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气囊不能停,全家上下383个昼夜的艰难接力_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

  14岁的男孩王启萌患有罕见的先天性颈椎发育畸形,因一次意外摔倒。导致颈椎环枢关节脱位压迫脊髓,使他无法自主呼吸。医生给他做了气管切口。让家人捏着辅助呼吸气囊维持他的生命返家。
  生命的气囊一刻都不能停!全家轮换值班,24小时不停地捏着气囊。一捏就是整整383个昼夜,奄奄一息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今年14岁的王启萌是陕西乾县王村镇上座村瓦匠王俊飞的儿子,2002年上学前,他是个活泼可爱且健康的小男孩。
  2006年5月5日下午,王启萌手脚突然僵硬使不上劲,很快右半身失去知觉。王俊飞和妻子魏玉翠将儿子送到乾县人民医院。由于病情复杂,王启萌被转至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经过拍片、核磁共振等检查,发现王启萌患有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颈椎发育畸形,由于跌倒导致环枢关节脱位压迫脊髓,致使其四肢不能动、失语、大小便失禁。专家会诊后认为,如果进行手术风险很大,先采取保守治疗,待观察一段时间再作决定。所谓保守治疗,就是采用牵引头骨的方法将环枢关节复位。
  为防止躯体移动影响牵引效果,医生把王启萌从腰部到头部整个用石膏固定起来,王启萌如同上了夹板平躺在床上,脑袋下吊着一只秤砣样的金属块,其痛苦可想而知。王俊飞夫妇日夜陪护着儿子,直到25天后疗程结束。经拍片检查,王启萌的颈椎环枢关节基本复位,可以出院。
  但王启萌身上的石膏不能拿掉,这样他的上半身像装在一个套子里,给生活带来诸多麻烦。大多数时间他必须躺在床上不可乱动。而在炎热的夏季,“套子”又变成了蒸笼,闷热难熬,电风扇又用不得,疼爱孙子的奶奶王彩莲只好不停地用扇子给他降温。就这样,王启萌在屋里度过了100天,王彩莲扇坏了6把扇子。
  100天后西交大二附院医生为王启萌进行检查,医生微笑着说颈椎环枢关节终于复位了,可以回家上学了。闻此佳音,王俊飞夫妇不禁喜泪涟涟,得到解脱的王启萌更是欢天喜地。
  由于治病耽误了一个学期,父母怕跟不上,9月1日开学时让他复读四年级。执拗的王启萌非要和同班同学坐一起,于是直接上了五年级。为了补上落下的课程,勤奋好学的王启萌格外用功,不是捧着书看就是埋头做作业,这对一个走路靠人搀扶、大小便要家人帮助、手连笔都握不住的孩子是多么不易啊。王启萌的成绩不断进步,2007年底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4名。全家人乐得像过年似的。
  可就在这时王启萌的身体每况愈下,无论别人怎么扶他,脚都挪不动;呼吸越来越吃力,喘气声很大,仿佛随时都会咽气。2月15日,父母再次把他送进了西交大二附院。
  专家会诊后认为王启萌呼吸衰竭,生命垂危,手术非做不可,而且由副院长、骨科专家贺西京教授亲自主刀。由于神经脊髓被畸形脱位的齿状环枢关节卡住,只有从颈部的前路和后路进行两次手术才有可能达到根治效果,但手术风险非常大。贺教授给王启萌做了颈椎后路减压稳定手术。首次手术虽然成功,但王启萌的自主呼吸每分钟只有2--3次,几乎丧失了自主呼吸功能,必须依靠呼吸机来维持,医院接连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
  此时巨额治疗费像山一样横在王俊飞夫妇面前。前几次的治疗费已花光他家的全部积蓄,家里值钱的东西也被卖完了,这次2万元的手术费还是从亲友处借的,但费用缺口仍然很大,仅呼吸机费用每天就达500元左右,欠账单不断飘来,王俊飞夫妇急得如热窝上的蚂蚁。
  鉴于患者本身病情复杂,短期内难以承受二次手术,其家人又欠着巨额治疗费,在家人要求下,院方只好先让王启萌回家。
  这让贺教授的心情异常沉重,因为他不知道王启萌出了院门还能不能再回来……临别时,他无奈地告诉王俊飞夫妇:“恢复神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孩子的呼吸需要呼吸机维持,一台呼吸机最便宜也要近20万元,除非你们家里买一台,否则回家就意味着死亡。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别告诉孩子。”
