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孩子出来闹翻身 苦守25年“宝岛牛”有望翻身

  判冰、泡沫红茶、药膳、卤肉饭……洪文育开店25年来,卖过的东西不计其数,虽然坐拥台北市黄金地段,却是做一行倒一次,赔尽积蓄。在美食印象餐饮顾问的建议下,洪文育换招牌、改装潢;又经去年台北牛肉面节冠军洪金龙特训二周,习得选肉、切工与汤头秘技。脱胎换骨后的“宝岛牛”,试卖首日,来客数顺利提高三成。
  
  入夜,投射灯打亮招牌那一刻,老板洪文育不自觉地捏紧了双手,“宝岛牛”三个字闪着红光映入他眼底。近半年来,他紧抿着的嘴角,才终于拉开了圆弧笑容。
  那是半年前,炎热的5月天,中午本该是最忙碌的用餐时间,店内却空无一人,燥热气候使得本来就差的生意雪上加霜。望着路过人群,任凭洪文育与妻子蔡慧兰喊破喉咙,客人就是不上门。夫妻俩也只能苦坐对望,却束手无策。
  
  跟风抢避落空
  
  洪文育算了算,一天收入不到5000元(新台币,下同),连每月15万元的租金都不够缴,眉头锁得更紧了。“不如再回头卖冰?天气热生意一定好。”蔡慧兰征询他的意见,“冬天怎么办?总不能老是改来改去。”洪文育说。
  其实25年前,洪文育刚落脚台北市师大附近,就是卖冰起家,卖了八九年,直到泡沫红茶流行那阵子,才又改行卖茶饮;后来泡沫红茶生意渐渐走下坡,加上卖冷饮旺淡季落差大,他们看到药膳流行,生意好,又跟朋友合伙改卖药膳。当时,洪文育投资近30万元将冷饮店改为药膳店,但苦撑2年,生意仍旧没起色。
  
  专案改造 转机
  
  与朋友拆伙后,洪文育决定改卖自己最爱吃的牛肉面。“为了这碗牛肉面,我几乎跑遍全台湾,台北林东芳、中坜牛肉面……”一听说有好吃的牛肉面,夫妻俩一定找机会试吃。“我也想问人,只是捧着钱上门,人家也未必肯教。”
  洪文育只得自己摸索,看书、看美食节目学做牛肉面,仍挽救不了濒临倒闭的小吃店,“为了多点收入,我们什么都卖,甚至有阵子还想卖蚵仔面线。”蔡慧兰说。在附近住了30多年的里长庞维良说:“第一次吃他们家的牛肉面时,我差点没吐出来。汤头很油,牛肉又老又涩,难怪客人不上门。”今年8月,庞维良一听说台北市牛肉面节的“麻雀变凤凰”专案,计划辅导失败店家,便建议洪文育报名。经主办单位评估后,认为他的店确实有改造必要。
  
  更换动线流畅
  
  餐饮顾问、“美食印象”行销主任蓝国华上门辅导,他说:“因店家没有招牌,只挂上粗糙帆布条,能见度过低。店内灯光太暗,才晚上7点,看起来像是快打烊了。地面不够平整,起伏太多,我第一次上门差点绊倒。餐台杂乱,点餐送菜流程也有问题。”蓝国华进一步指出店内动线问题,“摊车式的煮面台太简陋,邻近马路也不卫生。客人不知道该在哪点菜,送餐容易乱成一团。”
  实地探勘后,蓝国华规划出几个方向:“醒目的招牌与明亮的灯光。地面整平、墙面重新粉刷。大手笔装潢反会造成与周边环境隔阂,只需将摊车改成开放式厨房,即可兼顾时尚感,又保留夜市商圈的亲近特质。店名叫‘小吃店’,易给人廉价感,售价也无法提高。既锁定卖牛肉面,干脆改为‘宝岛牛’一目了然。菜单也重新设计,除了较贵的三宝牛肉面(牛筋、牛肚、牛腩),考量中午客群以附近的上班族与学生为主,还推出70元牛肉汤饺等平价菜色。”
  
  选肉换汤跃避
  
  口味方面,去年台北牛肉面节比赛冠军、台北市牛肉面交流发展协会理事长、洪师傅面栈的老板洪金龙试吃后指出:“汤头太油,牛腱肉切太薄、又卤得太干,一看就知道不好吃。牛肉面要好吃,选肉最重要,再来是切工与火候的掌控。”但洪文育却连最基本的肉质好坏都不会分,“肉商送什么我就用什么,哪晓得肉还要挑过?”
  洪金龙当场决定对洪文育进行二周特训。“美国牛鲜味够,缺点是肉软,火候不易掌控;澳洲牛较Q,烹煮时间较长,但鲜味较不足。油花要分布均匀才好吃,每块肉要切差不多大小,方便人口为主。筋与肥肉要修掉,才不会影响口感。”洪金龙说。
  洪金龙又亲自示范最重要的汤头,“除了牛大骨,还加入牛碎肉提鲜;另外,洋葱、番茄可抗氧化,萝卜去腥,芹菜、高丽菜增鲜,熬4小时后再焖一晚。”
  
  试卖奏效成功
  
  见洪文育为让牛肉入味,炒过豆瓣酱后又加高汤煮一小时以上,洪金龙说:“鲜味全流失了。牛肉不能硬煮,滚半小时后,熄火泡一小时即可。”一天下来,好不容易洪文育端出一碗改良过的红烧牛肉汤,洪金龙仍摇头,“你看,这上头浮了一层油,只要用点心,起锅前捞掉浮油并不难。”
  10月底,改装后的宝岛牛终于完工。洪文育一家五口穿起艳红色的新制服,招呼上门顾客。“感觉舒适明亮多了。”廖同学说。“这才像碗牛肉面嘛!”里长庞维良说。
  试卖首天,虽状况频频,一会儿小菜不够、一会儿牛肉没了,洪文育夫妻俩忙得焦头烂额,脸上却是满足的笑容:“来客数的确增加三成以上。会努力,毕竟这么多人来帮忙,自己丢脸事小,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责任编辑 袁红

推荐访问:宝岛 翻身 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