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复读:独木桥上的颤悠]高分复读

  “如果你爱她就送她去复读,她也许可以走进梦想中的清华、北大;如果你恨她就送她去复读,她可能比上一次摔得还要惨。”这是一名高考高分复读女生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高考复读班原本应该是为高考落榜生举办的,但多年来,很多已上本科分数线的考生,尤其是一些上了重点分数线的高分考生也加入了复读大军。通过复读以圆自己的名牌大学梦或名牌专业梦,原本无可厚非,因为选择接受何种高等教育是公民的权利。但是,并不是所有高分考生都适合选择复读这条路。高考分数越高,相对来说提升的空间就越有限,选择复读其实是在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进行一次“赌博”,有时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必须三思而行。
  650分,没能上清华大学,选择复读;628分,录取西安交通大学,没能进入理想的专业,也选择复读。这些年来,人们对这种现象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2010年招收600分以上复读生11名,2011年招收600分以上复读生83名,高分复读生之多让杭州求是高复学校有些招架不住。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2012年高招录取工作刚刚开始,向武汉睿升学校咨询复读事宜的考生及家长就已经络绎不绝。590分、573分……在该校的复读报名登记及缴费册上,许多高分考生的信息赫然在列。该校招生负责人介绍,一名潜江考生今年考了590分,高出重点线约50分,但他担心进不了自己心仪学校的好专业,于是决定复读。还有一名学生去年以60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由于不喜欢所录专业、挂科太多而退学复读,准备冲刺2013年的高考。
  四川达州某中学有位“高五”学生,2011年已是第三次参加高考。“高五”是他的自嘲,因为他已是两次复读高中三年级。其实,他的学习成绩挺优秀,前两次高考成绩都远远高于重点本科分数线,但他坚持“非北大不上”,结果两次分别以3分、2分的差距与北大无缘,又放弃了上其他大学的机会。2011年考后填志愿,他仍只报北大,“考不上的话,我宁愿第三次复读。”
  “如果现在让我做选择,即便我知道自己来年可以成为状元、考上清华,我也绝对不会再去复读了。”2008年高考得了610分,2009年考出693分的河南省理科状元庞博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媒体吐露。庞博毕业于河南省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他的高三同学里几乎有一半人加入了复读行列。“我复读那年,我们学校的复读班有6个,而应届高三毕业班也才八九个。”
  庞博回忆说,复读一开始,他就在课桌旁边铺了一张报纸,结果高考前,上面的卷子摞了半米多高,比他第一年参加高考时,做题量增长了一倍。
  庞博说,有一种巨大的焦虑感天天如影随形。“我开始复读的时候,目标就是考清华,但是越复习越觉得没底。”他形容复读是真正的全身心投入,除了高考,人生再没有别的内容。这是应届高三生很难做到的,“因为他们还不知道高考到底有多残酷”。
  当年,庞博的复读同学中只有他一个人上了清华。 他后来得知,同学中有悲壮复读故事的大有人在。跟他同年进入清华的一名复读生,曾经是他高中的学长,那人为了考清华在另一所学校连续复读了4年。
  “我对他的执着很敬佩,但是我觉得这4年不值。”庞博说,名校的好处与4年的年龄成本比,很难说最后得到的是正向的结果。他认为,这种成绩很好而反复复读的学生,都是当前高考制度造成的制度性“悲剧”。
  虽然大学扩招已使通往高等学校的“独木桥”宽敞了许多,但其承载的“社会重负”却未见有丝毫减轻。在许多家长学生的眼中,北大、清华是魂牵梦萦的圣地,是实现理想抱负的“梦工厂”。从出国留学看,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更受国外大学的青睐;从就业趋势上看,用人单位对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情有独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北大情结”“清华情结”也就自然膨胀。
  其实,在名校,好的学习环境,雄厚的师资是外因,而学生自身的努力才是内因。一味追求外因条件的完善,而忽视内在原因,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没有哪所名校敢保证:读了我们的学校就一定成功。可见,如果自身不努力,再好的条件也是无济于事的。
  考生小刘的梦想就是上北大。当年高考考了597分,没能实现“北大梦”的她选择了复读。高考成绩一出来,小刘狂喊:“我怎么这么倒霉呀!”因为她再次参加高考的成绩居然没上一本线!