  魏玉翠哭着问:“贺教授,难道就没有别的东西可替代呼吸机吗?”“有,那是一种简易呼吸机,就是不断地捏气囊给病人气管送气。但这个在医院只是临时用的。”贺教授简单地作了介绍。
  “贺教授,请您告诉我怎么用。呼吸机我们买不起,但我们可以捏气囊给儿子送气。”魏玉翠眼睛一亮,马上打定了主意。
  “这个……一旦停止捏气囊,孩子的命就没了。你们能捏多久呢?5天、10天、一个月?”贺教授直摇头叹息。
  “只要我们的手还能动,就决不让孩子的呼吸停下来!”魏玉翠夫妇的话掷地有声。
  贺教授被感动了,他让护士拿来简易呼吸机,手把手地教给魏玉翠夫妇如何捏气、如何吸痰及应急处理方法。3月1日,贺教授给王启萌做了气管切口,装上简易呼吸机,让王俊飞不停地捏气囊给孩子送气。这天,王俊飞包了一辆车,路上不停地捏着气囊,将奄奄一息的儿子送回80公里外的家中。
  连接在王启萌气管上的棕褐色呼吸气囊有柚子那么大,需双手摁捏,一捏一放,按医生要求每分钟需捏20下。一般人捏20分钟就受不了了,王俊飞第一次连续捏了一个小时就吃不消了,不得不让妻子魏玉翠接替;魏玉翠咬着牙才捏了半个小时,75岁的王彩莲也只捏了15分钟。后来捏久了他们的耐力提高了。父母和奶奶3人轮换着捏,没日没夜,一刻也没停过,仿佛是一场特殊的接力赛。“噗噗”,在有节奏的气囊声中,王启萌安静地呼吸着。
  但难题层出不穷,仿佛老天在考验这个贫寒之家的信心、智慧和耐力。
  开始捏气囊时轻重快慢很难把握,如果捏重或快了,送的气多了,王启萌的肺受不了,难受得直“咳嗽”;而气少了,会直喘粗气、咬牙,甚至昏厥。一家人紧张得心都快蹦出来了。
  为控制捏气囊次数,王俊飞买了一只闹钟,摆在面前,看着秒针,每听到3次“嘀嗒”声就捏一次,这样每分钟可以准确无误捏20次。可轻重就难控制了,夫妻俩琢磨着办法,不久便有了窍门:根据孩子心情和当时状态灵活调节,假如孩子心情好、没睡觉可适当捏重点,相反就捏轻点;捏的频率也适当作了增减。
  由于王启萌被切开的气管常有大量的痰液滞留,若不及时清除就会窒息,主要由王俊飞来做。在50厘米长的针管前头安上吸痰管,再将吸痰管从切口处插入王启萌的气管抽吸。因小孩管壁上的黏膜很薄,开始时吸管插进去黏膜就被弄破,抽出来的全是血红的带血的痰,最多时有一茶缸;而抽痰时需暂停捏气囊半分钟,送不上气,王启萌的胸部一鼓一鼓的。憋得很难受。王彩莲吓得躲进另一间房里哭,辅助丈夫的魏玉翠赶紧闭眼。每次吸完痰,魏玉翠都喂儿子消炎药。久而久之,王启萌的管壁黏膜终于适应插管。只要小心点就不会出血了。后来魏玉翠也学会吸痰技巧。
  求生的本能让惶恐不安的王启萌用僵硬的手把气囊牢牢抓在手里,眼睛睁得大大的。他已将气囊看作是他生命的惟一保障,生怕失去它。这时父母和奶奶都会安慰他一番。
  吸痰问题刚解决。又有了新麻烦。由于干燥的空气直接送入气道,不像常人那样经过了鼻腔的湿润 [ 2 ] 和净化,所以送人的空气在气道上结成鼻屎状的黑色东西,而干燥的空气又会使气道里的痰结成硬痂,若不及时清理气管就会堵塞。王俊飞夫妇遵照医嘱,每过四五个小时就往气管切口滴一次“沐舒坦”药水,用来化解凝固物,然后用软管子往外带,再往切口滴人生理盐水清理气道,整个过程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同时不能停止捏气囊送气,非常麻烦。天热时。他们每天要滴半瓶“沐舒坦”、3瓶盐水。
  遇到孩子吃喝拉撒,这时捏气囊又不能停,开始时需两人配合,一个捏着气囊,另一个喂饭,或处理大小便。可半个月后,一人就能同时应付两件事了。考虑到王彩莲岁数大,王俊飞夫妇就安排她白班。
  人不是机器,总会有打盹的时候,尤其到后半夜更困得不行,夫妻俩常着捏着捏着就睡着了,这时王启萌便发出“咳、咳”的憋气声,听见此声夫妻俩会一个激灵惊醒。为不让自己打盹发生意外,实在想困的时候他们各有其法:王俊飞用针扎大腿,魏玉翠嚼辣椒干,王彩莲不停地哼着歌。
  王俊飞有10亩地,每年都种麦子和玉米。到了农忙时节,儿子和地头两头都要顾,一家人忙得天昏地暗。没办法,白天的捏气任务都交给了王彩莲。王彩莲盘坐在床上不停地捏着气囊,她知道这是在和死神争孙子,她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她捏气囊的手就不能松开。这个75岁的老人竟创下两项纪录:能连续捏上六个小时,按每分钟20次计,共连捏了7200下;睡觉时也不停手,她捏气囊都变成条件反射性了。每次“下班”时酸痛的双腿都站不起来,要搓揉半天才有知觉。
  王启萌免疫力差,家人怕他着凉感冒,都不敢把他移到室外。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陕西乾县也有震感。王俊飞夫妇赶紧将儿子搬到院子里。下午太阳很毒,气囊一见烈日就软瘪了,没有张力捏不进气,王启萌马上被憋得“咳咳”直喘。夫妻俩急中生智。用凉水浸一下气囊,然后移到荫凉处,这才使气囊恢复如初。
