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史和信史] 信史

  跟随李辉先生在《收获》上“看”了两年的“沧桑云”(指“沧桑看云”系列散文),自我感觉是看出了一些门道。打开《读书》九六年四期,头题便是他所看到的“沧桑云”,仅管标题前并未标明这些字样。读李辉的文章获得的是一种全方位的享受,文章中透射出来的是学者的深厚严谨,作家的激情才气和史家的深邃宏阔,甚至还有政治家的高瞻远瞩。他的关注点是现当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的代表性遭际,因其代表性,每一个人的足迹便是一条历史的纵线,而每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便是一个民族的部分人在一个时代心灵的标本。因而,他的文章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对于发生在共和国时代彻底改变了一代中国人特别是文化人命运的重大事件,如我一般年龄的人已算得上严格意义的历史了,要还原其本来面目,只能借助幸存的资料和“过来人”的讲述。为此,我也读过一些这方面的书,听过一些人的讲述,但总体的印象是控诉者多,反思者少,尤其是反思“我”者少。作为一场全民性质的运动,常识告诉我们,仅仅用客观原因或少数“他者”号召(含指使、鼓动、强迫等等)的力量是无法促成的。毛泽东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我相信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是记着这句名言的。李辉的独特之处(也是价值所在)是将研究的目标放在“内因”上,即受害者一方。剖析他们的人生志趣、过去和现在的行状,以及个人的政治、文化背景等,使这些因素与他们最终成为受害人之间发生联系,还有他们在成为受害人时的心态和现实表现,然后进行严密的论证,从而透射出某种咄咄逼人的历史真实。在《深酌浅饮“三家村”》一文中,对三位学者(尤其是吴晗)心灵的剖析就很亲切可信,揭示了他们首先成为“文革”牺牲品的必然性。由于有一个个活生生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心史和言行为依据,所以,李辉笔下的历史堪称“信史”。

推荐访问: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