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文化创新与福建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福建全省法院林业审判工作会议综述

  2012年11月10日,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2年学术年会之“海峡文化创新与福建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社科院举行。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冯潮华、福建社科院党组书记方彦富、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华基、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杨际岚出席了论坛开幕式。来自福建社科院、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闽江学院、安庆师范学院、福建论坛杂志社、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等单位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研讨的重要理论课题与现实问题是文化创新与区域发展关系。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化创新与福建发展”的主题,着重从海峡文化与福建发展关系出发,从学理阐释和经验分析两个层面,以大会主题发言和专题讨论两种方式展开了深入研讨。
  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华基研究员作了题为“闽台文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报告。阐述有三方面:首先,闽台文化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福建地区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在闽南地区至今保留了较多中原传统文化遗产。其次, “五缘”关系使闽台两地形成一个“共同文化区”,并成为联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最后,报告者谈到闽台文化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一是促进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二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三是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他认为,福建要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就是要充分发挥闽台“五缘”优势,以闽台文化为纽带,促进两岸同胞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主编宋瑜围绕“《台港文学选刊》与两岸文化交流”这一主题介绍了该刊关于两岸文化交流的具体举措以及所产生的影响。近几年,该刊以“多彩的东西文化,精致的华文文学”为内容定位(其中“东西文化”包含“海峡东西两岸”的意涵),注重文化传承与吸收借鉴,全面凸显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特色,倚重文学,并向文化延伸。在对台交流合作方面,该刊以“瞭望台港社会的文学窗口,联系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为办刊宗旨,所介绍作品蕴含闽台文化对应关系;同时发挥刊物资源优势,倡议发起并承办“海峡诗会”、“海峡文学节”等相关活动,成为闽台文化交流的一道绚丽风景。该刊十分注重办刊对于海峡文化建设和福建发展的积极意义,以积极推动两岸中国人心灵建设为编辑方针。
  福建社科院精神文明所所长曲鸿亮研究员围绕 “海峡文化创新与福建发展” 这一主题谈了几点看法。曲鸿亮认为文化的创新应该是引领社会、引领时代、引领未来的。一是文化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要求它必须创新,文化应该对社会发展起到整体的推动作用。 如“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福建区域经济的发展;“福建精神”的提出,也鼓舞全省人民为建设更加优美、和谐、幸福的福建而奋斗。二是文化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能够促进文化自身的繁荣。“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柱性产业。福建要发挥对台“五缘”优势,在文化产业上借鉴台湾成功经验,利用共同的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增加文化认同,深化两岸文化的交融、合作。最后,曲鸿亮呼吁大家关注文化创新,开拓文化创新的路子,给予经济发展更高层次的保障。
  福建社科院福建论坛杂志社林秀琴博士在对晋江、石狮城市发展进行具体考察的基础上,阐述了关于“新兴小城市的文化突破与创意转型”的几点看法。首先,她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崭新理念与未来方向。文化创意产业为许多中小型新兴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晋江和石狮正处于传统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培育城市发展新驱动力的重要拐点,这一时期关键是培育一个崭新的县城“创意城市”。其次,特色产业要创新发展。晋江的体育产业和石狮的服装产业只有倚靠创意、创新才能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发展;立足于产业创新、创意与特色,拓展和深化城市文化内涵,才能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以文化立市、强市,推动两地从产业城市向创意城市转型和发展。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廖述务教授作了“地域、空间与文学个性”的发言。他认为关注文学写作的区域性、地方性,为文学研究展开了一种全新的空间。尤其在特定的文学领域,这种研究极大地拓宽研究视野。地域文化是至为重要的,越是地域的,越是全球的。所谓的地域文化,强调的是一种书写的在地文化属性。任何书写都有地域性,都必然地与特定空间场域发生关联。不过,空间场域的同质化,使得当下的创作缺乏个性,这对文学个性来说无疑是一轮新挑战。这一思路对海峡文化创新与福建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曾丽琴博士作了“大马华人作家书写的两个特征”的发言。在海外华文书写中,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尤显突出。发言者比较李永平、张贵兴、黎紫书这三位作家的近期创作,总结马来西亚华人作家写作的两个特征:一是题材大多围绕马来西亚无法告别的沧桑史;二是都以一个年轻人成长的艰辛过程作为主题。发言者提出,这三位作家共同选择以少年长成游历的方式来结构小说,兴许是暗喻马来西亚最终认清自身的历史,不再盲目相信西方一元的文明论方式,从而奠定自己的主体位置,坚定向前走!
  专题讨论分三个版块进行,分别为海峡文化与闽台合作、闽派文论与福建书写以及地理、空间与文学。每个专题均讨论热烈,擦出许多思想碰撞的火花。
  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成为会议关注的焦点。福建社科院福建论坛杂志总编辑管宁研究员指出,“文化资源并不会天然地成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须借助创意的点化,才有可能将资源转化为产品。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有多种途径和因素,其中技术和媒介因素至关重要。媒介时代离开有效的传播和推介,任何产品都难以立足市场,而作为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的文化产品及其品牌的形成、确立与推广,更需要媒介的全方位介入和推波助澜。”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林杰认为,两岸在出版产业发展方面各有优势,从两岸的文化基础、出版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出版业具体的市场运作和各自的行销经验等方面看,存在着高度的互补性,这是促进两岸出版交流,推动两岸出版业深入合作的基础条件。
  关于闽派文学与福建书写,中国现代文学馆吴义勤对长篇小说《我的唐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作叙述的是一段跌宕起伏、纵横海峡两岸的“大跨度”历史故事。他认为,在如何以文学化和艺术化的方式书写重大题材、呈现宏大主题方面,《我的唐山》贡献了崭新的艺术经验。福建社科院文学所王伟博士则对闽派文论家南帆近年的文艺思想作了述评,他认为南帆的思想建构了一个新的领域,为闽派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学提供了新视野。发言引起与会者对南帆学术思想展开热烈的讨论。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马洪滔在议及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时,强调借鉴参考台港地区经验,建议结合我国大陆实际,在积极推进多数文学期刊转企改制的同时,遴选若干文学期刊转入公益性事业单位,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或建立其他供养机制(而不是一味让文学去谋取经济利益),把少数文学期刊打造成纯粹、精致、高雅的艺术精神产品,或可期既不至于影响国家宏观改革,又可保证文学进一步繁荣昌盛。
  在地理、空间与文学方面,福建社科院文学所陈舒劼副研究员通过对“日据至光复初期闽台文学的亲缘关系”的阐述,指出日据时期“闽台文化一体”的历史传统积淀始终没有被完全隔绝,闽台文学界之间以种种互动方式不断地复述着二者深厚的文化亲缘,闽台文学亲缘以一种特殊方式存在于台湾新文学的写作之中,并增强了台湾文学反殖民的文化力量。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阮承香则关注五六十年代赴台第一代女作家的怀旧散文作品,以此作为记忆文本来研究,她认为,“这些女作家记忆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她们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而这又表现在赴台第一代女作家们对旧时代女性群像的塑造和在书写过程中所呈现的女性性别认同。”
  充满活力的当代文化实践既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对海峡文化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此次讨论还只是一个开端,真正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有待学人今后持续不断的努力。
  (作者单位:福建社科院文明所)

推荐访问:福建 海峡 综述 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