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奇异色彩从何而来] 奇异博士在线

  读鲁迅的作品,发现在他笔下有着不同一般的奇异的色彩描绘: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故乡》)
  从先前的阿Q看来,小D本来是不足齿数的,但他近来挨了饿,又瘦又乏已经不下于小D,所以便成了势均力敌的现象,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的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阿Q正传》)
  月亮通常看来是皓洁明亮呈白色的,这里怎么成了“金黄的”了呢?人物的身影在太阳光下一般看来只是灰色或黑色的,怎么会“映出一个蓝色”的形状呢?这合乎科学吗?合乎真实吗?笔者曾带着这些问题请教过搞美术的同志,他们看了这样的描绘,连声赞叹:“非常科学,非常真实!鲁迅是极懂美术色彩学的。”
  原来,色彩学知识告诉我们:物体呈现出不同色彩的根本条件是由于光的照射,色彩和光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环境色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从而使色彩显得丰富多样,即便是阴影也各有颜色。鲁迅就是极其准确而科学地把握了色彩的这两个特点的。
  有人说,鲁迅小说中的色彩技法是印象派的。这话有一定道理。鲁迅会画画,他非常喜欢美术作品,极力倡导与推崇美术,并从中体会艺术之间的相互渗透,探讨艺术之间的共同规律,并从美术中汲取养料,丰富自己的文学创作。印象画派强调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这种印象,从客观上说,常常是一纵即逝的,从主观上说,则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另外,印象派还注重捕捉那种不相对固定的东西和不是静止不动的景物本身,研究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活的自然所给予画家的瞬间印象和感受。鲁迅的观察和描绘也十分注重静物动态,他在一次木刻联合活动展览会上说:“对于任何事物,必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从静中看出动来。看出事物的变化,包括色彩的变化,这就决不是仅指绘画艺术而言了。
  据说,作家闻一多、沈从文、艾青、白桦、冯骥才等也都能画画。歌德还“费了半生的工夫”,写下了一部科学论著《色彩学》呢!这不会全然是精力过剩或闲情逸致吧?
  看看鲁迅的艺术实践,再想想他对文学青年的谆谆教诲:爱看书的青年,不可“一味钻在文学里”,而是“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读书杂谈》)。我们也就可以悟出鲁迅作品中高超的色彩技法从何而来了。
  (摘自《语文导报》1987年第2期)

推荐访问:鲁迅 而来 笔下 奇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