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电影]看不见的客人类型电影

  相比大银幕和红毯上的种种光鲜,设备、后期、现场及CG特效等这些看不见的“电影”显得无趣、琐碎得多。但电影之所以为电影,不同于电视等其他媒体形式,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幕后这些专业技术环节的支撑。
  过去评价中国电影业的发展状况,更依赖一些宏观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那些更直观、更细节的变化——诚然,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主要是由市场和资本驱动,但资本本身并不能带来发展。市场和资本带来的只是需求和机会,真正的发展是在产业链各环节努力满足其需求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也是真正能留在产业内部的资源。
  几年前,但凡具备一定规模的本地电影项目,只要是对专业程度稍有要求的技术环节,无论是数字中间片、后期制作、CG特效还是预告片,高价求助海外成熟团队几乎是惟一选择。
  近两年情况明显有所变化:国产电影各技术环节中“中国制造”的比例越来越高。刚刚在今夏创造了国产片卖座纪录的《画皮Ⅱ》就是典型案例:这套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卖点的魔幻大制作的技术制作基本是由本地团队主导完成的。
  如果说近年来市场规模、制片数量和终端建设速度等方面的发展凸显了中国电影“做大”的趋势,那么幕后制作技术领域的发展则显示了本地电影业在“做强”方向的努力。
  可以从两个维度观察电影幕后制作业的当前状态:一是产业分工趋于精细化,二是国际间的互动日益增强。
  相较几年前,国内电影幕后制作所涉及的各领域几乎都有新兴本地独立团队出现。这说明国内电影市场前些年持续增长所产生的新需求和新机会,开始渗透到产业的一些较深层面。例如本刊之前曾关注过的预告片制作,正是在最近两三年间,本土相关品牌团队逐渐发展起来;新热点3D方面,目前国内相关各项技术服务也在聚合,正在形成电影幕后制作领域的一个新增长点;还有以往主要依赖海外代工的本地特效公司,近来也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转回本地市场……这些变化在为本土电影制作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电影的面貌。
  电影是一门国际性生意,也是一门国际性产业。电影幕后制作的国际合作近年来得到强化,尤其是近两年,出现了一个海外特效公司来华的高潮,国内公司也通过资本等手段实现了反向输出。最近小马奔腾收购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 Group)就是一个代表性案例。其间人才的互动更是日益频繁。此外,相比以往的一味向国际标准看齐,现在越来越多的本地、海外团队也越来越重视对中国本地电影业特殊需求的适应。
  跟时下制片、终端等环节一些已经初具规模的公司相比,现在从事幕后制作的市场主体大多是具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小团队。人才是电影业的关键,这一点在创作等艺术性层面早已被广泛接受,技术领域同样需要“以人为本”。我们曾把自己的落后单纯归结于技术、设备的落后,然而当硬件的问题逐渐解决,人才等“软件”间的差距才凸显出关键性。目前国内幕后制作领域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是:先进设备的数量远多于真正能够驾驭这些设备的人才。
  此外,本地电影业幕后制作各环节的要件虽已逐渐齐备,但实际体现出的效果仍显零碎。另一主要挑战在于制片等传统层面需要提高生产组织、管理能力,以更好地对接技术领域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说,电影幕后领域的发展实际上正在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在专业化方向上前行。

推荐访问:看不见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