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风云【他从辛亥风云中走来】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一批反映百年前那场革命的书籍陆续问世的时候,重现辛亥英烈赵伯先一生的长篇传记文学《赵伯先》与英雄故乡的人们见面了。让我们又一次有了深度认识赵伯先的机会,并由此看到一幅赵伯先等辛亥先驱为振兴中华而英勇奋战的壮阔画卷。由市城投集团及市西津渡旅游文化公司策划,陆潮洪、祝瑞洪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传记文学《赵伯先》,是对百年辛亥的献礼与纪念。
   《赵伯先》是传记文学作品,传记文学作为一种“非虚构”特殊文体,比其它类型的艺术形式更真实可信。虽然生活本身远比艺术更精彩,更具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但是,由于时间久远,解读这一段对中华民族命运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和其中的风云人物,尤其以 “非虚构”的形式出现,应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以这种文学方式生动刻画辛亥革命中的赵伯先等重要人物,这对作者的创作是一种付出更多心血的挑战。作者大胆的选择这种表现方式进入历史,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重现赵伯先舍生取义的心路历程和人格力量,并且回溯了辛亥革命中的许多重要历史场景,表达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思考。其文献价值与艺术魅力融为一体的特点,使这本书具有了较强的可读性。
   赵伯先担任黄花岗起义总指挥时年仅30岁,起义失败后即因悲愤成疾逝世,加上经过百年沧桑,现存有关他的史料很有限,供作者选择的空间则更加微乎其微。但作者在此种情况下,仍然以30个章节的构架,完整、丰富地将赵伯先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反映出来,这也许是作者自己酝酿创作时也始料未及的。如,在反映赵伯先领导黄花岗起义一节,采用了逐日叙述的表现方法,将赵伯先在领导黄花岗起义过程中的情景生动展现,读者也由此进入“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场景,并为之震撼。
   《赵伯先》一书作为传记文学在形象生动地反映赵伯先革命一生的同时,还注重对伯先精神世界的丰富性的全面开掘,将赵伯先的革命家兼诗人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辛亥洪流中,热血沸腾的年轻革命党人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执著地追求理想,洋溢着勇于献身的壮志,同时又闪烁着诗文锦绣的才华;他们既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又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他们将少时憎恶崇善的意识上升到家国之痛、民族之忧的情怀。赵伯先既有这一批人的共性,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作者依据史料更善于艺术地消化史料,跳出对赵伯先的传统诠释,在表现人物时着力重现了赵伯先丰富的情感世界。赵伯先少时即十分同情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14岁时曾闯进巡检司救出一位无辜被关押的贫家小伙。在庙会上见地痞流氓、无赖恶少欺负弱者时,他敢于挺身而出。读者不仅从书中看到他侠胆义肝的一面,还看到他心灵中柔软的一面。赵伯先20岁时赴南京当家庭教师,授课第一天的夜深人静时,父亲、弟妹和病逝不久的母亲的形象浮现在他的心潮之上,使他“坐卧不能定,执笔泪潸然”,“去家虽不远,不闻父唤声。朝朝牵灵帷,低声唤母亲。”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感人至深,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书中还有一情节更能说明伯先亦是性情中人,赵伯先在广东新军任职时,在广州偶遇卖唱的盲妹桂红,伯先从桂红演唱的内容和韵味中,感受到一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一次邀好友在酒楼聚会时,也约桂红前来演唱助兴。席中伯先以历史典故表达推翻清廷的豪情,并即兴作诗赠与桂红,以诗言志:“恨未剑枭三桂首,聊将箫答小红琴。”……至此,作者较为成功地刻画出有骨有血、敢歌敢哭、英雄与常人兼具的赵伯先形象。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于起义前夕“泪珠和笔墨齐下”,写下凄怆悲壮、后来感动天下的《与妻书》,林抱定“吾牺牲百死而不辞”的信念,向家人作最后的倾诉的内心感情。林觉民的这种情愫也一定在赵伯先胸中涌动。他在此不久前给孙中山的信中,就曾表达“弟以身许国,断不能偷无味之生,此别不知能否再见……”作者在故事情节中还设计了赵伯先亲见林书写家书的情景,让读者从这一细节中,体味到正当锦瑟年华的赵伯先此时也在思念年轻的妻子、年迈的父亲(此前曾有专门章节反映),并默默遥望故乡作深情诀别!这一描述符合人物性格的真实性,还原了一位先贤的真实情感,并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冲击。以一个艺术典型折射或概括出辛亥年代一群人的情怀,这是《赵伯先》一书在艺术上又一成功之处。
   每一个英雄人物都离不开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的人物群体,几乎每一部人物传记都必然要写与传主相关的人和事。作者要在书中塑造辛亥时期的英雄群像,反映宝贵的历史精神,这就首先在形式上有所探索,建构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叙事方式。作者有意识地将赵伯先救国救民、舍身取义的斗争历程与众多辛亥风云人物的斗争历程交织、映衬、链接。其中对与赵伯先关系密切的孙中山、黄兴、胡汉民、谭人凤、柏文蔚、李竟成、冷�、吴樾、倪映典、陈铭枢、马贡芳以及伯先的弟妹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赵伯先正是与他们一起组成了辛亥舞台上共同战斗的英雄群像。为了拓展赵伯先的时代背景,显示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作者还将一些和赵伯先没有直接联系的人物和事件也有机地穿插在书中,展现了宏阔的时代背景。赵伯先在南京三江师范学堂进行革命活动时,写成一首长134行的诗歌《保国歌》,这是一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号召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共和的宣传品,广泛散发后,引起了极大反响。就在赵伯先《保国歌》问世的同一年,启迪民智,制造革命舆论的《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三书从日本传播到国内,引起震撼。《革命军》的作者邹容、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当时都在日本留学,从现在掌握的史料看,他们与赵伯先并无直接联系,赵伯先写《保国歌》也不是与他们的约定。但作者将邹容、陈天华两位青年革命家的活动作了生动描述。看似赵伯先的宣传鼓动与他们的宣传鼓动没有组织关联,但是这种偶然性存在于革命洪流的必然性之中。这些内容在书中不仅显得浑然一体,而且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舆论表现得气势宏阔。著名的革命志士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失败,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屠刀毫无惧色,壮烈牺牲。赵伯先与徐锡麟及安庆起义也无直接关系,但作者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情节:倪映典被迫离皖赴粤投奔赵伯先,赵伯先向倪问起上年安庆起义和壮烈就义的徐锡麟,通过倪向伯先的讲述,徐锡麟英勇悲壮的形象跃然纸上,感人肺腑。辛亥革命中的一批杰出人物的牺牲精神,在书中以不同的方式得以展现。
   历经百年风雨,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和先驱者的革命精神与日月同辉。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中,镇江涌现出的以赵伯先为代表的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坚定地追随孙中山先生,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征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镇江人民一直引以为骄傲。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讴歌和缅怀他们,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广大读者的期盼。今年也是赵伯先逝世100周年,《赵伯先》一书适时出版的意义,不仅是对赵伯先这位民主革命先驱的不朽功勋的生动宣传,而且是对人们发掘和传承辛亥革命精神的一种形象化的启迪。

推荐访问:走来 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