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先让“老有所养”,再谈“延迟退休”】

  有关延迟退休的话题,近来热议得让人沉重。先是人社部官员抛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的观点,这一说法几乎遭遇了网民的集体反对——在人民网的投票调查中,超过9成以上被调查者对“延迟退休”投了反对票。
  公众的反对没能改变官方的立场。人社部官员抛出“推迟退休年龄”论调不久,在北京召开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上,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称,建议中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有专家表示,提高退休年龄的目的为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的速度。
  无论是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不足,还是养老金空账下为平衡收支的举措,“延迟退休”显然都难以说服大多数公众。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每延迟退休一年,不仅意味着要多付出一年的劳动,多缴一年养老险,还要少拿一年退休金。权衡利弊,何所长抛出的“退休年龄延至65岁”,就算把实行时间延迟到了2045年,依然招致民意强烈反弹。
  2045年,第一批80后刚好65岁,他们的养老将呈现出怎样一种格局?网上最新流传的养老段子是这样的:假设退休后你每月的开支为2000元,从60岁开始退休,按照平均寿命80岁与3%的通胀计算,那么70后需要准备234万元退休金,而80后需要准备314万元退休金。这一数据的计算方法是否科学可信,姑且不作定论,但养老形势日趋严峻确是不争的事实。倘若退休时间再延迟,未来的60、70、80后们,便要在工作上付出更多的劳动,获得的养老金却更少,他们的养老之路也必然走得更曲折。
  一些人正在老去,一些人正值壮年,目前的养老格局是工作的一代人赡养退休的一代人。数据显示,每三个工作的人要供养一个退休的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工作的人口会逐渐减少,未来将会是更少的工作人群供养更多的退休人员。劳动力减少的情境下,“延迟退休”让更多的人留在岗位上供养退休人群,看似是一种不坏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却应该兼顾起码的公平原则,而不是为了应付养老金空账,打着劳动力不足的幌子,来节省养老金,令大多数公众的养老保障受损。
  没错,欧美不少发达国家为了应付劳动力不足,大多将退休年龄延迟到了60岁以上。但他们往往有一套激励“延迟退休”的法则:越是晚退,每月领取的养老金金额就越高。显然,这样的“延迟退休”并不是为了节省养老金。同时,在他们的社会成员中,拥有智力优势的白领占绝大多数,“延迟退休”甚至还可一定程度增加收入;反观我国,蓝领阶层占多,这决定了“延迟退休”只会给他们带去更沉重的体力、精神负担与养老保障缺失。
  也因此,是否延迟退休,究竟怎样延迟,需要的不是红口白牙说出“延迟退休”四个字就能完事的。事关公共利益,“延迟退休”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而理应遵循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拿出具体的制度设计,确保人们“老有所养”,恐怕才能说服公众。就拿目前的养老问题来说,怎样改变养老金双轨制的不公格局,怎样避免“延迟退休”成为“节约养老金”的同义词,恐怕才是公共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推荐访问:延迟 先让 再谈 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