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低血压会死人吗 [电动起立床预防脑卒中后体位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47-01  【摘要】目的 探讨电动起立床预防脑卒中后体位性低血压的疗效。 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而观察组并给予电动起立床训练,2周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脑卒中患者实施电动起立床训练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 电动起立床使脑卒中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并可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及腰背肌、下肢的肌力,改变患者的平衡功能。
  【关键词】 电动起立床;脑卒中;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在脑卒中多见,尤其卧床患者发病率更高,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病情恢复。为了了解电动起立床在预防脑卒中后体位性低血压的疗效,现对我科2010.3~2012.6收住的脑卒中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电动起立床训练,在预防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2.4岁,脑出血9例,大面积脑梗死51例,60例脑卒中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并伴有肢体运动障碍者,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将全部患者随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23例,女7例,脑出血4例,大面积脑梗死26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脑出血5例,大面积脑梗死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治疗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1从卧位到坐位或立位时收缩压下降3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导致脑出血流量减少,出现头晕,耳鸣,恶心,全身乏力,意识丧失等脑缺血症状,即为体位性低血压。
  1.3 方法两组病人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脑保护剂、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在生命体征平稳及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48h后实施早期床边被动训练及坐位耐力训练2。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动起立床训练。方法如下:将患者平卧在起立床上,用10-15cm款的固定带固定患者的双膝部、髋部及胸部。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选择站立角度,从30°开始,如患者持续5分钟无不良反应可增加10°, 直立床60°以后,每10min增加一次角度,每次为5°,每日训练2次,每次不超过40min。在患者训练前及体位改变2min后分别测血压,并观察有无头晕、耳鸣、恶心、全身乏力等不适,如患者出现明显不适,立即平卧。下次训练时维持原先角度。
  2 结果
  3 讨论 脑循环的自动调节功能是保持脑血流量的基础,来自颈上神经节的上行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性调节和由于小动脉血管壁的平滑肌层直接作用的肌原性调节,在脑循环的自动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一般平均动脉血压下线在50-60mmHg,上限超过150-180mmHg自动调节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由于脑卒中后,脑的自动调节功能发生障碍,那么血压的搏动直接产生脑循环的不稳定,在脑卒中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有时仅仅抬头就可引起血压急剧下降。所以,脑卒中患者在体位发生改变时必须注意血压的搏动情况,在患者的体位发生改变时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出现头晕、耳鸣、恶心、全身乏力、意识丧失等症状时即发生了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严重阻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克服体位性低血压是康复治疗的首要目标。电动起立床可根据患者躯体的承受能力,在0°~90°内随意调节站立角度,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使患者逐渐适应由卧位到站立的体位变换。站立床的胸、髋、膝部保护带使患者在不需要消耗很大体力的情况下适应站立,解决体位性低血压。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电动起立床使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可以增加患者的心肺功能及腰背肌、下肢的肌力,改变患者的平衡功能3,为下一步的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并有效的较少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加了康复信心。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卒中单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77-278.
  [2] 黄莹,王华云。电动起立床治疗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使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24,56-57.
  [3] 于兑生。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8-69.

推荐访问:低血压 体位 起立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