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东北大发展机遇期】如何把握机遇海南发展

  吉炳轩已在黑龙江主政五个年头,其风格已然刻上了黑土地的烙印。  作为少见的“低调书记”,吉炳轩经常赴基层调研,每到一处都要拿出时间和一线群众交谈;开会发言,吉炳轩会习惯性地先对着参会者鞠上一躬。
  低调的背后,吉炳轩更有平和的一面。曾经在新闻宣传系统工作的他,见到记者会这样感慨:“我离开时间长了,现在(媒体)的孩子都不认识了。”
  过去的5年,黑龙江GDP翻了一番,超过1.2万亿元,平均增速12%,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增3倍多,粮食生产过千亿斤,位居全国首位。
  在这个被吉炳轩称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5年”之后,他豪言:“下一个5年,黑龙江省GDP还要翻一番,增长到2.5万亿元,粮食产量要达到1500亿斤。”今年“两会”期间,他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这将是黑龙江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国家“振兴东北”政策支持下,装备制造业、能源、石化、食品等传统优势行业依旧是黑龙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与此同时,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为主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也将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进步。“我们将以充足的信心和足够的努力,迎来一场黑龙江的‘大发展’。”
  发展要唯实、求真、创新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后发达的省份,其现状为地处偏远、气候寒冷、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都难以避免结构单一、投资不足、包袱沉重等瓶颈。
  为此,吉炳轩提出破解发展难题的“两大战略”,即“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所谓“八大经济区”包括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两大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其主要针对黑龙江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
  “十大工程”包括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等。
  《财经国家周刊》:为何你频繁强调“发展是解决困境的出路”?黑龙江又如何将发展实施到位?
  吉炳轩:近些年,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扎扎实实发展实体经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符合黑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但发展不够、发展缓慢仍然是黑龙江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仍然是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理智看待成绩。黑龙江具有的优势非常明显,有土地、矿产、林木、水利、生态、物产、外贸、科技、人才、精神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把这些优势发挥好利用好,就能够有力推动本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黑龙江发展的潜力也非常巨大。这种潜力就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就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就在产业项目建设中,就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就在统筹城乡建设中,就在改善人民生活中,就在文化繁荣发展中,就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这些潜力只要充分挖掘好利用好释放好,就一定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财经国家周刊》:在发展中突出实物经济的重要性有什么具体意义?
  吉炳轩:在巩固农业粮食生产工作的基础上,黑龙江将坚持发展实物经济不放松,这样,面对危机就会有底气、有实力,应对起来就会有基础、有办法。黑龙江是资源大省,特殊的资源禀赋、历史条件和区位优势造就了独特的省情,形成了资源化、基础化、实物化的经济形态特点。
  这种特点曾经是黑龙江的劣势,但在今天看来,实物经济发展不仅取得了可喜成绩,而且可以转化为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优势。一是发展实物经济有力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我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工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提供了占全国2/5的原油、1/3的木材、1/3的电站成套设备、1/2的铁路货车、1/7的商品粮、1/10的煤炭和大量的重型装备与国防装备,成为满足国家内需的功臣。二是发展实物经济较好应对了金融危机冲击。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一些沿海省份出口损失惨重,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我省也不可避免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我省实物经济比重大,出口占GDP的比重较低,整体上对经济以及就业的冲击和影响是较小的。三是发展实物经济切实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四是发展实物经济大大增强了发展活力后劲。现代化大农业迅猛发展,大水利、大科技、大农机、大合作加快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产业大项目建设势头强劲,一大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发展潜力好,关乎长远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
  《财经国家周刊》: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吉炳轩:下一步,黑龙江将加快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筑黑龙江工业经济发展战略高地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中之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影响力。坚定不移推进工业项目建设,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提升传统产业、转化科技成果、培育新兴产业、扩大沿边开放、争取国家政策上项目等途径,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重点企业重组,积极推进企业跨国界、地区、行业、所有制战略整合,增强综合竞争力。
  《财经国家周刊》:你提出了“八大经济区”的战略,这对于黑龙江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吉炳轩:黑龙江经济的发展要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等“八大经济区”战略之下来推动。通过这些经济区的建设,黑龙江谋求做大做强各大城市,发挥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而哈尔滨正是要着重打造的大城市。我们要积极构建哈尔滨大都市圈,加快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2小时经济圈。在推进哈尔滨、大庆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建设的同时,还要打造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鹤岗区域中心较大城市,建设鸡西、七台河、双鸭山东部中等城市带,塑造伊春绿色林都新形象,繁荣黑河边贸旅游明星城,加快绥化、加格达奇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格局。   现代化农业是保障
