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安全警钟已经敲响|时刻敲响校园安全警钟

     ◎世界油价的变化对我影响越来越大      2002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油价可谓是跌宕起伏,原油价格一直随着美国是否会对伊拉克动武这个问题时涨时落:在战争有可能避免的利好消息出台时,油价就会跌下去;而当利战消息――比如联合国武器核查负责人布利克斯认为伊拉克向联合国提交的武器报告中没有什么新内容――出台时,原油价格就会很快上升。后来随着美国“倒萨”风声越刮越紧,油价一路飚升,到2003年2月,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的油价达到了四年半来的沸点即39.99美元/桶。
  那么油价的风云变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是在外汇上蒙受巨大的损失。中国自从1993年成为原油纯进口国之后,对国外原油的依赖越来越大,近三年来,每年进口量都在7000万吨左右。如果国际原油价格每桶上升1美元,中国每年用于购买石油的支出将增加400亿元人民币左右。如果反映到国民生产中,原油价格每桶上涨1美元,每年国民生产总值多吸纳的部分将达到150亿元人民币。根据海关统计,2003年1月,我国对外贸易六年来首次出现逆差,进口额达到310.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4%,主要原因就是石油及其衍生品费用的大幅度提高。
  令人奇怪的是,当国际油价上涨时,往往我国的进口量也跟着上涨,从而进入一种“买涨不买落”的怪圈。来自海关的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1月,当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接近每桶30美元高点的时候,中国进口石油836万吨,同比增长77.7%,平均进口价格上升了51%,净增11.1亿美元。而历史记载显示,1999年1月至2月,在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的时期,中国进口原油反而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0%;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而中国的原油进口却大增,是2月份的2.6倍;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了62%,并导致相关化工产品平均涨价21%,但中国该年进口原油数量达到7013.4万吨,与1999年的3661万吨相比,几乎翻了一番。
  多年来,中国的石油进口竟养成了“买涨不买落”的习惯。“买涨不买落”的后果是成本巨额上升。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呢?中国的石油企业没有公布由此带来的损失,但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来自海关的权威人士估算,2000年仅原油进口一项,关税至少多缴了150亿元。出现这种“怪圈”现象的原因很多:我国石油政策不够透明,石油采购手段初级、单一,没有石油战略储备,缺乏有效的应急机制等等。因此,在历次国际油价波动中,我国屡屡吃亏,不断重复“高买低卖”的亏本买卖,对国际油价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这已经给中国的石油安全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伊拉克战争直接损害了我国在伊的石油利益
  
  伊拉克战争使油价忽高忽低,大大增加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同时也直接损害了我国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并可能长期威胁我国石油的安全供给。最近几年,在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框架下,我国与伊拉克共签订了近800多项、总价值36亿美元的经济合作项目。其中,总储量达6亿吨的艾哈代布油田已经正式开采。这个油田项目的协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CNPC)1997年6月与伊拉克政府签署的,预计日产量9万桶,储备为2亿桶,预计投资5亿美元。它是1996年底至今,伊拉克被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签署的两个油田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在伊拉克及周边地区最直接、最大的石油利益。这些合同协议标志着我国已初步打入伊拉克石油市场,为今后我国在伊拉克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石油生产和供应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美国打击伊拉克影响了这些项目的执行,一些已完工工程的款项也没有收回的把握。据中国国际商会统计,如果应收账款全部倒账无法收回,那么我国在这次战争中的总损失将达到40多亿美元。更严重的是,战争结束后,伊政权更迭,伊拉克庞大的石油市场将处于美国的控制、垄断之下,我国与伊现政府签署经济协议的实施将难以得到保证,今后中国企业若试图再进入这一市场将变得非常困难。
  油价波动和在伊拉克石油利益的损失是伊拉克战争给我国带来的直接影响。虽然很难避免这些损失,但从中也可以看到我国在面对突发事件和世界性石油恐慌时的那种无奈和窘迫。如果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我国的石油供应还能做到自给自足,可以无视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凄风冷雨依然“我自岿然不动”,那么到了这次伊拉克战争,随着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并且越来越依赖于海外石油的供应,说是“主动迎击”也好,说是“赶鸭子上架”也罢,我们已经被卷入了全球化的大潮而身不由己。在这场搏击中,我们的苦涩远远多于甜蜜。以2000年为例,那一年我国进口石油仅占总进口量的20%多一点,但由于国际市场上油价的持续上涨,我国七次进行汽油调价,说涨就涨,一点其他的应对手段也没有,显得相当被动。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迅猛
  
