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行记_绍兴 旅游随记

  踏上绍兴这片古越之地,恍若迷失在历史的烟云里。茂林修竹、粉墙玄瓦、古宅遗迹、掌故轶闻……似曾相识的气息扑面萦怀,让人感受到一种沧桑厚重的人文底蕴。   走进咸亨酒店,门口立着孔乙己铜像,寻了空处落座,身后亮着联匾:“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我要了一碗绍兴老酒,仔细端详黑褐色、有些粗糙的大碗,以及碗中浓稠的老酒,酒是清黑色的,略带些红,抿一口就像花雕的味道。我又要了一小碟茴香豆,想亲自体验一下孔乙己就茴香豆喝酒的感觉。
  出咸亨酒店,顺鲁迅路往东就来到鲁迅故居。故居坐北向南,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深宅大院,老台门是八世祖周熊占清嘉庆年间兴建。所谓台门,房屋门前有三五级台阶,绍兴人称作台门。往往聚族而居,乌瓦粉墙,石板铺地,砌有石门框,显得古朴庄严肃穆,里边的房子一般有五至九进。清光绪七年,鲁迅就出生于五间正屋下的西次间。
  清末周氏家道衰落,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现在故居的石栏水井,是鲁迅家的遗物。还有那间砖木结构的厨房及三眼大灶,已有百年历史,仍是原貌,据说鲁迅和他少年时代的朋友章运水最初就是在灶房相识的。厨房的北首是一狭小的天井,天井过后有三间平房,当中一间可通百草园。当年章运水的父亲曾在此为周家修制竹器用具,工余还给鲁迅做竹制玩具。
  正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绘,百草园从外貌看似乎是一座荒园,北边小园的月门上刻有“百草园”三个大字,一副对联:“仰视桑椹熟,俯听蟋蟀鸣。”故居后面的百草园,原是周姓十来户人家共用的一个菜园,占地约200平方米,南面的叫大园,园地的南边靠近鲁迅故居的地方,有几棵高大的皂荚树,如今已树枯叶败,光秃秃的树枝上挂着残存的皂荚,西边仍残留着一堵一米多高的矮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园子的分界线。园里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的乐园,在鲁迅笔下有过色彩斑斓情趣盎然的描绘。
  坐在树荫覆盖的假山上,眺望这座略显荒凉的百草园,聆听远处传来的阵阵儿歌,脑海忽然浮现出鲁迅当年在百草园游玩嬉戏的情景:几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品尝着紫红的桑椹,在园中捉蟋蟀,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使它“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夏天在树荫下听蝉鸣,靠在长妈妈的怀里听“美女蛇”的故事,然后去泥墙根寻像人形的何首乌;冬天在雪地里捉鸟雀……想到此,不禁有些心醉了。
  从故居出来西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是三味书屋。这是极具我国民族特色的私塾学堂。书屋前是一条缓缓流过的小河,小河边有石阶由上而下,直通三味书屋。我想当年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也许就是摇着乌篷船来上学的。三味书屋又低又矮,摆了三四张桌子。书屋迎面墙上的画还在,好像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鹿。他的塾师寿怀鉴,字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鲁迅在这里除了读经,还广泛涉猎野史笔记及古典文学作品。鲁迅先生用的那张课桌听说是最左边角上,站在门口翘首,却还是看不到先生刻在桌上的“早”字。屋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耳边蓦地响起寿镜吾老先生威严而有力的声音:“人都到哪里去了?”手心一凉,仿佛是挨了戒尺。
  坐在临街凉亭的木凳上,望着渐渐西坠的夕阳,我不禁想到:三味书屋虽然简陋,但先生有真才实学,施教有方;学生学而不厌,这小小书屋便成了一代文豪的摇篮。夕阳西下,绍兴城里升起了冉冉暮霭,我们意犹未尽地登上了归去的汽车。望着远去的河水,远去的石板路,远去的乌篷船,我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他从百草园走来,从三味书屋走来,从绍兴水乡走来,用匕首用投枪,向着风雨如磐的旧中国冲杀过去,整个中国以至世界,都响彻着他那深沉而又悲壮的呐喊。

推荐访问: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