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文互联:让古诗词教学不再“孤立”:孤立

  “补文互联”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种策略,主要是指:改变以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孤立单独地学习一首诗词的形式,把精读的一首诗词“投放”在广阔的“诗海”,让诗与诗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诗人与诗人之间、诗人与时代之间等建立起互联与关照,以更开放更开阔的视角,更符合古诗词本质特点的形式学习古诗词,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效率。笔者就以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中选编的《渔歌子》一课的教学为例,简述“补文互联”这一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在难点突破上所发挥的作用。
  一、补文互联一个词牌,明诗词之独特韵律
  在目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关于诗词的特殊韵律的知识常常“缺席”,最常用的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和节奏感。《渔歌子》是小学课本中选录的仅有的三首词中的一首,相对于《如梦令》和《清平乐 村居》,学生更容易把它和诗混淆。“在中国文学中,词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文学样式”(叶嘉莹语),其语言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具有不同于诗的独特的节奏感、音韵美。如果,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独特的节奏、音韵后,再辅以反复诵读,更有利于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层面进行鉴赏,培养阅读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故而,《渔歌子》一词的教学中,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有关词的知识是词牌和长短句,它们有助于学生对这首词的节奏和音韵有所领悟。但单凭教师的讲述,无疑会显得枯燥、生硬,不易让初步接触词的小学生所接受。如果巧妙地运用“补文互联”的策略,无疑为教学打开了一扇窗,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豁然开朗之感。教学中,教师依据“渔歌子”这一词牌,补文出示明代刘基以这一词牌填的另一首《渔歌子》,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自主发现“渔歌子”这一词牌的特点。学生很快在浏览中发现第三句“三字断开”的特殊节奏,教师则可顺理成章地指出这就是“渔歌子”这一词牌所特有的节奏和长短句的特点,顺势介绍词牌名的特殊作用,并指出其中的“子”读第三声,为“曲”之意,“词”具有“歌”的特点。在学生能感受这首词的韵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诗词表现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的默读、有声地读、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还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渔歌子》的吟唱版、歌唱版,甚至在学完后学着吟,学着唱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或更多的以“渔歌子”为词牌的词。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成功地“补文互联”另一首《渔歌子》进行结构上的对比,又引入吟唱和歌唱进行吟诵形式的突破,比较轻松地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词的基本知识,丰富了古诗词诵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创造了古诗词学习的特定氛围,可谓一举多得。
  二、补文互联诗外传奇,见诗心之出世情怀
  王国维曾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教学中就须把作家的情感内容所产生审美趣味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悦心悦意”的情感体验效应。由于时空的交错,对当时情境的疏离,对诗人本身的陌生,使学生对诗真正意蕴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适度的古诗相关资料的补充、拓展,让学生实现时空的跨越,真实地走到诗人的身旁,懂其心、明其情,古诗词也就成为学生可亲可近的对话者,古诗词学习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一首古诗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幅优美的画面、一种独特的心情。
  三、补文互联渔翁形象,展垂钓之文化意蕴
  以开放的眼界看古诗词的教学,一首诗词教学的结尾不是结束,应该是一组诗词教学的开始,彼此串联,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诗词世界,把学生引向更丰富奇妙的古诗词感悟和积累,如饮一杯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每一条血脉都受到古典诗词文化的滋养。在文化阅读的高度,古诗词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这一课,而是一系列诗词的学习,一阶段诗词的学习。在足够充裕和合适的教学时间,在彼此关照互联的诗词系列中刺激学生的想象,得到美的熏陶和思维上的跳跃,让这份诗意在孩子的心灵上不断“点染”,从而爱上古诗词,爱上古诗词中的形象和情感,爱上古诗词的学习。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补文互联”策略的运用,意味着教学更关注和重视古诗词的本质特点,意味着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意味着“蜻蜓点水”学习过程的摈弃,意味着小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激发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意味着教师古诗词教学素养的不断提升……不管是体察诗之韵,想象诗之象,还是感悟诗之情,“补文互联”的策略改变了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程式化”和“快餐化”的倾向,把古诗词读“厚实”,更有效地留存了古诗词教学的“蕴味”,何乐而不为呢。

推荐访问:古诗词 互联 孤立 教学