  中国石油发展史上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年份:一个是1963年,大庆油田基本建成投产,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原油产量由1963年的643万吨,到1983年的10607万吨,这20年,原油产量几乎翻了四番;另一个就是1993年,那一年中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原油与成品油的进口总额超过了出口总额988万吨。石油开采速度的正常减缓,再次应验了油田开发的变化规律:发现→低产→高产→衰减→枯竭。
  一方面,中国的自有油田进入了低产期,接替油田开发又不顺利;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却在迅猛增长,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几乎是以跳跃式方式在递增。20多年前,中国的人均石油年消耗量仅为242公斤,远远低于世界1218.4公斤的平均水平;到了1996年,中国已经成为继美日之后的第三大石油消费国。1999年,我国石油产量为1.62亿吨,而石油消费量达到2.1亿吨;2000年的石油产量为1.6亿吨,而消费量却达到2.3亿吨;2001年,全国石油产量为1.64亿吨,消费量则高达2.62亿吨。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而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却达到了4.9%,中国已经成为近年来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每年仅仅是新增加的300万辆汽车就需要消耗1000万吨石油。中国地质研究院预测:201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1亿~4.6亿吨,2020年将达到6.2亿~7亿吨,而国内石油资源的现有储量仅能满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也仅可维持30年。专家们分析预测,即使需求按下限估计,石油产量按上限估计,2010年时中国的石油供求缺口也将在1亿吨以上。显然,单纯依赖我国国内的石油资源已经成为天方夜谭。
  从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1999年进口4381万吨,增长384%;2000年进口7900万吨,同比增长80%。美国能源署预测:2010年中国将进口石油2.6亿吨~3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2020年将进口石油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超过70%。在经济理论界有一个定式: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而早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石油进口量就已经超过5000万吨,这意味着缘于石油的经济风险将长期与中国经济相伴。曾写过引起强烈反响的两本书《谁来养活中国》和《生态经济》的作者、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莱斯特・布朗说:“如果中国发展到像美国那样,每个家庭拥有一到两辆汽车,这将意味着中国需要每天进口8000万桶原油。可是世界目前每天的石油产量仅仅为7600万桶原油,而且产量也不大可能会大幅度提高。”随着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提高,今后国际石油市场暂时和局部的短缺,以及油价的异常波动,都将对我国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这将成为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最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的伊朗、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门等国家,约占总进口量的60%左右。相比之下,美国对中东石油依赖仅为20%,欧洲对中东石油依赖程度也只有40%左右。众所周知,中东是世界上最动荡的地区之一,二战结束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局部战争和冲突都发生在这一地区。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其目的就是要掌控中东地区的能源,建立自己的石油霸权。这样一来,如果我国仍将自己的石油命脉维系在中东地区,那么我国的能源安全将面临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势在必行
  
  尽管我国从1993年起就已成为石油纯进口国,但至今尚未形成应付国际油价风险的机制,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采购风险很大。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对外能源依存度较大的国家都必须建立进口石油的风险采购屏障,这需要多方面政策的支持和协调,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家安全政策、信用支持、相应的石油战略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好处一目了然:当供油地区发生政治动荡等情况以致无法正常供油或运输通道出现事端以致无法通航时,战略储备库可缓冲油价大幅度波动的冲击,在非常时期能保持本国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作为一种应付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不少国家都建立了国家战略储备。美国的储备一般维持90天,最高为118天,日本的储备水平高达167天。欧盟则把石油战略储备当成一种强制性的体制,规定成员国必须储备至少相当于国内平均90天原油和(或)成品油的“消费量”。而目前中国可以说还没有自己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据外界替中国计算的结论是,中国仅有7天的石油储备量。
  在中国现行原油采购、储备政策框架下,既缺少国家行为的原油采购、储备,石化企业又受到国家原油采购配额指标的制约,无法根据国际油价的涨跌变化灵活地采购、储备原油。因此当国际油价攀升时,石化企业迫于库中无油,再高的价格也必须硬着头皮认购;而国际油价猛跌时,却苦于配额限制而无法大量吃进。
  同样是原油进口大国,美国从来不用买最高价的原油,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美国对原油等战略资源实施国家储备战略。当国际油价低于或接近本国原油开采成本时,即实行国家采购、储备,并相应关闭国内那些开采成本较高的油井;当国际油价超过本国原油开采成本时,则恢复油井开采,同时以高于此前采购价的价格售出储备原油。差价部分的赢利用作对油井关闭期间采油工人的经济补偿。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思路对我国建立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具有一定的启发。
  
  《大搏杀――世纪石油之争》 唐昀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6 定价:23.00元

推荐访问:警钟 敲响 中国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