  据北京市教育学会心理学研究会对2000余名分数较高的高考复读生做的调查显示,其中80%的学生复读后成绩都不能提高,有些反而“跌”得很惨。有知情人士披露,某地高分复读班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很少。
  “每晚都不停地做梦,梦见考上了,醒来还是笑的;梦见考不上,醒来一枕头泪水。”随着成绩查询日期临近,山东省日照市复读考生张璐这样描述自己的紧张心情。张璐当年高考分数是640分,比山东省586分一本线高出整整54分。而清华大学在当地的录取线为685分,张璐尚差45分,第二志愿将她调剂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经济金融专业。由于对录取结果不满,她选择了复读。
  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到晚上11点后才上床睡觉。高三时,张璐学习累了躺下很快就能睡着,而在复读的一年里,每天晚上她都很难睡着。但是张璐铁了心,“宁可委屈自己一年,不能委屈自己四年,只要能考上北大、清华,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所教授王极盛,15年来一直在关注复读生这个群体。他曾经走访过不少复读状元,也对复读生的行为特点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王极盛以北京市4万名应届毕业生和复读生为对象做过一次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复读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占总数的47.1%,应届高三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占总数的28%;复读生情绪不稳定的占62%,应届高三生占35%;复读生不适应周围环境的占59.5%,应届高三生占36.7%;复读生有强迫倾向的占52.1%,应届高三生占33.2%;复读生有焦虑倾向的占49.4%,应届高三生占28.6%。由此可以看出,复读生的心理问题比应届高三生大很多。复读生内部,心态的两极分化也很严重,导致的结果完全不同。一些二次高考失利而导致精神疾病甚至自杀的事件,亦时有发生。   2008年,北京一位王姓考生第三次参加高考。他第一年复读的时候考了600多分,被湖北大学录取了他不去,非要上北大。第三次高考时刚开考10分钟,他说胸疼。监考老师赶紧请医生给他注射了安定剂。感觉好一点后,监考老师对他说:“那你在备用教室继续考试吧。”刚听到“考试”两个字,他就满嘴吐白沫、四肢抽搐。上救护车前他还撂下一句话:“我明年还要参加高考。”
  “一名考生复读一年的支出相当于大学两年的学费。”这是一名复读生和他上大学的同学比较得到的结果。南昌市某重点高中的复读择校费是8000元,一年下来,各种复习资料费和其他一些费用,加起来肯定要超过10000元。石家庄以复读而闻名的某民办学校的复读学费加住宿费虽然只需要4500元,但加上其他一些费用,一年下来也不会少于万元。然而,“高四生”大多对这笔账没有什么概念,他们更关心的是复读之时,找好学校、选好老师,憧憬名校的大学生活。而家长的努力和拼搏为的就是给子女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教育环境,尽管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家长们普遍认为,“为了孩子的前程值得”。
  经过“高四”洗礼、最终拿到了某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小郭是众多“高四”考生中的一员。一年复读的费用算下来已将近2万元,而这还没包括他的吃、住等生活费用。终于如愿以偿,小郭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他坦言,虽然得到的结果让自己和家人都比较满意,但那么高的费用还是让他觉得有些不值。他说:“如果今年的高考成绩依然不理想,我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
  ■
  “高分复读是一种赌博式付出,等于是在高考独木桥上,架了一座更窄的独木桥。”一位高中老师如是说。
  教育部门年年提醒考生要慎重对待复读,其原因就在于复读所带来的结果难以预料。南昌某省级重点高中的老师告诫自己的学生,并不是所有高分学生都适合选择复读这条路。因为分数越高,相对来说提升的空间就显得越有限,所以高分考生选择复读其实是在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进行一次“赌博”,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必须慎重考虑。
  高考主要是对智力的检验。心理和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智力一般早在14岁以前便形成了。复读一年,无非把公式记得再熟一点,习题做得更熟一点。选择复读,无非是这次考试发挥不理想,或紧张,或生病,或粗心,或觉得自己努力不够,因而选择复读,给自己多一次机会——这是大多数同学选择复读的原因。但你能保证明年考试时你不紧张、不粗心吗?由于是复读生,说不定在强大的压力下,你会更紧张,会因紧张而更粗心。因此,学生一定要先分析高考失利的原因,做好自身定位,再决定是否复读。
  据一位高三毕业班的资深老师透露:在复读学生中,已上二本线的考生上升空间最大,经过一年的努力,一般都能提高几十分,有的甚至提高100多分;没上三本线的考生复读一年后,很少有人能上二本线;已上一本线、尤其是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其实上升空间并不大,复读一年后,能够提高二三十分就算不错。
  有些考生平时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而在高考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失误,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种失误不是学习实力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这样的复读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学习愿望。他们进入复读班后一般都会埋头苦读,第二次参加高考时成绩会提高很多,多数人能够考入较为理想的大学。
  还有些考生,由于考试技巧等原因造成了高考失利。如有的考生在考试时看到数学试卷中有一道题的分值较高,就先去做那道题,可是做了半个多小时还是没做出来。一方面舍不得抛开,另一方面又惦记着前面后面的题都空着,心里很矛盾。最后,不会做的没得到分,会做的也白白丢了分。这类考生只要总结经验教训,把握考试技巧,第二年一般也会比第一年考得好。
