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文化现代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

   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综合实力的增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崛起、交通网络的逐步扩大完善,各类大中小型城镇亦在规划建设之中。中国的建筑随着历史的前进也在不断创新,体现着一定时代感。各种建筑理念、建筑流派、建筑样式春笋般涌现。
   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远历史的国家,流传下来很多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化有许多内涵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体会,并把其神韵通过某种手段表现出来,展现并发扬。如果现代建筑艺术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不仅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将赋予其独具的中国气质,从而拥有更鲜活的生命力。

  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学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将传统文化融入建筑,可以有效地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彰显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内涵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体会,并通过某些手段将其神韵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追求,应是一种自然流露,让人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觉。我们强调不能一概地否认传统文化,但也不能死抱传统文化停步不前,我们应保护好传统文化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创造有自己特点的东西。不能盲目追求西方的东西,而应该为我所用,中国的东西就是中国的,为什么要千篇一律?
   以北京故宫为例:它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从材料到建筑,从布局到寓意,故宫都堪称中华瑰宝。1.比如紫禁城中设计出了一条神秘奇特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指午门―――神武门之间960米长的轴线。这条中轴线是突出“正”和“中”的中心部位,所以象征明堂、路寝的主殿堂建在这里,同时它亦是向心对称各级建筑为依据的轴线。2.故宫多用黄色琉璃瓦,室内的颜色也多为黄色,这种用法来源于古代经典《尚书》中的五行说。。“黄色”代表“土”,土是万物之本,皇帝也是万民之本,所以皇宫多用黄色。3.在材料的选择上主要以木材为主,象征着天人合一。4.在建筑与造景中大量运用了龙、凤、狮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气派豪华的古代皇家建筑,在结构与外形上似乎与现代建筑有些格格不入。但它以传统的手法、思想与文化展现了中国渊远悠长的历史。这也是引发我研究此课题的原因之一。
   在目前建筑设计文化日益趋同的时代,中国古建筑的传统精神在现代建筑艺术中如何体现,是不可忽视的。今天的建筑师更应注重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探求,和对文脉的关注。历史对建筑师来说是一笔财富,但对历史的狭隘的理解却常常成为创作的羁绊。对历史的尊重不是沉湎于对昔日形式的怀念,而是创建一种符合当今时代的形式,这种形式应建立在现代技术、材料与审美观的背景之上,反映出当代的整体风貌。
  二、走出现代建筑的低谷
   1.现代建筑的优点
  从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方面来分析:例如,①集绿色、环保、安全为一身的钢结构建筑,革除了砖瓦灰砂等建材对环境的破坏与影响,抗震性能高,改建和拆迁容易,材料回收和再利用率高,防火性能好,既考虑安全系数,又着眼于经济环保,实现美观、安全、经济三者的最佳组合。②后来又出现了大量的太阳能建筑,木结构绿色环保建筑,很多节能保温材料在现代建筑中广泛使用,减少了能源资源的消耗。③多米诺结构是一种柱板(暗梁)承重体系,这种三维立体的形态是对现代技术和材料下的新形式语言的总结和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形成空间形态的高度概括。
   从建筑形式方面来分析:
   复杂多变的结构形式以及曲线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建筑形式过于规范的局势,使之具有运动感、现代感,丰富了居住环境。比如国际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建造的项目卡利亚里现代艺术博物馆,运用曲线和富有几何美学的外观,展现了现代艺术的价值。
   结构形式的不断创新,更加合理利用了空间,使建筑功能也在不断完善与迎合人们的要求,方便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丰富多样的结构形式体现着现代思想,代表现代全新风貌。
   2.现代建筑的缺点
   由于现代建筑过分强调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忽视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力量,使得现代建筑显得有些单薄,缺少生命力。所以现在建筑中应该融入传统的文化元素来使得建筑更浑厚更有寓意。
   比如,在某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地段,修建大型商业步行街,由于甲方片面追求现代化而无视当地的地域历史文化,割断了城市文脉,像一块不协调的“补丁”缝在了一件完好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品上。据报道,某工程施工现场,在巨大的推土机下,汉代古墓被毁。不论东西南北,现代建筑样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让人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盲目追求西方建筑风貌,欧风四起,西班牙式、法国古典式充斥着一片片的高级住宅小区……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呢?
   虽然不乏一些成功的例子,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建筑中却没有充分展现出来,而且还出现过很多失败有争议的例子。
   北京在“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间混乱地挣扎。其结果是,古都风貌渐遭高楼大厦凌迟,“历史文化名城”变成“历史文化名块”――古都风貌不再完整。如果以丧失古都风貌为代价,真能收获优美的现代化环境,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然而事实令人失望。首先不可思议的做法是一边“拆”着一边“夺”。1993年,当时北京市提出口号“夺回古都风貌”。上有好者,下有甚焉,有关部门特地组织了“建筑顶部设计效果研究小组”,被戏称帽子组。岂知,抢回的只是些“穿西装”、戴“瓜皮帽”的伪古典。街边小商店、小饭铺倒是不甘落后,动辄以琉璃瓦顶的垂花门装饰门面。西客站在建到一半的时候被仓促盖上了一个传统屋檐的“瓜皮帽”,造价8000万元的钢亭“加冕”后,标志着“夺风”尘埃落定。而随后新的形式主义流行病是:洋古典。
   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统一关系按一般的解释,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现代既指现在这个时代,也指这个时代应具有的一切因素。应该说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也无所谓传统文化。它们是通过互相衬托来得以体现的。关键问题在于,在今天人们要求现代物质享受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民族的地域的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在保护传统文化建筑样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优越生活条件,这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在我们的设计实践中得以完美体现,这确是当今中国建筑界要认真研究讨论的重要问题。
   无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在人们热衷于建设“地球村”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全球化浪潮之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

  总结:
   21世纪的建筑设计不应该只是符合使用机能的需求,要力避大量制造普同性作品,更应在针对使用者的特殊性及独特性上多加著墨。贝聿铭曾说过:“只要建筑能够跟得上社会的步伐,它们就永远不会被遗忘。”所以建筑师必须清楚设计对象在整个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位置,进而作适当的分析,透过文化历史符号系统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以求达到一些精神层次上的文化认同。同时还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结构进行再诠释,发展那些有承接价值的传统文化,这才是优秀建筑师所要追求的目标。
   继承传统不是为了守旧,而在于发掘,“现代”的概念也不是时髦,是创造未来过程中的一个现时的过程。对于艺术与建筑的融合与互动,可以总结为“艺术的概念,建筑的过程”,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建筑艺术持久的影响力,强调设计过程的艺术与建筑的平行思考。我们强调艺术与建筑的结合,强调艺术的概念、建筑的过程,并非是追求绝对美的理想,更不是打着艺术家的旗号来为建筑正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认为:“建筑是以限制为基础的艺术。建筑师不同于艺术家,他有着明确的社会使命,那就是,把适合于公众或一定地域空间的知识,以建筑文化的方式创作出来”。对于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我认为,将二者融合,可以让建筑作品打上时代的烙印,彰显民族的精神。
   在地域广阔,民族文化众多,历史文化沉积厚重的中国,建筑应有更多的内涵可以挖掘,在继承前人和吸收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不能以一味地去模仿、去复制很多相同的空间形象,来创造一批批苍白无力的建筑,而应该创造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想象力的城市建筑。(作者单位:武汉中国地质大学)(责编:孙达)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 文化与 现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