  在村小读三年级的小孙女王启慧也主动替家人分忧,放学回来做家务,做完家务帮助捏气囊。
  看到王俊飞一家为了儿子的呼吸所付出的努力,乡亲们非常感动,纷纷来帮王俊飞收割麦子、掰玉米。
  躺在床上的王启萌心里什么都清清楚楚。为了救自己,父母还有奶奶作出了怎样的牺牲啊,每时每刻,眼前的一幕幕他看在眼里铭刻在心上。如果没有亲人们拼死的努力他早就没命了。他没法表达。感激的泪水常常贮满眼眶。
  两个月后的一天,王启萌开口说话了。嗓子发不出声音,他便尝试着用气道发音,经过无数次努力终于能说出完整的话了。
  为能多挣点钱,王俊飞一人做两人的活,累得站着就想睡。晚上骑车回家后还要替下老母或妻子捏气囊,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身体都快垮了,但想起儿子,他还是硬挺过来了。
  总不见自己好转,王启萌心情常常很郁闷。有次同学来问他什么时候能上学,同学走后他的情绪很糟,赌气地对正在捏气的母亲说,别捏了,让我死吧。魏玉翠设法安慰他,还给他讲科学家霍金的故事。知道霍金只有三个指头会动,还不如自己,王启萌的情绪才好起来。
  为让儿子多吃点饭,魏玉翠找故事书看,然后喂饭时讲给儿子听;为增加儿子肺活量,她教儿子唱歌;为不让儿子肌肉萎缩,魏玉翠坚持每天给他全身按摩。
  在家人的全力照顾下,王启萌竟奇迹般地慢慢好转起来,他能进行短暂的自主呼吸,最长有十多分钟;他的手脚能活动了,魏玉翠就和儿子玩扑克,王俊飞把手机给儿子,让他玩里面的游戏。但王启萌最想的还是看书、做作业,母亲在他面前支了块木板,王启萌就着木板做题,做完后就让高中毕业的妈妈检查。
  2009年3月14日早晨,王俊飞夫妇和老母揣着从好心的乡邻借的2000元和自己打工、卖猪凑的3800元,雇了辆皮卡将王启萌送至西安交大附属二院。见到这位老病号回医院,医护人员都惊奇不已,有的竟小声说“他居然还活着”。他们一路绿灯为这位大难不死的少年做各种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心脏、肺部都很正常,气管也没被感染,各项指标都符合做手术的条件!
  听说可以通过做手术恢复自主呼吸功能,一家人激动万分,可转眼,四五万元手术费如一盆冰水将王俊飞一家刚燃起的希望浇灭了!一家人只好悻悻而返。
  不想,原来因公差在外的贺西京副院长接到骨二科值班医生的电话,得知了王启萌的近况后,说:“这个农家太感人了,我一定要设法救他!”贺教授返院后便带了骨二科主任李浩鹏等几名医护人员驱车赶往王家。
  贺西京当即仔细地察看王启萌的身体,并测试他的抓握力量。“很好、很好,可以送医院手术。先救孩子要紧。至于医疗费医院正在商量,我会尽力的。”王家只三间平房,墙壁也没粉刷,家中除一台亲戚送的旧彩电外再无值钱的东西。贺教授心里发酸:“你家这样子我们都看到了,这样吧,你去开一张三级贫困证明,医疗费可以减免一部分。”
  当天王启萌就被抬上救护车,接到西交大附二院骨二科住院部。
  一年前贺西京给王启萌做的第一次手术解除了其颈椎后方压力,但前方压力仍压迫着呼吸神经,此次仍然由他亲自主刀,手术难度和风险都非常大。
  3月24日上午9点,王启萌被推进了手术室。下午2点17分,经过贺教授等医疗组成员五个小时的激战,成功切除了压迫在脊髓的组织!
  王俊飞夫妇及老母顿时喜泪纷飞,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贺教授、李主任等所有医护人员都为他们庆贺。
  闻讯赶来的西安媒体记者无不为王俊飞一家所感动。粗算了一下,如果以每分钟摁捏气囊20次计,383天,王俊飞一家3人共摁捏了11030400次,平均每人3676800次,难怪他们3人的10只手指都长了厚厚的茧……
  4月10日,经院方准许,本刊记者来到ICU重症监护室看望了王启萌。躺在床上的王启萌正在进行呼吸肌肉锻炼,用力地进行自主呼吸。
  贺西京教授乐观地告诉记者,如果一切正常,预计经过两个多月的恢复和适应,王启萌不仅可以自主呼吸,而且可以在房子里行走、自己吃饭,生活基本能自理。
  在浓浓爱心的包围下,王启萌即将彻底摆脱挂了383天的气囊,王俊飞一家人也将告别提心吊胆疲惫不堪的黑暗日子,和王启萌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 1 ]

推荐访问:气囊 接力 昼夜 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