  东北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被称为“中国粮食市场稳压器”和“中国最大的商品粮战略后备基地”。作为东北最重要的“粮食大省”,2011年黑龙江粮食产量达到1.1141万亿斤,占整个东北地区的一半。
  由于粮食总量、增量、商品量和调出量位居全国第一,粮食生产战略也是黑龙江经济发展目标中关键的一环,并负担着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重任。为此,吉炳轩提出“现代化大农业快速发展”的口号,通过加快建设两大平原综合开发实验区,深入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到1500亿斤,在“富强龙江”基础上实现新跨越。
  《财经国家周刊》:作为全国粮食大省的黑龙江如何切入粮食生产的核心问题,又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
  吉炳轩:黑龙江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相信,只要把这些优势利用好、发挥好,黑龙江完全可能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当下我们农业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着力推进“八化”建设: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现在我省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思路已经十分清晰,我们正朝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牢黑龙江发展基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到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年均增长12%以上。
  《财经国家周刊》: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黑龙江似乎尤其关注水利化建设?
  吉炳轩:近三年来,我们大力开展水利建设,治水兴水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累计完成投资350亿元,开工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防洪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水利资源开发利用扎实有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特别是我们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新增实际灌溉面积2217万亩,其中新增水田面积1355万亩,新建和续建重点水利项目148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7万亩,有力保障了粮食持续增产丰收,为千亿斤粮食产能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发展十大重点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持,为改善城乡群众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托。
  发扬“龙江精神”
  黑龙江省政府公布的报告显示了过去五年取得的“六项成就”,其中,“公路建设三年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高速公路总里程由1000多公里增加到3800多公里,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吉炳轩表示,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归功于黑龙江人的“龙江精神”。
  《财经国家周刊》:在此过程中,“龙江精神”总被提及,你如何看待精神力量对发展的作用?
  吉炳轩:龙江优秀精神是黑龙江人民艰苦创业历程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开发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实践,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个发展领域、每一个巨大变化,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近年来,黑龙江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上下、各条战线、各个系统积极创业、奋力创业、艰苦创业,到处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大发展、快发展的好局面。
  我们在工作中深深感到,作为后发达省份,要想实现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必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构建起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发展体制机制。“龙江精神”是龙江人民创新创造品格的生动体现,从开垦北大荒到建成大粮仓,从铁人艰苦创业到建设百年油田,从大量贡献木材到森林生态保护,在推动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都体现了改革、贯穿着创新。
  吉炳轩简历
  汉族,1951年11月生,河南孟津人,1978年10月参加工作,198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郑州大学中文系大学普通班毕业。
  1975年9月至1978年10月郑州大学中文系学生;1978年10月至1984年4月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高级中学教师,县委办公室干事,朝阳乡党委书记;1984年4月至1985年5月河南省偃师县委副书记、县长;1985年5月至1987年5月河南省偃师县委书记;1987年5月至1987年7月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书记;1987年7月至1990年12月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党组书记;1990年12月至1991年12月河南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1991年12月至1993年5月河南省新乡市委书记;1993年5月至1995年7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95年7月至1998年9月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省委党校副校长;1998年9月至2001年8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2001年8月至2003年4月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2年12月),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2年12月),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成员(2003年3月);2003年4月至2008年3月中央宣传部主持常务工作的副部长(正部长级),中央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2004年5月),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4年10月),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成员(2003年7月),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办公室主任 (2005年11月),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成员(2004年4月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6年6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2004年1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2003年5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2006年3月);2008年3月至2008年5月黑龙江省委书记;2008年5月至今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七届、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推荐访问:大发展 机遇期 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