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结合看民间舞蹈的发展 传统民间舞蹈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民间舞蹈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态势,对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向进行浅述。民间舞蹈的发展态势即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结合。本文分别从民间舞蹈的“语言”、创作、传承3个方面入手,运用例证法,着重论述了民间舞蹈的创作内容、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并从继承传统意识和发展现代意识两个方面来阐述了笔者对民间舞蹈发展趋向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民间舞蹈 传统意识 现代意识 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民间舞蹈,是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以及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舞蹈,它是在人民群众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产生的,在历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的不断加工创造而成,并广泛地流传于人民群众当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特定的一种深邃的文化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民间舞蹈也与时俱进,在创作内容、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上,打破原有固定的创作模式,保留传统的基础,运用现代意识创作出反映时代特征的新舞蹈。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结合,使得新时期的民间舞蹈更加光彩夺目。
  一 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
  1 民间舞蹈的孕育与形成
  最初的舞蹈来源于人们对生命的一种冲动,是生存的欲望和力量,这是人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呈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舞蹈在社会劳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当这种舞蹈脱离了其原始功利性,逐渐转化成一种精神的释放和对生命的炫耀,并且具有一定规模且能够反映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时,便生成了民间舞的概念。
  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舞蹈动作千姿百态,极具民族及地方特色。多是在劳动之后或战争胜利之后的自我娱乐,当然也有祭天地、祭祖、祭鬼神的娱乐目的。参与的主体人群都是农民,他们只有在农闲时才能进行舞蹈活动,于是就形成了冬季和春季农闲时期的自我娱乐活动规律,具有可观的群体性,简约化的动作具有十分强烈的操作性,十分适合群众性表演。
  这些舞蹈表现的内容,有古代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战争经历、图腾信仰及生殖崇拜等,也有现代生活中各种传统节日里人们表达欢喜之情的娱乐活动,有的则渗透了各种民俗、祭祀、礼仪活动的遗风。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数量之多也是世界上罕见的。
  2 民间舞蹈的发展轨迹
  建国以来,我国的民间舞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舞蹈作品。在上世纪50代初期,党和政府大力支持进一步挖掘、保护和继承我国的民间舞蹈,考察搜集零散的各民族舞蹈,并继承吸取戏曲舞蹈的精华。50年代后期,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涌现出了大量的舞蹈作品,例如《飞天》、《红绸舞》、《荷花舞》等。这一时期的舞蹈,都体现着淳朴的民间特色,有着突出的艺术创新高度。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使民族民间舞蹈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众多的舞蹈编导都渴望突破过去的固定手法和模式,反映出一股强烈的创新意识,经过这些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后,又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小溪、江河、大海》、《奔腾》等。到了80年代后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一时期的舞蹈,集中了创作界和理论界的精髓理念,即舞蹈不应持续在单一的界面,而应该创作多种类型并存的局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过去纯粹固定的艺术模式被迅速的瓦解。文化、艺术、舞蹈都走向大众化,高雅舞蹈与通俗舞蹈逐渐得到结合同化,创作出了一批新民间舞蹈,如山西的《小二黑结婚》、《开花调》,四川的《大山下》、江苏的《绣》,浙江的《山里妹子正十八》等。民间舞蹈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涌现大量的作品,它一方面继承着民族的传统意识,一方面结合着现代意识不断突破创新。
  二 民间舞中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使得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相适应,也必然要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进行适宜的突破。而要创作出形式新颖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特色突出,并且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精神、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艺术美感以及现代意识的高水平、高立意的民间舞蹈,就必须在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和民间舞蹈文化精粹的基础之上创新发展。
  1 民间舞蹈动作“语言”中的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结合
  所谓“现代意识”,首先应称之为社会意识,它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过程中,人们对现代化建设的一种认识、一种心愿以及为之奋斗的一种精神。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改变,不断呈现出崭新的现代精神和思想风貌,由此产生的现代意识在民间舞蹈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民间舞蹈的创作中,它与“传统意识”的结合,使得民间舞艺术迈开了现代化的步伐。舞蹈本身就是一种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体态艺术,她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留下各个历史阶段文化特征的痕迹,形成一定的文化因素,并在一定环境中通过舞蹈者的“语言”表演展示出来,从而起到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作用。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民间舞蹈的“语言规律”,可做以下比拟:民间舞蹈的韵律、韵味,有如“语法”;动作、姿态、技巧,有如“词汇”;动作、技巧、姿态等节奏性的衔接规律与组合方法,有如“语法”。语言中语法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民间舞蹈的“语法”也是如此。民间舞蹈的精华与糟粕并存,那些不健康、不适用的部分,可以说是不好的“词汇”、不美的“语言”,即便扬弃也不会影响“语法”;恰当的吸收与运用外来的“词汇”,也不会改变“语法”。这正是民间舞蹈的“语言规律”。不规律的“语法”必然导致“语言”混乱,无法传承该民族的优秀文化,无法准确表达他们的现代思想感情。
