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影结局解析【张艺谋为啥老挨骂?】

  《三枪拍案惊奇》果真够“惊奇”:4天过亿的票房,“张艺谋”们的腰包鼓了;数千万次的点击率,不少媒体偷着笑了;而本想掏钱找乐的影迷们,走出影院后却伤心地“哭”了。   有人赞美《三枪》成功的运营模式,有人斥其为一场不折不扣的“圈钱运动”,还有人称其为张艺谋的“人民战争”……

  历史会还张导清白的
  张艺谋(《三枪》导演):近年我发现真没必要跟评论较真儿,因为有的话是认真说的,有的不是。我发现《三枪》不笑的也骂,笑得前仰后合的人出来照样骂。这事太奇怪了,我还是省省劲儿吧,把心思放工作上。
  表江(网易娱乐评论):如果说古装大片是张艺谋商业尝试的第一阶段,有票房,但心态依然端着,所以故事拧巴,但这依然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的风潮;那么《三枪》就是张艺谋商业尝试的第二阶段,改变心态,真正面对观众,这将如何影响已经在市场爆炸的内地电影,可以拭目以待。
  张文雄(腾讯网):张艺谋似乎从拍电影的第一天起就注定要挨骂――《红高粱》被说成是“低级趣味”;《大红灯笼高高挂》被定义成“伪民俗”;《菊豆》和《秋菊打官司》是“展现中国的愚昧与落后”、“出卖国格讨好国际评委”;《有话好好说》被讽刺为模仿王家卫……但事实上呢?历史还了他清白,无论是艺术上的成功还是商业上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的地位。

  《三枪》就是胡萝卜白萝卜加水萝卜
  黄小春(千龙网):生产者明明知道自己的劳动果实不过是萝卜,至多也就是有白萝卜、胡萝卜和水萝卜的分别,却硬要把“萝卜开会”的菜品卖上“群英荟萃”的价钱,实在无理。
  李婷婷(观众):内容简单、节奏拖沓、结构松散、连接突兀、笑料生硬,前后基调不一。如果非让我总结一下《三枪》告诉我们什么,我只能说“坏人没好报”。
  杨洋(观众):被冠以“最强制作团队”“最强演员阵容”“最高级别票价”的《三枪》实则应凭借其“忽悠”的本事获得“最烂的口碑”。
  韩寒(作家):整部电影我给的分数是1分。这是一部比较适合在三线城市的县城里播放的电影。而看完电影我唯一的感受就是赵本山培养的演员都不大会走路。
  三胖子(网友):影片好坏与否,不能唯票房论。不要忘记,和《三枪》票房一起“飘红”的还有影迷们尖锐的质疑:看看大呼上当的观众,听听网络疯狂的谩骂,答案不言自明。

  反思《三枪》:是我们播下了跳蚤
  刘松萝(新浪博客):对于劣质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当然要负主要的责任。我们要反省的是,作为评论者或者影片的最终消费者,我们过去的要求是不是太低了。我们动不动就说,导演不容易了,演员不容易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糊弄我们太容易了。
  最后,鉴于以前不断地指出演艺界的问题,我可以卸下“我们”这个包袱,转过身来说:是你们播下了跳蚤……
  张会军(北京电影学院院长):中国仍处在电影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为获得资本积累过分追求高票房而忽视思想性,是这一时期的最显著特点;主流院线的观众群集中在20岁至30岁之间,以他们为市场进行创作,难免出现浅薄的倾向。
  钱欢青(新浪影评):看《三枪》你一定会笑。但是这种笑是看任何一个精致的小品和一台出色的二人转都会获得的笑。这种笑遮蔽、嘲笑了人心的所有丰富,遮蔽和嘲笑了电影作为一种光影艺术所应当包含的独特魅力。如果老谋子是百分之百认真拍的这部电影,那么我相信,这种笑也遮蔽和嘲笑了张艺谋作为一个国际大导演的名声,及其曾经在电影上所达到的高度。

推荐访问:挨骂 为啥 张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