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阴谋――另类海洛因

  一般来讲,我是不看电视剧的,尤其是几十集的连续剧――耽误不起工夫。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难免俗。如果一部电视剧火得一塌糊涂,人见人说,你也难免会有好奇心,找来光盘看看。我也是因此才看了《雍正王朝》和《潜伏》。
  这两部电视剧的剧情都是一环扣一环,跌宕起伏。看这两部剧,就像传说中听柳麻子柳敬亭说书一样,听了一段想下一段。但是,串起这环环相扣情节的灵魂,却是阴谋。尤其是《潜伏》,很多白领看了之后,往往把它理解为办公室阴谋,说看了《潜伏》,办公室斗法的段位可以大大提升。《潜伏》不是金庸小说里那埋之深山的武功秘籍,而是在电视上播放的电视连续剧,人人看了都长段位,大家都升了一级,结果只能是等于没升。但办公室的阴谋气息,肯定从此更加浓郁了。
  有人说,中国人有阴谋文化的传统,甚至说中国文化本身就充斥着阴气。这当然有点过。但是不可否认,越是时间晚近,国人对于阴谋的喜好就越强烈。诸葛亮在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里还是一个正常人,可是到了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就变成了诡计迭出的妖道,把敌人和朋友都玩弄于股掌之中,玩死了周瑜还要前去吊孝。可偏是这样的妖道,人见人爱。《三国演义》有如此大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诸葛亮这个人物,
  中国先秦时期就有兵家,兵家的开山之作《孙子兵法》公开言道“兵以诈立”,还说“兵者,诡道也”。但孙子的意思是诈和诡都是跟敌人玩的,在你死我活的战争年代搞点阴谋,无可厚非。后来的法家,比如那个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韩非子,其著作提出让同一营垒之内的君臣之间也要玩诡计诈术。如果要讲办公室阴谋的话,韩非子是一个始作俑者。但是那个时候,有提倡阴谋的,也有反对阴谋的。与墨家并称显学的儒家就不喜欢这一套。西汉武帝之后,独尊儒术,法家的权术潜入地下,变成帝王术,流毒不绝。可是,一直以来,还是有不少“傻子”就是不肯玩阴的,哪怕丢了性命,如文天祥绝命诗所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天地之间的正气,一直都在,并体现在一个又一个冒傻气的人身上。
  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越是到了晚近就越是喜欢阴谋。前一段时间,《孙子兵法》被炒得火热,其他兵书集成也被翻出来了。看懂看不懂的,反正书一出来就有人买。但是,人们最喜欢的兵书还是《三十六计》,这个小册子今天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头号经典。不用细看,单讲篇目大家就喜欢,什么“借刀杀人”,什么“笑里藏刀”,什么“李代桃僵”,什么“美人计”……越是这样,大家越是喜欢。
  后来我们又迷“厚黑学”,这个民国时候愤世嫉俗的老“愤青”李宗吾的激愤之作,居然很快就成了时髦青年的口头禅。不断有人续作,一路“厚黑”下去,干什么都有专门的“厚黑学”。比如谈恋爱,就会有人告诉你如何死缠烂打,如何挖人墙脚。
  当然,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电视剧。编剧的人喜欢往阴谋上靠,故事编得越黑,手段越阴,人们就看得越来劲,于是就有了一部接一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
  阴气十足的电视剧走红,是因为人们心中有阴谋,并且乐此不疲。我们喜欢跟自己的同类斗,斗的时候,尚智不尚力。所谓智,无非是欺与诈。最高的境界是欺诈了人家,人家还帮你数钱。人人都喜欢跟自己打交道的人傻一点,但人人又都希望自己是诸葛亮,喜欢不断玩一点小计谋。玩成了,就沾沾自喜;玩砸了,就自怨自艾,宣称自己一向是多么老实,然后暗中使劲,努力学习。看得懂古文的,看兵法;看不懂古文的,看电视剧。
  如此热衷于阴谋,导致了整体欺诈水平的提高。各种诈骗之术推陈出新,令人防不胜防,一不留神就掉陷阱里去了。越是这样,我们就越是热衷于此道,在阴谋的死胡同里越钻越深,无法自拔。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陷阱密布。为了防止欺诈,我们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造成交往成本奇高。我们的聪明一旦被阴谋绑架,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而且误得鬼迷心窍,吃一百个亏都不觉悟。
  阴谋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海洛因,一旦上瘾,固然有快感,却也会把人害到死,死都不悟。
  【原载2010年第1期《读者・原
  创版》】
  题图/阴谋/侯晓强

推荐访问:海洛因 阴谋 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