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尽少年愁滋味] 少年不知愁滋味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诗句,或许,相对于成年以后的种种生活艰辛和人生甘苦来说,少年的忧愁是完全不同的,有时可能是无足轻重的,但谁又能说,少年时我们不曾伤心、忧愁过呢?
  的确,不同年纪的人生活在不同时代,即使是同时代的人,生活环境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少年初识愁滋味――我的五六十年代》说的都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事,作者用平实的、甚至似乎不加任何修饰的语言把他少年时代的事,一件件地道来,有时你觉得他的话是不假思索的,但却真实无比,真实得仿佛你也曾有过这样的愁滋味似的,忍不住,你也忆起了少年时的愁滋味了,这便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比如,蓝绿黄篇讲的是少年时朦胧的男女感情,作者写少年时的他与小学同桌女孩子传小纸条,却不巧被老师逮个正着,纸条内容偏偏又是和“蓝蓝绿绿”有关的事,在当时孩子们眼里,这是男男女女的代名词。看到这里,读者的脑海里或许会浮现出自己少年时代和女同学的交往了,可能在你们的小纸条上,写的不是“蓝蓝绿绿”,但纸条内容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在我们的少年时代,我们都有可能经历了那种愁滋味。
  当然,一个人的回忆总有他生活时代的烙印,《少年初识愁滋味》也不例外,而这也是这本书的另一大特点。书中在讲述少年心事时,几乎都和时代有关,比如,在《火烧茄子鱼》篇中,少年心事是和那个时代的饥饿分不开的,大跃进加上三年自然灾害,让当时的中国面临着饥饿的威胁,那个总也吃不饱的少年,克扣了家里2斤粮票,但却一直为此内疚,心事重重,至于后来不断地帮家里干活,甚至去西郊菜地里参加拔茄子劳动,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生出为家分忧的使命感。”最后还是把剩下的8两粮票分两次装作是拾到的,交给了奶奶,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
  另外,书中还配置了大量图片,如,除“四害”时的“军警联手攀古城墙堵麻雀窝”、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粮,小孩坐在稻穗上”等,也配了相当一部分插图,使整本书显得既俏皮又让人觉得亲切、贴近,加上作者几乎不加修饰的语言,让人一口气想把它读完,然后掩卷深思,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和自己的少年愁滋味。
  
  《少年初识愁滋味》 陶正著 北京出版社 2004.7 定价:18.00元

推荐访问:少年 说尽 愁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