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清水塘蝶变(党课、微课)

  清水塘蝶变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首批重点规划新建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株洲的城市因工业而立,经济因产业而兴,工业是株洲城市建设发展的根脉所在。历史上株洲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在这里十字交汇,株洲成为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铁路枢纽。凭借着独特的交通优势,以及原有的部分工业基础,株洲成为苏联专家勘探布局工业的首选之地,当年苏联援建的 156 个重点工业项目就有 4 项落户于此。随后国家又安排兴建株冶、株化等多个中央、省属企业,选址就在紧挨干线铁路、毗邻湘江的清水塘。60 多年来,在清水塘这片核心区面积不到 16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大大小小 261 家企业,发展高峰期职工约 5 万人,年产值约 300 亿元,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 500 多亿元,陆续诞生了 100 多项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为新中国工业振兴和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株洲也由此开启了从一个不满 7000 人的小镇,向全国重点工业城市发展奋进的历程。然而,工业的功成名就也让清水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时代呼唤:转型升级必破的“局” (一)“ 清水塘 不清”—— 生态环境保护之殇。

 。

 随着重化工产业聚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主要工业原料与能源消费品种在加工转换及燃烧过程中,造成大量污染物排放,为清水塘老工业区埋下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隐患。区域内“三废”排放量曾一度占到全市 2/3,土壤、水质、空气、生态植被等受到严重污染,成为全市最大的污染源和湘江中下游最大的“环境敏感区”,2003、2004 年株洲连续两年被列为“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成为全国“四大工业污染区”之一。原本紧邻长株潭绿心,水清景美的“清水塘”

 变得不再清了,碧水蓝天被“黑水黄烟”替代。“开不了窗户,晾不干衣服,迈不开步子,离不开药罐子”,成了那一时期清水塘居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恶劣的生态环境还直接威胁着职工群众的身体健康。

 【案例:清水塘癌症村】在清水塘及周边地区农业用地的表层土壤中,检测发现有多项重金属超标,其中铬超标率达到了 100%。特别是处在清水塘腹地的青霞社区,周围分布着冶炼、化工等数十个重污染企业,儿童血铅超标率达 100%,居民癌症患病率远高于正常水平,青霞社区也被冠上了“癌症村”的黑帽子。

 (二)“ 清水塘不青”—— 老旧产能前行之 困。

 在经济新常态下,清水塘老工业区靠“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发展的路子基本走到了尽头,前行发展的道路也亮起“红灯”。

 1. 主导产业衰退。清水塘工业区原有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2016年三产占比 90%为工业,工业内部 90%为重化工,重化工中 90%为冶炼、基础化工。冶炼、基础化工作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一方面在全国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中,已经是处在衰退期的“夕阳产业”,另一方面重化工业也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明确要求“去产能”的产业,发展逐渐陷入困境。

 2. 产值大幅下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容量限制以及设备老化等影响,清水塘在株洲工业版图中的地位、影响力不断跌落。清水塘片区的工业产值,由 2007 年的约 300 亿元,下降到 2016 年的约155 亿元,占株洲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从超过 30%下降到 4%,如:由于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株冶集团年报显示,2015 年净利润为亏损 6 亿元。

 3. 后续发展乏力。由于产业环境的不断恶化,产值效益的不断走低,清水塘片区的总体发展前景堪忧,高技术人才留不住、新兴产业项目引不来,企业自身改革创新也推不进。在全市 10 个主要工业区中,2016 年清水塘的科研投入增幅排名倒数第三,产值增幅排名倒

 数第二,已经从“领头羊”变成了“吊车尾”。整体来看,清水塘老工业区早已不再年轻,明显已步入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

 清水塘老工业区的难题、困境也得到了市级、省级以及国家层面的关注和关心,在转型发展大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 清水塘不轻”—— 转型发展大局之碍 1. 城市转型发展的痛点。近年来,株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以加快建成一谷三区、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为目标,开创了稳增长、促升级的良好发展局面。在全市转型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一个绕不开、躲不掉的问题就是清水塘。清水塘老工业区体大面广、地位特殊、影响深远,是关系全市转型升级的重点行业也是重点区域,要谈株洲的转型升级,清水塘可以说具有“一票否决”的意义。

 2. 全国改革试验的焦点。2007 年,借助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的契机,清水塘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14 年,被确定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2015 年成为全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区域。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改革与改造,不仅与株洲命运相连,更被作为全国改革试验的焦点,赋予了更为重大的探索价值和示范意义。

