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狱第五季 [《越狱》,你看了吗?]

  《24小时》创造了美剧收视新高峰,   《CSI》更是成为美国警方必备的学习教材,   但这一切荣誉在《越狱》面前都要黯然低头。   因为没看《越狱》,
  让我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土老冒
  出差到上海,约见昔日的同窗好友。
  “你看《越狱》了吗?”
  “越狱?什么越狱啊?没看。”
  “天,你没看!?”那特有的瞪眼、O型嘴、蹙眉、叹气的招牌动作系列而来。
  在她的“要与世界人同步,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的力荐声中,我把第一张盘放进影碟机,但我心里还是将信将疑。直到《越狱》第一季的最后一集的最后一个镜头淡入黑场,我才打心眼里蹦出两个字:服了!彻底服了!
  眼下正在热播《越狱》第二季;虽然网上有最新下载,但我和我的好些朋友一样,死活憋着不看,――一集一集地追太难熬了!不如攒多几集,好好过把瘾。无奈。
  中文名称:《越狱》
  英文名称:Prison Break
  其它译名:《破茧狂龙》
  导演:Brett Ratner
  主演:Wentworth Miller.....Michael ScofieldMarshall Allman.....L J BurrowsSarsh Wayne Callies.....Dr.Sara TancrediWilliam Fichtner.....Special Agent Alexander Mahone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剧情介绍】:
  Michael Scofield是一头陷于绝境欲拼死一搏的怒狮,他的兄弟Lincoln Burrows一个月后就将被以谋杀罪处以死刑,但Michael坚信他是被冤枉的。为了拯救了自己的手足,Michael抢劫了一家银行,因此而与Lincoln关进同一所监狱――福克斯河监狱。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他对监狱的建设蓝图了如指掌,带着Lincoln逃出生天也成为Michael入狱的唯一目的。Michael在监狱的日日夜夜,将一步步地发掘出一个使他陷入如此境地的惊天大阴谋……

  逃出一片生天 颖杉志

  终于一气呵成地把《越狱》第一季看完了。本以为电视剧拍到《24小时》的份上就已经到了极致,没想到福克斯不蔫声不蔫语的又捣鼓出这样一部经典!当然,一部长达22集的连续剧想做到尽善尽美是不太可能的。《越狱》也不例外。作为情节剧,其中有些弯拐得过于生猛,以致露出雕琢的破绽。但我今天不打算给《越狱》挑刺儿,我只想就《越狱》的编剧技巧说点儿什么。
  首先我认为《越狱》的编剧很棒――相当的棒!按理说“越狱”根本不算新鲜题材――往远处说,有伟大的《基督山伯爵》在上面压着;往近处说,有堪称经典中之经典的《肖申克的救赎》在后面顶着――更何况还有《大幻影》、《洞》、《死囚越狱》、《越狱惊魂》、《天生杀人狂》……等一系列精彩作品珠玉在前……想拍出新意来谈何容易!
  但《越狱》硬是要得――它做到了。
  N年前,老师教导我们说:“编剧就好比老千(大意如此),永远都不能让对手知道你的底牌。”在这句话里,“对手”指的是观众,而“底牌”就是故事结局。细想想,老师的教导确实在理――编剧卖什么?不就是卖故事吗?如果早早的就让观众猜到了故事结尾,那还有啥看头?不如趁早洗洗睡。
  但《越狱》颠覆了教条。实际上,《越狱》的大结局明摆着――狱肯定越成,那个叫“林肯”的家伙一准死不了,否则这么一大堆人瞎折腾干嘛?然而,即便你知道结果,你还是得追,一边追一边把电视台恨得咬牙切齿――每天一集,谁受得了?这不是成心“吊瘾”吗?(眼下正在热播《越狱》第二季,虽然网上有最新下载,但我的好些朋友死活憋着不看,说一集一集地追太难熬了!不如攒多几集,好好过把瘾。)
  OK,别扯远,说回《越狱》――为什么观众明明已知结果却依然穷追不舍?《越狱》的编剧到底在本子里下了什么药?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说说我的看法吧。不知道朋友们玩没玩过AVG――AVG就是AdventureGame,翻译成中文叫“冒险类游戏”。这一类游戏有个共同的特点――玩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否则就“Gameover”。我想说的是:《越狱》相当于AVG的电视版。编剧设计了一条时间轴――他给了主人公“迈克尔”30天,30天内必须逃离监狱。此外,编剧还为游戏设定了“最高难度”――主人公的对手不是典狱官或典狱长,也不是黑帮恶势力,而是副总统――后来还成了总统。双方实力之悬殊,使戏剧冲突达到极致――在这一点上,我非常佩服美国编剧――要么不玩,要玩就玩大它。
  当程序设定好之后,观众便开始跟随主人公与对手进行一场艰难的较量。玩过游戏的朋友都知道,打AVG的乐趣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越狱》同理。其观影乐趣被转移到一个个难关上,而故事的结局便显得不那么重要。
  这绝对是个极具智慧的创意!它让我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艺术就是欣赏克服困难。我以为先生此言极是――难度越大,刺激越强,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就越发的具有美感。《越狱》带给观众的,正是这种接连不断的美感。
  为使“越狱游戏”更加精彩,编剧甚至刻意地为观众准备了一张“游戏地图”――即迈克尔的纹身。“纹身”相当于游戏法则,参与者必须进行精密、准确的操作(有一场“地图”遭受损坏的戏,可以充分显示编剧的用意),任何细节上的计算失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在这种布局之下,编剧要做的事情就是设计“难题”,挑战主人公(实际上是观众)心理的承受能力。随着游戏结束时间的逼近,压力不断加重,而观众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成为参与者――游戏玩到这等地步,你不服都不行啊!
  此外,游戏的人物设定也相当重要。在《越狱》第一季中,虽然林肯是矛盾冲突的焦点,是被营救对象,但他只代表结果,所以编剧并没有给他太多戏份(临近尾声时林肯有一场外出撞车戏,除引出了“父亲”这一角色外,这段戏在整条影片中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嫌)。真正主角是以迈克尔为代表的游戏玩家,包括他的众多狱友――用“狱友”这个词并不恰当,实际上这伙玩家都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在捆绑行进的同时又彼此算计,使游戏难度大大加强,影片的娱乐性也随之递增。
  《越狱》的总体结构与《24小时》相反,并不追求错综复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越狱》的大结构更像一部电影:只有两条情节线――主线是“谋划”,在监狱里面展开;副线是“营救”,在监狱外边进行。两条线索像两条交配中的响尾蛇,紧紧地纠缠在一起――这种编剧模式用在电影上是司空见惯的,因为一部电影毕竟只有90分钟,线索过多反而难以驾控(《英雄》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而《撞车》的成功之处在于找到了类似“蝴蝶效应”的多线索串联方法)。但令人叹服的是,作为一部长达15个小时的连续剧,《越狱》的编剧可谓“艺高人胆大”,单凭两条线索,就死死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这从 [ 2 ] 另一个角度说明了“AVG”模式该有多么美妙!