  笔者一位亲戚的女儿当年是江西省吉安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毕业生,参加高考时因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考试成绩只超过二本分数线2分。由于她的学习成绩一贯优秀,复读后学习更加刻苦,参加第二次高考又彻底放松了心态,结果考出了600多分的好成绩而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
  但这只是特殊的个例,并不代表所有复读的人都能考出好成绩。许多教育界的资深人士建议,考生和家长不要盲目选择复读,能升学的就升学。因为孩子们以后的路还长,实在没有必要浪费一年的大好青春。即使复读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也不能保证今后就有理想的工作和收入。就算你现在上的是普通大学,今后还可以选择考研等方式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考生的压力也一年大过一年,多读一年,他们的心态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第二年考试的发挥。
  笔者的一个侄女当年是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应届毕业生,当年的高考成绩只达到了二本分数线。其父母几经权衡没有让孩子复读,而让她进了天津医科大学学习。本科毕业后,学业优良的她被学校免试保送攻读硕士学位。2010年硕士毕业后,她即考上了美国田纳西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其父母经常感慨道:“如果当年硬逼孩子去复读,未必能有今天的结果。”
  ■
  “非心仪高校不读”这种认死理的风气,从高分考生蔓延到了普通“上线生”。于是,一面是“高四”“高五”生的慷慨悲壮,一面是欣欣向荣的高考复读经济。当教育观察家把高分复读当作一种社会病来解析的时候,当事人却各有各的苦衷。
  多年来,那么多的学校为何都热衷于招收高分复读生?因为很多地方考核高中教学水平的标准,就是高考“进段人数”。不管你是应届生还是复读生,只要过了录取分数线,就算是学校的成果和光荣。把上年的高分考生拿来“回炉”,自然是最省力也保险的成功途径。因为从来也没有人深究,在“一本”“二本”的进段人数中,有多少是复读生。
  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之所以热衷于招揽高分复读生并给出种种优惠条件,目的是希望高分复读生在第二年能考取知名重点大学,然后以此作为学校的教学成果加以宣传,以提高学校的品牌效应,为今后招揽生源打基础。
  《文汇报》曾就高分复读现象进行过一项专题调查,结论是:疯狂的“高四”和“高五”可以休矣。说其“疯狂”,有四个理由。   其一,非北大、清华而不读。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有这样一名复读生,当年以4分之差和北京大学失之交臂。来年高考,他仍然只填一个志愿,如果考不上北京大学,就再读“高五”或者“高六”。在他们班,有7个同学的情形都和他一样,虽然当年高考分数都在630分以上,但由于没有被北大、清华录取,因此选择“自愿落榜”。
  其二,谁招走好学生就跟谁急。按理说,学校和老师,都愿意自己的学生顺利升入高等学校。其实不然,一些学校高考之后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高分学生留住,并按留住复读的人数,给老师发奖金。曾有一所大学从某高中额外录取了几名高分考生,校长知道后,马上气势汹汹地找该校招生人员理论,说他们挖了学校的墙脚。
  其三,高分复读班非600分以上的考生不收。按一般人理解,复读招收的都是因为高考分数低而落榜的考生。但也有一些学校,却打出了“低分不收”的牌子。上海有一所高中学校,公开宣称:“没有达到600分,就没有资格来报名。”有一年,河南省某高中的一个复读班,所有学生当年高考成绩竟然都在630分以上。
  其四,宁愿花10万元,也要去抢一个“好苗子”。什么叫“好苗子”?就是高考分数很高,但又决定复读的考生。一旦发现这样的苗子,便会有很多学校来抢。这个说:“到我们那里去,吃住全免费。”那个讲:“来我们学校复读,明年不管考上什么大学,都给10万元奖励。”而对于低分的复读生,他们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你要来,就狠狠地宰你几刀。
  高分复读,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这就像把一个完全合格的产品,重新拿到生产车间,再一次“设计”“加工”“打磨”“雕刻”“检验”和“包装”。一年的流水线下来,要占用多少人力和物力?用市场经济的话说,这是非常典型的重复生产。虽然满足了一些人的个人愿望,但所占用和浪费的社会成本却难以估算。
  高分复读,加剧了教育不公。一个复读了一两年甚至两三年的考生,和一名高中应届毕业生同台PK,结果可想而知。报载,有一年河南省的95万考生中,竟有30万是复读生。该省2000年以来的高考状元中,有近一半是复读生。应届生竞争不过复读生,就只能被逼着也去做复读生。届届相传,恶性循环。
  高分复读,选出了不少的“软人才”。在考场上,确有一些人可能发挥失常。但就绝大多数考生而言,都能够发挥出正常水平。一些不能如愿的考生,只能通过复读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复读一两年之后,分数上去了,而能力和潜力却未必上去。所以有教育专家坦言,大量的录取复读生,是中国大学的一种无奈。
  “非名校不读”容易形成一个高分复读的怪圈。高分学生不到录取学校报到,首先浪费了招生学校的招生计划,其次这些高分考生积压至下一年,增加了下一届考生的升学压力,会对下一届的考生造成不公平竞争,又会造成新一批高分考生复读。这种循环,对本已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
  为节约教育资源,扩大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江西省教育厅早就规定,从2002年秋季起,省内所有公办高中将不再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为避免“准大学生”落榜,省高招办出台了新政策,即在各批次公开征集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志愿,这就解决了大量上线考生的落选之苦。近两年来,江西省高考复读班的规模较以往有所缩小,选择复读的人也逐渐在减少。
  多年来,我们对于复读市场的管理基本是无序的。监管的缺失却让事关一个学生命运的大事情处于失控状态,这不能不引起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看来,制定高考复读方面的管理规范,建立健全高考复读市场的监管体系,是解决当前高考复读无序混乱状况的根本办法。◆

推荐访问:颤悠 独木 复读 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