路”。
  所谓“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只看人不看灯”,“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我们”。
  “这样的场景实在太熟悉不过了,只要是有了‘带头大哥’,大家就可以过马路了。”网友“娜时花开”说,红灯行,绿灯更行!
  有记者在广州市某路口观察,1分45秒的等待时间里,不少争分夺秒的市民十分烦躁。在等待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干脆从人行道慢慢挪到大马路上。还有人另辟蹊径,不走到路口就直接横穿马路。   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个十字路口,红绿灯基本上是形同虚设。比如频繁闪烁的绿灯提示着行人马上就要红灯了,但此时不少行人却加快脚步,想要赶在车辆通行前短暂的一两秒钟时间快速通过。
  而在贵州省贵阳市的某个十字路口,专门给行人设计的地下通道也有很多人不愿意走,宁可冒险横穿马路。当然,跨越护栏也就成为了不少人的家常便饭。
  除了“中国式过马路”,“扇形排队”也是一种颇有特色的排队方式。
  在石家庄友谊大街某站牌处,有记者观察,随着公交车进站,等车人纷纷涌向车门,形成一个“扇形队伍”。上车后,刷卡占座更是争先恐后。
  而在公交车上,陋习也随处可见。这边一个大妈高声地接打电话,口水四溅:“哎呦喂,昨天晚上打麻将又输了我!”那边一个小姑娘淡定地低头吃东西,顺便把封闭的车厢整成韭菜味。
  车厢外,带小孩的妈妈在路边随手帮小孩解开裤子,帮助自己的孩子完成大小便。旁边经过的大爷则毫无征兆地咳嗽一声,然后顺带吐出一口黄痰,而被吐痰的草地早已被千万人踏出一条寸草不生的小路。
  除此之外,随意插队、哄抢各种公共或者私人物品、禁烟区吞烟吐雾、乱吐口香糖等陋习更是不胜枚举。于是乎,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传说中的“中国式陋习”。
  心态反思
  为什么我们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却在重复着这些陋习?在新华网一项互动调查中,许多网友认为,诸如“中国式过马路”式的陋习反映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位网友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有种“从众心态”,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是傻,“随大流”最终造成了红绿灯形同虚设。
  另一位网友则认为,一些人规则意识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
  还有一些网友认为“中国式陋习”中蕴含着一种“成长的烦恼”心态:“自己开车时责怪走路的,自己走路时责怪开车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都有这种感觉?”
  一位网友就表示,自己开车时总是很讨厌行人闯红灯,走路时,却又讨厌汽车为什么不让一下行人,“如同做女儿时讨厌妈妈的管束,等当了妈妈,又讨厌女儿的叛逆。站在自己的立场,总是别人的错”。
  还有网友指出许多人的“从众”源于“鸵鸟心态”。
  “在东方文化中,人之所以不犯错误,是因为怕别人瞧不起,丢脸,尤其在熟人面前。这种心态在熟人社会中运作良好,因为大家彼此熟悉,都能彼此看到对方表现,彼此监督。”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指出,马路上明显是一种生人社会,大家都是陌生人,犯了错误,一走了之,谁也不知道,所以更可能犯错误。
  而专注旅游领域的专家也承认:“人们离开常住地,到了异地之后,关注他的人和目光少了,确实会存在道德弱化的现象,产生不文明行为。”
  现实因素
  还有网友表示,造成“中国式陋习”的,除了心态,还有很多现实性的因素。
  比如就有网友指出,“中国式过马路”并不都是行人的素质问题,因为相关制度设计不合理致使很多时候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也不能一味地指责行人忽略了“规则意识”。
  网友“张冶军”就抱怨称,请别怨民众不守法,中国道路交通法制定有漏洞,车辆右转,在无行人情况下可行驶,如今车辆非常多,行人若等车辆走完再横过马路那几个小时都过不去,车辆右行应设红灯。
  另一个例子则是,不少外地来京旅游或打工者、出租车司机等反映公共厕所少或标志不明显不容易找到,不得已只好在街角或草地、树林“方便”。
  而与此同时,随着北京城市的改造与发展,大量危旧平房区变成了楼房区,原有按胡同住户规模配备的公共厕所随之消失,而新建小区中很少有公共厕所。
  再如随地吐痰,各地其实都禁止随地吐痰,但在禁止“随地”的时候,却没有可以让人放心吐痰专用的场所和设置标示。
  此外,也有声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速度太快,人们的生活习惯的变化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比如,私家车的普及也就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汽车文明还在形成之中,和国外动辄一两百年的历史不可同日而语。又比如在公共场所,人们过去和朋友聚会,自家小院里喝喝酒闹一闹,高声喧哗已成习惯。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表示,陋习屡禁不止,与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出游频率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很多现象,可通过长期的宣传引导、知识普及进行补课。
  也有专家认为,相比于城市化过程中,因“无知”造成的不文明现象,而更为普遍的则是“明知故犯”。而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的整体国民素质确实需要不断提高。
  还有专家表示,这些陋习还与我们从小偏重于宏观方面的教育有关,这导致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强调得太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就认为,现在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多为侧重于谋生的功利型教育,淡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曲解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此外,还有评论指出,“中国式陋习”问题的根本在于社会理念或法理理念的错误。不论是哪类“中国式陋习”,都是缘于“法不责众”的理念错误和诱导。比如,漠视法规是交通陋习痼疾存在的根本原因。
  期待破解
  目前,许多网友已经开始检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错误”,向自己身边的“中国式陋习”说“不”。
  “从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所受的教育。”网友“欣兰一笑”说,她今后会杜绝自己的“陋习”,“给孩子做个榜样,这样等孩子长大,生活环境才能更安全。”
  网友“赵主任”说,“中国式陋习”是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当我们在埋怨别人素质不高时,也应该想想自己,每一个中国人文明了,中国才能文明。
  更有不少媒体发出倡议,“从我做起,向不文明陋习说‘不’,不做‘凑齐过马路’的那‘一撮人’,使种种不文明现象成为极个别现象,直至最后彻底消失。”
  还有不少网友提出,解决“中国式陋习”,道德自律不可少,但现阶段加强管理和完善制度建设也是当务之急。
  有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应把建设完善、方便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与提升市民素质紧密结合,互相促进。通过增加公共厕所、垃圾桶等各种必备服务设施的建设,使城市公共体系尽快达到文明城市的要求,用物质文明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
  此外,也有声音建议,借鉴新加坡等国外的成功做法,建立和形成“舆论监督、物质奖惩”等制度。
  比如,美国各州对乱穿马路者罚款2到50美元不等,虽然数额不大,但处罚记录将会记入个人信用记录中,终身不能抹去。
  而在英国伦敦,如果乘客朝车外乱扔垃圾,车主将被处以100英镑罚款,其他乱扔垃圾者还可能被告上法院,将面临最高2500英镑罚款。
  事实上,国家也早已开始着手出台相应的举措。早在2006年,国家就开始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并颁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指导性规范。
  地方政府也动作频频。在广东深圳,就通过制定《深圳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重罚不文明现象,乱扔香口胶渣、纸屑、烟头等垃圾,可处200元罚款。
  事实上,“中国式陋习”讨论的最大价值,莫过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动文明意识的觉醒,来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完备,让“中国式”的标签不再沦为中国问题的代名词,而是越来越彰显一个大国风范和魅力。

推荐访问:陋习 随波逐流 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