  越狱――不是电影,胜似电影
  廖若晨星

  一部影视作品,不愠不火、娓娓道来,展现的是一种深沉之美;紧张刺激、跌宕起伏,展现的是一种张扬之美,《越狱》就属于后者。关于越狱的优秀作品有很多,例如《巴比龙》、《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一直这样认为,在《肖》之后,关于越狱的题材实在没有拍摄的必要,《肖》绝对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在看过《越狱》后,这种想法有了改观,《肖》的经典毋庸置疑,但《越狱》作为一部电视剧,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其紧张刺激程度丝毫不亚于电影,编导的功力之深令人惊叹。反观同时期空洞冗长的中美大片、低俗幼稚的港台肥皂剧、千篇一律的国产电视剧,《越狱》横空出世,其情节设计之巧妙实在令人拍案叫绝,甚至令观者有种想掐死那些垃圾肥皂剧编剧的冲动。
  一个男人,三年苦心经营,自投罗网,原来是为了拯救自己受陷害被判死刑的哥哥。监狱里环境的艰险、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泯灭,丝毫不能动摇他磐石般的信念。执着固然重要,可如果没有超凡的智慧、冷静的头脑同样不能成事。潜在抑制症是一种精神病,作用在常人身上可诱发精神分裂,但作用在天才身上,则造就了一位杰出的结构力学工程师,药品在他眼中不再是药品,那只是一连串的化学元素,监狱在他眼中也不再是监狱,那只是由钢筋、水泥、高压线搭建的积木,就连监狱地图也被他解构成了魔鬼纹身!对这样一个天才来说,用有限的工具从一幢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中掏个洞实在是易如反掌,但这个建筑物偏偏是监狱,严格的管理制度固然令人头痛,可最大的障碍却是监狱中复杂多变的环境,每个人都在信任与不信任之间走着钢丝,一点微小的变化就足以使朋友变成敌人。
  在监狱,用朋友这个词或许有些不准确,同盟更加合适。臭名昭著的偷窃犯、大智若愚的老牌抢劫犯、心狠手辣的黑老大、凶残狡诈的鸡奸者等人组成了这个同盟,复杂多变的人性使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肢体上的伤害远没有心灵的伤害来得深沉,天才总是在某一方面有强迫性,他也不例外,他对周围的苦难有强烈的共鸣,无法坐视不管,作为一个关心别人幸福远多于关心自己的人,在视不平事为家常便饭的监狱里,其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兄弟情深固然难得,在监狱里对弱小群体的照顾更加可贵,男主角用凌厉而温暖的眼神很好地诠释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绝对是一个令男人佩服、女人心仪的真汉子!
  因为同是越狱题材,所以有几处情节设计和《肖》类似,但这并不影响片子的质量,《肖》里面有太多的玄机十几年都没被揭穿,例如藏在书里的工具、墙后面的洞等等,相比之下,《越狱》的处理更容易让人信服。这样讲并不是说它超越了《肖》,恰恰相反,它更像是《肖》的加长版,更注重越狱计划细节的展现,使人观赏起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24小时》创造了美剧收视新高峰,《CSI》更是成为美国警方必备的学习教材,但这一切荣誉在《越狱》面前都要黯然低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越狱》的受欢迎程度把前两者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我仔细看完后,仓促记之,文笔拙劣,不能描绘影片精彩之万一,还是请诸位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欣赏这部近年来难得一遇的好剧吧。