 二、各个击破:搬迁改造答好的“题” 面对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污染问题、产业困境以及转型障碍,市委市政府认为,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势在必行、刻不容缓。2017 年 2 月,株洲召开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大会,决心举全市之力,打响清水塘搬迁改造的攻坚战。

 搬迁改造的最后“攻坚令”已下,但面对一个涉及 200 多家企业关停、几百亿工业产值损失、3 万多名职工再就业、数十万居民生产生活要保障的系统工程,情况之复杂,矛盾之集中,难度之特别,绝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形容的。借用国家发改委一位司长所言:清水

 塘搬迁改造是集国内老工业区所有难题于一身。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艰难战役,面对“钱从哪里来”“企业怎么搬”“人往哪里去”“稳定怎么保”等等具体现实问题,市委市政府倾尽全力、各个击破,探索出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工作方法。

 【图片】这张图片是 2017 年 9 月 30 日株洲钢厂最后一根烟囱的爆破拆除现场,这一历史性的画面通过央视喜迎党的十九大特别节目《还看今朝》之《中流击水新湖南》传送到千家万户,意味着清水塘搬迁改造得到了更多关注。但战役打响后,所有人都在关心一个问题,这么多企业要搬迁,钱从哪里来?

 (一)破解“钱从哪里来”新题 清水塘老工业区涉及搬迁企业多,涉及改造的核心区面积是全国21 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中最大的一个,所需搬迁改造资金非常巨大。根据测算,仅需政府投入的资金就达 235 亿元。

 235 亿元是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株洲市 2016 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 300 亿元大关,235 亿元几乎相当于全市一年的财政收入。可想而知,这笔巨额资金想要完全靠财政出资是不可能的。那么有人会想到,可以考虑土地出让的收益。市委市政府最初也想到了,但清水塘地区大部分都是归属企业的工业用地,可以提供给政府收储出让的商住土地不到 4000 亩,因此靠土地收益也无法平衡资金缺口。最后通过综合运用财政投入、市场化融资等多种手段来筹资。

 总的来说,钱的筹集主要分为 3 个渠道:

 一是依靠财政支持。也就是利用国家财政对环境治理、工业区搬迁等的政策支持,通过发改、环保等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如清水塘获批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试点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成功争取到 7 个项目、7.49 亿元基金。而市级财政也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累计投入超过 5 亿元,用于清水塘搬迁改造。

 二是用活金融政策,通过平台公司市场化融资。组建了清水塘投

 资集团,通过发起基金、债券、借贷等市场化手段筹集资金。到 2019年底共完成筹资近 120 亿元,及时为搬迁改造提供了必备“粮草”。

 三是立足于经营清水塘地区,提出以土地收储的办法处置企业土地资产,开创了一套“土地收储+奖补+转型支持+就业帮扶”模式。这套创新模式在全国都是首开先河,得到国家发改委的充分肯定和推介,被誉为可复制推广的“清水塘模式”。既严格遵照土地收储有关法律法规原则,又充分考虑了清水塘地区绝大多数企业的实际,还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可以说,可操作性非常强。通过这个模式推广后,土地收储的工作局面一下子打开了,3 个月内,先后有 14 家企业主动写下申请报告,共完成了 73 家企业、6636 亩土地的收储。

 (二)破解“企业怎么搬”新题 搬迁一家企业有多难,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体验。但很多人接触过房屋拆迁工作,或者有过被拆迁的经历。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确实很难做到理性。一方面都想要得到最大额度的补偿,一方面又会考虑安置房、长远生计等问题。因而拆迁工作也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但企业的关停搬迁比普通房屋拆迁更复杂,涉及面更广,难度也要大上很多倍。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关停搬迁,主要有四难:

 一难是难在关停搬迁企业众多、体量大,最高峰时 261 家,到2017 年攻坚时还有 153 家。

 二难是难在情况复杂、遗留问题多。区域内企业,有央企,有省企,有民企;有效益良好的企业,也有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一些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繁多,处理稍有不慎,陈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就可能集中爆发。

 三难是难在搬迁选址难、转型难。效益比较好点的企业大多数为冶炼、化工企业,这些企业的搬迁环保门槛高,必须进专业园区, 四难是难在时间紧迫、要求高。按照省委书记杜家毫同志提出的“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目标要求,要求清水塘片区内污染企