  比如今天的东北秧歌,它的发展是建立在“二人转”与“高跷”这些传统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动律特征也是由传统的踩高跷的形态动律而形成的,其技巧有“手巾花”、“翻身”、“片花”等,在表演中融入唢呐曲牌和相应的鼓点节奏,形成了东北秧歌独特的风格组合,也即它的现代意识的“语言”。
  2 民间舞蹈创作中的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结合
  (1)在创作内容中的体现
  舞蹈《贵妃醉酒》,采用新的主题,通过表现杨贵妃失宠后,以一种冷峻的态度,展现了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心态。而不再是历代一味的颂扬唐明皇贤明恩惠以及深化充满封建色彩和理想化的爱情主题,从而引导人们从历史的反思中获得启迪,并重新认识历史,辨明事理,进而摆脱了历史上残存的封建理念,并有机地锲入了现代意识。如此,既反映了传统意识,又体现了当今舞蹈审美价值的效应,这样的创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当代观众现代审美情趣的需要。
  (2)在创作手法中的体现
  舞蹈《侗乡明月夜》中,将一条青藤十分巧妙的运用为秋千,把主人公渲染成从高空中荡着秋千而落到舞台上,在视觉上扩展了立体时空范围,舞蹈的结构和形态也得以扩展,使得舞蹈的追逐、嬉戏等情节和舞蹈结构的布局、变化和发展,都获得了充分的空间自由和情感延伸,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舞蹈中把一对现代的男女恋人塑造得美妙动人,不乏有浪漫的感情色彩,并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既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意识,又拓展了现代意识。
  在《扇妞》这个作品中,采用无音乐形式,用呼吸声和扇子开合的交错声响,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这种大胆尝试和突破,摆脱了过去根据音乐去理解舞蹈并去猜测舞蹈作品内涵、预期动作发展及变化的形式。这样的创新使得作品更饱满,舞蹈本身也呈现出了自己应有的华彩和分量。另外特别强调脚下重心的移动,除过脚底的滚步以外,其它都要求加大动作的幅度。“重心”是一个舞蹈的关键,它要求演员保持绝对的稳定性的同时,而脚底“重心”的移动却打破了动作本身的原始规范,将动作做到尽可能大的程度,表现出了现代人对自由的追求以及承受情感的迸发和内心生命之流的强大冲击力。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对“重心”乃至“重心移动”这些名词的讲究是没有的,这正是从西方现代舞中借鉴的。西方现代意识与中国传统意识的相融,无疑是民间舞蹈现代创作手法的一个突出表现。
  (3)在创作风格中的体现
  第六届桃李杯中的作品《一片绿叶》,在保留了胶州秧歌的传统元素基础上,大量的运用了现代意识。首先整个舞蹈的音乐是雅尼,属于现代风格。从舞蹈创作手法中来看,舞蹈中用到的胶州秧歌元素的连接,并没有用到传统的连接方式,因而这些元素性动作的节奏和呼吸点就被打乱,在被连接后呈现的动作中就不足以构成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也使得胶州秧歌的传统面貌难以辨别。舞蹈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用现代的元素来表现一片绿叶的轻飘,落轻之美。
  三 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向分析
  1继承传统意识
  对传统舞蹈的继承,是为了把我们舞蹈的根,深深地扎在传统的民间艺术土壤之中,使我们能从中吸收到先人们创造出来的宝贵艺术财富的丰富滋养。它也是民间舞蹈发展的基础。中国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各个民族自己的一套体系,它们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规范固定的核心动作以及较稳定的节奏型等。这对我们继续发展民间舞蹈艺术来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只有很好的继承学习它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很好的发展。无根无据的扭曲发展,将会断送民间舞蹈传统艺术的发展前程。
  2 发展现代意识
  (1)经济的发展对民间舞蹈艺术的促进
  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带动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等方面精神生活的需求,为了能够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审美水平,作为民间舞蹈本身,它需要不断地通过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来顺应时代潮流,从而在无形中推动了民间舞蹈的向前发展。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摩擦
  文化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现代文化使人们对民间舞蹈文化有着新的理解和新的审美观念,在与传统文化产生摩擦的同时促进了民间舞蹈融入了现代意识,突破了传统模式,并有了新的发展。
  (3)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撞击
  东西文化的撞击,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使人们对民间舞蹈的审美有了新的认识,除了要求作品的高雅性还要求其多样性,人们的这种审美需求不仅体现在传统的民族文化方面,还体现在现代的世界文化方面。尽管原来传统的优秀舞蹈作品仍然能够被人们欣赏和认可,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那些作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渐增高的审美标准,这使得编导们在我国民间舞蹈艺术发展道路上还需要继续探索,并创作出既有鲜明时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的,且能满足当代人们日益提高的现代审美观念和具有现代文明形态的中国民间舞蹈作品。
  四 结语
  丰富多姿的民间舞蹈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也成长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民间舞蹈已呈现出交叉、多样的现代立体式形态。民间舞蹈“现代化”是民间舞蹈发展的一大时代课题,它要求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借鉴发展现代艺术,但并非固守不变的继承,也并非毫无戒备的发展;它需要有对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的高度领悟,又要有顺应潮流、统领时代思想的创新精神。在继承传统意识与发展现代意识的基础之上,真正做到二者的结合,就能使得民间舞蹈突破内容、形式、风格上的多样化,是民间舞蹈发展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2] 孙俏:《藏族舞蹈创作的传承与发展》,《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 郭秦岭:《浅谈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作家》,2008年第2期。
   [4] 李春玲、刘群:《蒙古族舞蹈的现状与走向刍议》,《民族艺术》,1996年第1期。
   [5] 颜克慎:《生活的流变与民间舞蹈的发展》,《福建艺术》,1994年第4期。
   [6] 李珊珊:《关于当代民族民间舞发展趋势探析》,中国舞蹈网,2007年8月25日。
   http://www.省略/viewnews-13828.html
   [7] 林友:《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走向》,《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作者简介:贾琳,女,1976―,河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舞蹈教育、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工作单位:郑州大学。

推荐访问:民间舞蹈 意识 传统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