  对话主角Wentworth Miller:“演《越狱》好像中头奖”

  《越狱》故事的关键在于智慧、坚强、英俊,
  又如谜一般深沉的主人公迈克尔・斯科菲尔德,
  他由生于英国的33岁男演员温特沃思・米勒饰演。
  这个角色为米勒赢得了金球奖提名,
  他的形象也常常出现于各大杂志封面,
  跻身于美国最当红的电视明星中。
  “就好像中了头彩一样。”
  米勒说,
  同时嘴角浮现一丝狡猾的微笑。
  他于《越狱》拍摄的片场接受了采访,
  起先还有些沉默寡言,
  但随后言谈变得滑稽而且友好起来。
  “从普林斯顿毕业后,我真没想到最后会沦落到狱中,”温特沃思・米勒
  (以下简称“WM”)开玩笑说。扮演迈克尔对你的生活是否产生了影响?WM:没有。因为这个角色其实跟我个人本来就有很多共同点。我不是迈克尔・斯科菲尔德,但这个角色也并不是我无中生有般生造出来的―――我只是在剧中夸张地表现了一下。
  你与迈克尔的相似之处是?
  WM:我们都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这种特质对我的事业发展而言很受用。比如,在我家里,剧本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监狱的氛围很压抑,你在那种环境里工作感觉如何?
  WM:在监狱里工作了8个月后,那儿已经变成了普通的工作场所。起初的神秘感和沮丧情绪已经逐渐消失了。但现在我也经常做梦,梦到在上一季的最后一集,当我们穿越监狱的通风口、沿着下水道往上爬、推开一扇舱门式的出口时便遇见了马修・福克斯(《迷失》的男主角)。
  你对迈克尔这个角色的态度和理解有没有发生过变化?
  WM:的确发生过变化。接下来将会有一集,剧中的几个角色在闪回记忆片断中将一一回忆起自己入狱前的生活。那将是我对这个角色理解至关重要的一集,因为一直到那之前,我心里都假定有“入狱前迈克尔”与“入狱后迈克尔”这两个人物的存在,而引起迈克尔发生转变的催化剂就是哥哥林肯的死刑宣判―――这时,迈克尔便将自己伪装成另一个人,去帮助哥哥逃出劫难。然而,当我读到了有关回忆的那集剧本,我意识到“入狱后迈克尔”的人格很早以前就已存在。原来,失去了父母之后的迈克尔,从哥哥那里得到的不仅是关爱,反而,因为哥哥性格存在缺陷,导致迈克尔必须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自己唯一亲人的伤害,因此,他学会了与身边人保持距离。这就造成了这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年幼时,哥哥迫使迈克尔形成的那种人格偏偏成了最后将哥哥从狱中拯救出来的重要因素。
  迈克尔一直都很冷静、克制,我们会看到他歇斯底里吗?
  WM:会。在其中一集里,迈克尔崩溃了。因为计划碰壁,迈克尔人性的一面显现了出来,他的恐惧、焦虑、愤怒都将一一表现出来。
  听说故事会演化成“入狱”?
  WM:我也听说在目前这季结束后,这对兄弟最终会双双回到狱中。如果编剧方面能言之成理,我绝对赞成。我个人以为这个剧集色调将会越来越明亮,也依然会保持快节奏―――有开始,有高潮,也会有结尾。我们不是《老友记》和《CSI:犯罪现场调查》这种似乎可以永远拍下去的长剧。我们有个核心的故事要讲,总有一天,这个故事会讲完。
  你会去掉身上的文身吗?
  WM:希望能。不过看起来,它会一直跟着我。迈克尔在他的文身中藏着的许多信息等到他们出狱后依然有用。文身是画出来的,因此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每次需要花四五小时才能画完。编剧对这个文身很看重。我知道它的视觉效果很好,但是的确很麻烦。我希望这对兄弟一出狱就能先找家诊所用激光一次性把文身给去掉。
  转载《东方早报》

  十大越狱经典电影

  《逃亡(美国)》(《IAma Fugitivefroma Chain Gang》)(1932年)
  《大幻影(法国)》(《Grandeillusion,La》)(1937年)
  《死囚越狱(法国)》(《A Man Escaped》)(1956年)
  《洞(法国)》(《Trou,Le》)(1960年)
  《逃出亚卡拉(美国)》(《Escape from Alcatraz》)(1979年)
  《巴比龙(法国/美国)》(《Papillon》)(1973年)
  《胜利大逃亡(美国)》(《Victory》)(1981年)
  《天生杀人狂(美国)》(《Natural Born Killers》)(1994年)
  《肖申克的救赎(美国)》(《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年)
  《闭嘴(法国)》(《Tourtereaux,Les》)(2002年) [ 1 ]

推荐访问:看了 越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