 业要在 2018 年底前全面关停到位,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为此,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方法,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支持”的总体原则,适时推出了一套“引逼结合”的工作方法:

 ( (1 )奖补引导,激发“ 内驱力” 。要让企业搬迁,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企业自身愿意搬。为了鼓励企业配合搬迁,市委市政府出台《企业关停搬迁奖补办法》等 16 个政策文件,提出了对按时间节点搬迁的企业给予 5-15 万/亩的奖补等一系列具体激励政策。通过搬迁奖补、土地支持、税费减免、职工安置等激励措施,引导企业产生搬迁转型的自我驱动力,实现了从“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转变。

 另外,市搬迁指挥部认真研究政策,上户调研,根据不同企业情况,研究确定不同操作办法,基本上实行“一厂一组、一企一策”, 对每家企业分类制定任务书、作战图、时间表:

 ( (2)

 )

 牵线搭桥,解除“ 后顾忧” 。部分企业关停后彻底停产,还有 61 家符合转移转型条件,其中 51 家选择继续留在株洲发展,其他10 家转移至省内的其他市州。为此,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实施跟踪服务,在搬迁选址、手续报批等方面,主动做好协调,及时解决困难,将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很多企业负责人都说,无情关停的背后的真情服务,让离别都变得很有温度,非常感动。

 如湖南昊华化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案例】昊华化工是一家农药生产企业,原本与岳阳临湘化工园签订投资合作协议。但 2016 年新一届临湘市委、政府领导因担心环境污染拒绝昊华落地。面对这一突发情况,负责联系的两位市领导连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为昊华市内转接商定方案,最终选定攸县工业园。但问题随之而来,攸县工业园既有面积无法满足昊华产业发展需要,需省发改委重新调区扩区,还需省环保厅重新做环评。为此,工作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市环保、发改等单位安排专人向上对接,对相关手续实行容缺办理。2019 年 6 月昊华在攸县新建工厂投料生产。

 从签订投资协议,到实现投料生产,在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只用了 10 个月时间,昊华就成功实现了搬迁转移。

 今年攸州工业园内的昊华生物已启动二期项目建设;在渌口,株冶集团新项目 8 个月就实现投产;在醴陵,旗滨玻璃新建 5 条生产线,产量增加一倍多,能耗降低一半。一大批企业实现了以搬迁促转型。

 作为一项有严格完成时限的工作,光靠引导、搭桥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要多条腿走路。对搬迁改造持观望甚至抵制态度的企业,必要时也要:

 (3)

 执法倒逼,亮出“ 铁手腕” 。通过公安、消防、国土、环保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企业存在的环保、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实时督促整治,通过这种严格的执法手段,同时也倒逼企业迅速关停,有 53 家企业在联合执法中被责令停产。

 企业要关停搬迁,无异于“割肉放血”,关停的过程充满艰辛,也感人至深。很多时候做工作都是通宵达旦,工作人员是费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耗尽千辛万苦。可以说,一个个不眠之夜、一场场艰难谈判、一次次峰回路转,都是汗水与泪水交织的过程,等到最终签订协议时,经常是企业主流泪了,工作人员也流泪了。

 (三)破解“人往哪里去”新题 通过搬迁转型,一部分企业获得了重生,但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工人,面对搬迁改造的历史洪流,承受着改革带来的阵痛。

 【图片】这是 2018 年 12 月 30 日清水塘地区最后一座生产中的冶炼炉株冶基夫赛特炉的停炉现场。图片中,我们看到发出停氧指令的工段长肖永强流下热泪,身后的同事都哭了。这一天,在清水塘运行了 62 年的株冶正式熄火关停,热闹了 62 年的大厂在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回归平静。但很多工人的心里并不平静。机器停了,厂子关了,问题随之而来。首要的问题便是:“ 人往哪儿去” 。

 就业是民众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级的大难题,李克强总理在 2017年全国“两会”上就多次强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去产能过程中如何安置好职工。”清水塘老工业区涉及企业职工约 3 万人。以株洲城区人口 120 万来算,相当于每 100 个人中就有 2-3 位清水塘的职工。而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发现,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清水塘的职工,他们可能是我们的亲戚、朋友或者邻居,有的可能还和我们成为了同事。我们单位有一位公车司机贺师傅,就是清水塘片区企业原玻璃厂也就是后来的旗滨玻璃的下岗职工。那么,清水塘...

推荐访问:株洲 党课 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